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敢傻傻地读医书吗?

文源/唐略

学习中医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企图坐享其成,只学方法不学思想

,更不能看到书里的某个方法就不假思索直接拿来用,因为中医的书里,特别是中医古籍书里,都有大量的误导内容。
中医固然有它严谨的一面,济世救人的一面;但另一面,它也是很江湖的。好中医往往是黑白两道通吃的,也只有如此,它才能应付这个世道。作为医生,要接触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有人可能对你心存感激,有人则可能对你心存芥蒂...这就应了阴阳,一个中医也有阴阳两个侧面。阳面是他能够讲出来的一面,阴面是他不为人知的一面。一名好的中医,你不应当指望他把压箱底的功夫全部给别人拿出来。
自古医家著述,往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只有内行人能看懂。
很多书,说一半留一半。这还是好的,至少他还没说假话。叶天士的《中医临证指南医案》和何廉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本医案,即使是这样的好书,里面也有隐晦的东西。《临证指南医案》没有诊治的年月日,方子也没写剂量。有人说,叶天士先生很慈悲啊,不愿意把剂量拿出来,以免误导后人。但他若把剂量写出来,对大家还是会更有启发的嘛,利大于弊嘛,但他就是没告诉你!《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内容很详尽,但同样还是没有诊疗日期。何廉臣受《时病论》影响非常大,本书中很多治疗思想都来自《时病论》,把治疗时间抹掉,就切断了这本书和时病论之间的明显联系,他故意不告诉你。你能因为其中有所隐瞒,就说“这两本书不好,不看这个书了”?那吃亏的还是你。
有的书,因为过于简略,甚至会对人造成误导。
《王孟英医案》,是非常好的一本医案,对人的启发很多,我举出其中一则:“赵子升夏病疟,急延孟英视之,曰:暑热为患耳,不可胶守小柴胡也。予白虎汤,一啜而瘥。”赵子升夏天得了疟疾,赶紧请王孟英看了,王孟英说,这是暑热导致的,不能用小柴胡汤,开了白虎汤,一喝就好了。
这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以后夏天遇到疟疾的,就不能用小柴胡了,就得用白虎汤,效果会来的非常好。是这样么?未必。所以,看《王孟英医案》就得看石念祖的注解:“此证必面赤,大汗饮冷,舌赤脉数,重按有力。生石膏一两先煎,酒炒知母三钱,宜去原方甘草、粳米,加鲜竹叶二钱...”
他把王孟英省略的部分补出来了。夏季病疟,必须是脸红,大汗饮冷,舌赤,脉数,重按有力,你才可以用白虎汤。即使是用白虎汤,你以为就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白虎汤的原方吗?不一定。人家就是给你指了一个方向,处方你还得根据病人的情况而拟。所以石念祖这个临床方写出来了。白虎汤本来是四味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其中甘草和粳米是不能用的,因为甘草、粳米甘甜粘腻,会敛邪,大夏天的不宜用。还要再加上这一大堆药,才会“一啜而瘥”,否则还是瘥不了。会读书的人,会从书的背后看出很多东西。这本书叫《王氏医案绎注》,绎就是演绎的意思,你不是讲得比较简单吗?我来给你详细地演绎出来。
这本书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5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是学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叫《王孟英医案绎注》。
还有更过分的,《灸法秘传》,这本书作者署名雷少逸,也就是《时病论》的作者,人家艾灸也非常厉害,这本书所讲的针对各种病的灸法,取穴非常精当,往往只用两三个穴位,效果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得用他的灸药,灸药就是艾绒里面加了药。书里他给出了一个“灸药神方”:“艾叶一钱五分,硫黄、乳香、没药、麝香、皂角、枳壳、川芎、桂枝、杜仲、全蝎、白芷、细辛、松香、雄黄、独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你可以按照这个方子,配一料试试。首先这个方子会贵死你,里面的细贵药用量这么大?你要是真有钱,把这个药配齐了,它又会烫死你,其中的硫磺、乳香、没药、麝香、松香,都是有油脂的,火力很足,油往下渗,你会烫得很难受的。即使你能忍住烫,它还会熏死你,因为此方的气味非常难闻。所以,这个方子是假的,你不能按照这个来配!至于真的是什么?行家一看便知。这本书只写给内行人看,外行人你就不懂,这也正是“非其人不传”也!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看了一本书就尽得其传,更不要以为里面的方法就可以直接拿去用。从书本到实践要有个过程的,这就是一个学习中医思想的过程,也是中医传承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