《伤寒论》——附子汤

【原文】
1.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2.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3.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金匮要略》第二十篇)

【组成】
附子20g 白术12g 茯苓10g 人参6g 白芍1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40分钟,约45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少阴病,身痛,骨节痛,手足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者。

【禁忌】
1. 有表证者,忌之。
2.口苦、口渴、思饮、思冷者,忌之。

【类方】
1.真武汤:同属温阳健脾之方。不同者,真武汤证为阳虚水饮停蓄,以头眩心悸、水肿、小便不利为主症。附子汤证为寒湿内盛,以骨节疼痛,手足冷,背恶寒为主症。
2.麻黄附子细辛汤:身痛、恶寒、脉沉,为二方共有之症,然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
之症。
3. 桂枝新加汤:同可治身痛,脉沉迟。不同者,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筋骨失养,必有发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
4. 白虎加人参汤:同可治背恶寒,然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与附子汤证从始至终恶寒迥然不同。

【临床运用】
1.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金
匮要略》)
2.加桂心甘草,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千金要方》)
3.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4.遗尿,带下,水肿,怔忡;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证,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于脾肾阳衰、寒湿内阻之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5:8)
5.不语、不食,沉睡。(《辽宁医学杂志》1960;6:43)
6.督脉背痛。背冷如冰,脊不可按,脉细微。(《治验回忆录》)
7.心绞痛。伴背冷恶寒,汗出不止,指青紫,舌淡多津,脉沉细。(《中医杂志》1981;11:39)
8.子丑时臂痛。伴多汗,舌胖淡,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国医论坛》1988;6:23)【浅议】

此温阳益气,祛寒化湿之方。临床使用以背腹畏寒、手足发冷、骨节疼痛、脉沉细迟为目标。

素体阳气不足,或误汗、误下、或过用寒凉致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背腹,充达四末,故背腹畏寒如扇、手足发冷,夜间尤甚。阳虚则寒湿不化,留着关节、肌肉、经脉,阻遏气血运行,故身痛、关节痛也。方中大量附子、白术配伍,可知寒湿之盛。口中和者,口不苦不干之谓也。此外,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重嗜睡,足跗水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带多清稀,口中多津,舌淡润无苔,或水滑苔,或淡黑滑苔,脉象沉细、两寸无力等阳气虚弱、寒湿内盛症状亦在应有之列。
本方与真武汤,仅一药之差,真武汤证“为有水气”,以头眩、心下悸、呕吐、腹痛、小便不利为主症,故用生姜宣之散之。本方偏重于寒湿,以肢节疼痛、手足冷、背恶寒为主症,故倍白术、附子,加人参以温之补之。二方之用,何以辨别?痛甚、脉虚弱者用本方,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

【附子汤医案】

1. 脚冷

张某,男,45岁。面白眸明,丰神楚楚,英悍之色写于眉宇,执忻州电信之印,事必亲躬,日无刻暇,致阳气暗耗。近夜间足心冷,如风吹、如扇扇,直透骨髓,难以入寐。重被、电褥、足心贴膏药始觉安然。素腰脊疼痛,双膝发冷。知饥思食,二便正常。口不干苦,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缓,诊腹无压痛。

脉证观之,此肾阳虚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繁劳过度,阳气损伤,则难以卫外,温煦分肉。足掌者,少阴肾脉之源,肾阳不足,是以足心如扇。腰膝冷痛,苔腻脉滑,皆阳气虚弱、寒湿为患之症。目下之治,当扶益阳气,温化寒湿。仲圣附子汤可治少腹如扇,岂能不治足掌如扇?拟:

附子1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0g 党参15g 三剂

二诊:附子汤果能弱者可强,寒者可热,二剂尽足暖如昔。腰膝仍痛,因赴京开会,不便服用汤药,改金匮肾气丸治之。

2. 失眠

谢某,女,28岁,唐林村人。感冒后不欲食,本属脾胃虚弱,应补之益之,却以为胃中积滞,用盐卤泻之。泻后胃纳有减无增,并出现夜间不寐,迄今已十四日矣。询知胸闷心悸,倦怠畏寒,身重跗肿,四末发冷。食后心下沉闷,大便溏,小便不利,口不干苦。视其舌,淡红无苔。切其脉,沉缓无力。诊其腹,心下痞满,无抵抗。

脉证分析:温病伤阴,伤寒损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伤寒后阳气不足,复经攻下,阳气更虚,致水饮泛滥,凌心则神不安宅而心悸不寐;饮邪弥漫,中州无光,土不制水而水肿便溏。治当温阳健脾,化气利水,阳气旺则阴自消,脾土健则水自落。调兵遣将,真武汤、附子汤皆可胜任,然本案脉象无力,似更宜附子汤也。拟:

附子1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0g 党参10g 生姜10片 二剂

二诊:夜寐可达5小时,小便增多,身重跗肿大减,畏寒亦轻,四肢转温。纳化仍差,脉舌如前。阳气恢复一分,水饮退却一分,今效已昭然,恢复健康,企踵可待。

原方三剂。

三诊:夜寐甘甜,纳化几近正常,令服归脾丸以善后。

按:不寐一症,以血虚阴亏,心神失养及痰火扰心为多。阳虚阴盛,水饮不化,致多寐者有之,致不寐者,之前余未尝得见。本案根据畏寒、肢冷、跗肿,小便不利等阳虚水饮不化症状,拟用附子汤温阳气,消阴霾。仅五剂,便阴相交泰,睡寐甘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