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丨福鼎茶俗
地名和风俗的形成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福鼎是著名产茶区,产茶的历史悠久,许多地方都生长着大片的茶园,老百姓生计往往依赖着茶叶,对茶叶的感情很深,因此,就出现了与茶相关的地名和风俗。
与茶相关的地名
地名的取义是多方面的,有依据当地山川的,有根据本地大的姓氏,有象形、会意、传说、谐音、纪念物的,也有以当地物产命名的。福鼎的物产是茶,以茶取名的地方还不少。根据《福鼎县地名录》(1984年版)和《福鼎县词目释文》(1983年版),福鼎有十几个和茶相关的行政村与自然村,比较著名的三个行政村是茗洋、茶塘、茶阳村。
茗洋村,清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十九都》载:“茗洋为产茶名乡。”
茗洋村隶属于贯岭镇,如今除了产茶外,黄栀子和槟榔芋也是其特产。此外,它还被冠以“红茗洋”称号。它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叶飞、刘英、粟裕等在这片土地生活和工作过。
茶塘村,今属太姥山镇管辖。《福鼎县词目释文》载:“宋时称圆塘,自建庙堂给行人施茶后,改称茶堂,后以谐音转为今名。”村庄依山傍溪,面向开阔,昔时是重要港口,过往行人较多,行善者才会在此施舍茶汤。其地名是因为施舍茶而得名。
茶阳村,是管阳镇下辖的行政村。清朝版《福鼎县乡土志》载:“茶洋、晏溪居丛竹中,土人善制纸。”民国时期版《福鼎县志》载:“东境之水……南汇中部之瓦阳、南阳、茶阳、金溪……”乡土志和县志对茶阳的地名描述有不同,清末称其为茶洋,民国时期则称其为茶阳,如今已经更名为茶阳。
据《福鼎县地名录》记载,与茶相关的地名还有:岩前大队的“茶古坑村”,茭阳大队的“茶园村”,军营大队的“枧茶脚村”,彩澳大队的“茶塆村”,棠园大队的“茶洋里村”,秀洋大队的“茶园冈村”,岚亭大队的“茶亭村”,排洋大队的“茶洋村”,杜家的“三茶花村”,仙梅大队的“茶岭村”。
值得一提的是磻溪镇的排洋村,原来也叫茶洋村,因为管阳公社已经出现了茶阳村,根据规定,同一个镇的地名中不能出现相同或谐音相同的名字,所以,磻溪的茶洋村更名为排洋村。
朱松林 摄
茶哥米弟
在民间,广传一句话“茶哥米弟”。茶为五谷之一,已够分量。为何称哥?在南方福鼎,五谷即茶、稻、麦、豆加小米或高粱,除茶以外,其他四种为主食,茶为饮料,但它有文化,是精神食粮,列为五谷之首。老百姓对茶很尊重,从来不乱倒茶渣,茶渣要与洗碗洗锅的水倒在一起,或倒在溪河中,因为它是五谷之一。
茶与人一生关系密切,在福鼎,孩子一生下来,就要用茶来“破”嘴(人生第一口),茶加上黄连称苦茶,吃苦茶意义是,人生要吃苦在先,一生能吃苦,前苦后甜,甜如蜜,不要前甜后苦,苦若黄连。人死后还要让死人吃茶,称“把茶”,即长辈死后,躺在棺木中,在上棺木盖之前,家族晚辈列队给长辈“把茶”,一人捧茶,一人捧酒,晚辈按辈分前后用小指头先拈茶后拈酒滴在长辈口上,称“把茶”“把酒”。故茶与人生死都有关。
福鼎人建新屋,做寿墓也离不开茶。建新房,要做两个芦葫袋装“五谷”挂在大梁两旁;做寿墓也要两个小罐(称五谷罐),一罐装茶,一罐装谷放在墓中。
女儿出嫁,也用茶来给女儿送路,即红轿出门,用茶来撒在轿后。女儿出嫁时,在陪嫁中要有两个茶壶,两罐茶叶,富裕人家用锡的茶叶罐。新娘第二日一早要向夫家父母敬糖茶,将糖茶送入公婆房间,让公婆尝甜,表示新娘孝心,这时公婆要给新娘红包称花彩。
甚至放生蛇也用茶来给它送路。
客来“茶、烟、酒”,迎客茶为先,这也是常俗。老百姓祭神敬佛也离不开茶,所以家家户户全年备有茶。
更有趣的在这个神奇的白茶故乡,平素老百姓的口头语也离不开茶。如你买东西,东挑、西挑,他会说你不是挑白茶。平时买卖秤东西,秤的太平(俗语称“没秤头”),就会说你是称黄金,还是称白茶(也说明白茶的贵重)。一个十分讨厌的人,他会骂你这个人真是“清明茶”,清明茶是“头春茶”(福鼎方言中的春,与讨厌同意)。
茶的药用在老百姓看来也很普通,如“上火”喝“竹芯茶”;淋雨了,喝“老姜茶”;肚子不舒服,喝“火烧茶”;身体过敏,把茶放在火笼,人在被中烘可抗过敏;洗伤口,用冷浓茶消毒。
出城两三里,城外十多里的古官道建有大大小小的茶亭,这些茶亭全年免费吃茶,称布施茶。老百姓把建茶亭视为做善事,人生最大善事是修桥、铺路、建茶亭,造福后代。茶亭可喝茶、休息、聊天,有的茶亭内还会唱戏、奏嘭嘭鼓、对山歌、吃点心……古道茶亭是劳动人民真正的茶文化场所。
福鼎茶是大产业,每年有不少的茶出口,出口的茶箱上画有戏文、花卉,所以又出现了大批画茶箱花的艺人,他们也画茶食饼花,茶食饼花装饰在糕点上,这些民间艺人更为“茶哥”增添了些诗情画意。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还将茶看作是养生、悟道。历代以茶为题的诗词、山歌、童谣也极丰富。
平常生活中与茶相关的物和事
福鼎方言中,许多生活上常见的物件和生活器皿往往把“茶”字冠上,如泡茶用的陶制或瓷制壶,方言一般都叫其为茶古或茶壶,时至今日,在大缸或大壶泡的茶水,称其为茶古茶,即使有些器皿不是用来泡茶的,也叫它茶古。
开水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属于新生事物,福鼎的老百姓都称它为茶瓶,后来茶瓶衍变成专指开水瓶。
铁制或陶瓷制作的包装物,如果是用来贮存茶叶的,民间一般称它为茶罐,后来,很多人把本来不是用来存储茶叶的包装物,也称它为茶罐。
一般家庭,都会用竹制的舀水工具。其中有一种茶具,把大毛竹的竹段锯开,一头留有竹节,一头用于盛水,在竹段的中部偏上方镶嵌着竹柄,这就是农村最流行的舀水或盛茶的工具,它的方言就叫茶卷。在茶亭里或其他置放大茶缸的地方,缸里泡有一大缸的茶,茶缸上面就放着这种茶具。平素里,茶卷往往涵盖着各种舀水工具。
福鼎的方言里,有“分茶泡”之说。家家户户娶亲时,媒婆或姑母的长辈,迎接新娘时,随身带着一个大的红袋子,里面装有“茶泡”。“茶泡”其实就是红枣、桂圆、花生、橘子、红蛋、糖果等,新娘进门后,亲朋好友和邻里会纷纷赶来,一来分这个“茶泡”,意寓着新人早生贵子,二来看新娘的长相。
家里来了客人,在开水里添加白糖,称作糖茶,它里面不放茶,但茶已经成为各种饮料的代名词了。
茶,养育着福鼎世世代代的农民,它也已经充分融入福鼎老百姓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