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肝肾阴亏、血燥气郁”的通用方
导读:今天跟着周仲瑛先生学习一贯煎的用法。
一贯煎,为清代名医魏之琇先生所创,见于《续名医类案·心胃病门》高鼓峰、吕东庄胃痛治验的按语中。
魏氏曰:“世人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矣”,
“高吕二案,持论略同,而俱用滋水生肝饮,余早年亦尝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该方配伍严谨,选取药精当,临床实践证明对阴虚血燥、肝气横逆所致胁痛、胃病等症,确有良效。
细析该方,主要由三组药物所组成:
首先重用生地黄为主,滋阴壮水以涵肝木,配伍枸杞子补肝血,养肝体以和肝用。冀肝得所养,肝气条达,则无横逆之虞。
滋阴养血之品,除生地黄、枸杞子外,白芍、制首乌、山萸肉等,亦可根据病情选用。
该法针对阴虚血燥、肝气横逆之病机,滋水养阴,以涵肝木,为治病求本之范例。非但肝气横逆之证,凡肝病为患而由肾水(阴)不足所致者,皆可效法。
其次,方中用甘寒质润之麦冬、沙参补养肺胃之阴,既助脾胃生化之源,又滋水之上源。
肺胃津充,金气清肃下行,自能制木,令其疏泄条达而无横逆之害,共奏培土养金,以制肝木之功。若肺胃津亏甚者,可酌加天冬、石斛、玉竹等甘寒养阴生津之品。
三是方中选配味甘辛性温之当归,养血活血以调肝,借其辛散之性,使诸药补而不滞。更入少量川楝子,性寒不燥,既疏泄肝气,又顺肝木条达之性,且制诸药滋腻碍胃之弊。
如此配伍,寓疏散于滋补之中,滋补不壅滞,疏散不伤正,可使阴血复、肝气疏,诸症可平。
玫瑰花、佛手、香橼、生麦芽等辛香不燥、性质平和之品可酌情加入,以助疏泄条达之力,且用量宜轻,过则有耗气伤阴之嫌。
本人在临床上对该方加减化裁,应用甚广。
凡病人肝肾阴亏、肺胃津伤、血燥气郁之证俱可加减应用,临证之际应抓住舌红少津、咽干口燥、脉细弦等主症。
兹附病案说明如下。
复发性口腔溃疡
吴某,女,30岁,2005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口腔常有溃疡反复发作已数年,多发于口腔黏膜、舌边等处,劳累受凉后易发。平素不耐久立,站久腰肾区酸胀感,无明显口干但饮水较多。
面色较好,月经及饮食睡眠正常。舌苔黄,质暗红,脉细。辨证属阴虚火炎,治以滋阴生津,清热泻火。
处方:大生地12g,北沙参10g,玄参10g,大麦冬10g,川石斛10g,川楝子3g,地骨皮10g,肿节风20g,白残花5g,生甘草3g,丹皮10g,芦根15g,西青果6g,黄连3g,黄柏6g,诃子肉6g
2周后复诊,药后口腔溃疡较前有明显改善,口腔黏膜溃烂、疼痛消失,但上腭黏膜处仍有溃破、肿胀、局部隆起,腰酸好转,苔薄黄,脉细,药已对证,仍从阴虚火炎治疗。
原方加马勃5g,制香附10g,藿香10g,炒黄芩10g,木蝴蝶5g,凤凰衣6g。
其后复诊诉口腔溃疡未再发作,余无明显不适,继守原法,原方再进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复发性口腔溃疡又名阿弗他口炎,《寿世保元》“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本例患者属阴虚火炎,故用一贯煎益阴治本,加入玄参滋阴降火,凉血解毒,正用于阴虚上浮之火;石斛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地骨皮泻肺火,清虚热;更加入黄连、黄柏苦寒泻火。
白残花为本人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用药,方中更用少量收敛之品诃子肉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全方补中有泻,清而兼润,相反相成,无燥热伤阴之弊,方证合拍,自能收效快捷。
免疫性肝病
杨某,女,57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
2004年2月因恶心、纳差,四肢乏力去当地医院检查肝功能明显异常,同时查HBV-DNA正常,“两对半”阴性,抗核抗体(+++),诊断为免疫性肝功能损害。
先后用多种中、西药物,经半年以上治疗,反复查肝功能多次,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以上。
最近一次查肝功能示ALT 169IU/L,AST 211IU/L,GGT 103IU/L,ALP 277IU/L。
就诊时症见:右后背痛,恶心欲吐,纳谷不馨,疲乏无力,每夜燥热,口干口苦,盗汗,两腿酸软无力。小便偏黄,大便干结,1~2日一行。舌苔薄黄,舌尖暗红,中有裂纹,质紫,脉小弦滑。
辨证为肝肾阴伤,湿热瘀郁,拟滋阴疏肝,清热化湿。
处方: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2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当归9g,秦艽10g,茵陈蒿12g,炙鳖甲12g(先煎),丹皮参各10g,垂盆草30g,合欢皮15g,老鹳草15g,雷公藤5g,银柴胡6g,苦参10g,苍耳草15g
2005年11月21日二诊:药后口干有明显好转,大便转畅,仍诉睡眠差,药已奏效,原方加功劳叶10g,白薇12g,知母9g,夜交藤20g。
2005年12月12日三诊:药后烘热有明显减轻,双腿酸软好转,行走有力,大便偏稀,舌苔薄黄,质紫,脉细滑。
昨日复查肝功能ALT 41IU/L,AST 52IU/L,GGT、ALP均有下降。效不更方,初诊方加功劳叶10g,白薇15g,夜交藤20g,川石斛9g,焦白术10g,山药12g,地骨皮12g,14剂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者属阴虚湿热体质,年近六十。每夜燥热明显,口干口苦,盗汗,两腿酸软无力,小便偏黄,大便干结,舌中有裂纹等均属肝肾阴精亏虚,湿热瘀郁,正虚与邪实并见。
治以滋养肝肾,清热化湿。方用一贯煎合秦艽鳖甲散加茵陈蒿、垂盆草、老鹳草、苍耳草、雷公藤、苦参、丹皮参清热利湿,凉血化瘀。养肝肾益阴血方能化气有力,疏泄正常,正胜邪退。
一贯煎补肝肾之阴而不滞,秦艽鳖甲散滋阴养血,清热除蒸。肝经湿热瘀郁,故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阴虚与湿热瘀郁病机不同,但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促进疾病的发展。
湿热瘀郁为肝肾阴虚所致,故用一贯煎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剂治疗本例免疫性肝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周仲瑛医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