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崔颢之《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解读: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歌辞》的旧题,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带女子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一个家住横塘的姑娘在外地行船时,听到邻船男子的口音,发现自己与这个男子是老乡,于是就好奇问他——“君家住何处”,但想到对方是一个陌生男子,又与自己萍水相逢,这样问又过于孟浪,为了缓和尴尬,不至产生误会,赶紧介绍自己——“妾住在横塘”,然后解释自己相问的原因,是因为“或恐是同乡”。
第二首是这个小伙子的答辞,小伙子似乎感觉感到了这个女孩的窘态,他的回答巧妙而又不失真诚——“家临九江水”。言外之意,我虽不是横塘人,但咱俩同是长江边上人,共饮一江水嘛!说是同乡人也没有错。“来去九江侧”是说自己长年奔波在外,可能疏忽了路旁的同乡人。其实小伙子也许真的不认识这个姑娘,但姑娘的可爱让他深深打动,也不好意思再说自己不认识——“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一个“同”字,主动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意在向姑娘表明咱们“或恐是同乡”。为什么早遇见呢,真是遗憾,也是突出今日相逢恨晚。估计这个女孩听了这话也会惊喜万分吧!
这两首诗诗人设计得十分巧妙,一问一答,两段对话,格调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古时男女授受不亲,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女子害羞,男子含蓄,都是质朴的口语,似乎没有任何铺垫,都是寻常生活寻常场景,“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
另外两首:
其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悟。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其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其三写临别余情,日暮风急,深恐其迎潮独返,故殷勤相送,其四借江湖的风浪喻世事艰辛复杂。
崔颢(704?—754),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诗名颇大,然有俊才,却无士行,好蒱搏、饮酒,娶妻择有貌者,稍不如意,皆去之,前后数四。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期为司勋员外郞。曾漫游四方,生活经历丰富,生平见新旧《唐书》,《全唐诗》存诗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