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与「王宗岳太极拳」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先界定两个概念

这里说的「孔子儒学」是真正的「儒学」,与我们所理解的儒学,并不是一回事。

「王宗岳太极拳」是真正的「太极拳」,与我们所理解的太极拳,也并不是同一回事。

二、「王宗岳太极拳」的特点

「王宗岳太极拳」练习的特点,就是从「显性人体」的慢练中,慢慢去体悟「隐性人体」能量(懂劲)以及认知能力(神明)。

王宗岳把这称为「由着(箸)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所以,我们看到的太极拳,其实都延续了「王宗岳太极拳」的这一特点,都是在固定的招数中进行慢练。

这种慢练兼具站桩试劲,属于动态站桩

要真正学会「王宗岳太极拳」,关键要参悟他的那个带有甲骨文密码的「着」字。

在慢练的过程中,筷子就好比是「显性人体」,练习者要去感觉筷子背后的那双,也就是「隐性人体」。

这样,慢慢体验到「隐性人体」中的能量以及认知能力

三、「孔子儒学」是对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在推广上的优化,使其更具普遍性

我们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中,专门解读过甲骨文「礼」字。

甲骨文「礼」字的「黄帝密文」字义,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通过感知自身以及外在世界,去训练、开发人的“内在感知”能力,也就是训练「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

详细内容,请阅读《解放道德真经》。

专栏
解放“道德真经”—帛书老子本义
作者:心智玩家
¥120
2,544人已购
查看

任何人都能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应用到「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

但是,这种应用,都是下意识的应用,很少有人去回味、体悟,这种场景下的认知能力,与日常认知能力的不同之处。

因此,虽然每个人都有机会能体验到「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但是,真正抓住不放,深入其中研究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因此,就有了一种需求:

是否可以在不受场景、时机限制的情况下,让人有意识地去训练、体验这种「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呢?

换言之,是否有一些类似太极拳那样的固定招式,可以让人去练习呢?

「孔子儒学」的作用就在于此,孔子开发出一些固定的“招式”,让人可以去学。

这些固定的“招式”就是:

第一、观念规范

第二、行为规范

第三、思维规范

后世理解孔子,基本上都是从这三个方面的规范去理解的,很少有人去深究孔子为什么要建立这三个方面的规范。

其实,站在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高度来看,这三种规范本身都是有很大问题的。

学习者如果不懂得「着(箸)」——去感受「显性人体」背后的「隐性人体」认知能力——那么,这三种规范,将会把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完全局限在「显性人体」的认知能力中。

在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孔子所建立的这三种规范,也确实把后世学习者的认知能力,都限定在了「显性人体」的认知能力中,导致「孔子儒学」异化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儒学。

所以,我们若要重新恢复「孔子儒学」的真正内涵,必须懂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着(箸)熟」的真正内涵——通过「显性人体」的慢练(执礼)去感悟「显性人体」背后「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

「孔子儒学」真正的内涵,是要教会普通人使用「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

「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应用「战略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思维系统软件。

严格地说,在「显性人体」的认知能力中,是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思维」与「创新思维」的。

一个人想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思维」与「创新思维」,必须启动自己「隐性人体」的认知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