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建营造|粤北地区古建大木构架
我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大木构架是其主体支撑部分。大木构架限定了建筑的形态样式、尺度大小、空间形式等。是传统建筑最为本质的本体部分。
之前对北方官式建筑的营造技术介绍较多,本篇介绍粤北古建筑的营造技术。
粤北地区木构架类型
粤北地区古建筑类别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关隘城堡、寺庵道观、学宫书院、会馆戏台、宗祠民居、塔桥亭井、楼阁台榭、山寨村落、墓葬窑址等等几大类。
对于传统木构架建筑类型的界定,要从传统建筑类型的区别谈起,从专业的角度,中国传统建筑先有殿、堂之分,汉代以前二字可以通用,汉代以后就有了等级区别,殿通常指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建筑,如太和殿、大雄宝殿等,唐宋时殿、堂两类建筑形式分别用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的概念来区别。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中规定了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两种不同的构架方式,用构架形式的差异将两者严格区别开来。后人研究构架多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本文所讨论的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类型划分依据宋以后的相关概念。
宋《营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将建筑分为三类:殿堂、厅堂、余屋,进而规定各类建筑构件的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厅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厅堂、余屋之间标准之不同。
《营造法式》宋式殿堂
(图片来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409页)
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是相对而言,他们之间的区别往往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就使用性质来说,宫殿、礼制和大型宗教建筑等主要使用殿堂建筑,住宅府第以及宫殿等上述建筑群中的次要建筑多用厅堂,另一方面从构架的结构特征来说,殿堂建筑构架(按照宋《营造法式》)的方式是其全部结构,从下向上包括三个构造层次,即水平方向的柱网层、斗栱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殿堂可以较容易的继续向上发展形成楼阁,只需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即可。通常殿堂式的平面均为矩形,平面地盘分槽形式有四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和双槽。
《营造法式》宋式厅堂
(图片来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420页,423页)
厅堂结构是以横向的垂直屋架为结构单元,每个屋架的柱高不等,柱可以直通槫下,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两个屋架通过槫、襻间等构件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可三间、五间、七间等,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具体到每个屋架的梁柱关系和数量、组合方式等可以不同,因此平面形式不似殿堂要求规整严格,即是说,殿堂建筑的结构构成是水平方向的,而厅堂建筑是垂直结构构成。
还有一种形式称之为“柱梁作”,常常在等级较高的厅堂外檐上使用较简单的斗栱铺作,等级低的规模小的厅堂不用斗栱铺作。
明清时官式建筑结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纯粹以水平结构构成的殿堂建筑已少见,殿堂结构仅存表面的外观形式,实际上均是带斗栱铺作的厅堂结构,明清称为“大木大式”结构,而“柱梁作”的厅堂结构则称为“大木小式”结构。
明代官式殿堂构架-太庙正殿横剖面
(图片来源:汤崇平.历代帝王庙大殿构造【J】.古建园林技术.1992(01):36-41
明代官式厅堂构架-先农坛太岁殿横剖面
(图片来源: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6页)
在建筑构造上,厅堂按横架竖直划分结构层次,其内柱一般都随檩生起,室内空间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内柱控制,铺作仅仅起调节檐部高度与联结内外柱的作用。厅堂房屋每—间缝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网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一间缝,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组合形式,所以厅堂除每间前后用一根檐柱外,屋内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南北朝以前厅堂屋面下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在柱头之上用栱承檐枋及横梁,第二种是在柱头之上用斗栱承通联数间的纵架,第三种是在柱头之上用斗栱直接承托纵架,使纵架与檐柱的联系加强。
明清官式殿堂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殿,殿身四柱等高,下檐廊步一架,室内明架以纵横方向的随梁枋、阑额联系,草架部分构架规整,叠梁式构架标准。
通过对粤北传统建筑的多次调研,粤北明清时期构架形式从整体构架上已经没有非常明显的殿堂的特征,按照前面的分析,殿堂在外观形式上仍然保持宋式做法,实际上内部构架已经发展为带斗栱铺作的厅堂结构,那么在类型的划分上,为了讨论方便,本文依然将这类大木大式建筑分类为殿堂,结合粤北地区地方调研,几处大式殿堂更多的融入了岭南建筑特征,殿身采用七架抬梁或九架抬梁,且都采用重梁做法,屋面均为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栱为朵状插栱式。粤北厅堂类建筑的做法基本保持抬梁构架的形式,在连接做法、细部构件上表现了地方化特征。
粤北地区木构架连接方式
中国传统构架连接上区分有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
抬梁式
清式传统建筑从构架类型上区分为大式和小式,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外檐柱网层上有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栱层,上承梁架,外观近似于宋代殿堂构架,实则近似于宋代厅堂构架。
粤北客家文化区继承中原,重儒学,尊礼仪,学宫、宗祠、大宅等主厅明间用抬梁式木构架,也有下厅入口明间使用,突出其规格与地位。抬梁式木构用料大,落柱较少,易获得较大较完整的空间。粤北抬梁式木构架中梁多做成月梁,两端配以卷草纹及虾须雕刻,架于前后两根柱上,梁上放置瓜柱,瓜柱间再设月梁,如此反复,最后在瓜柱上设脊檩。由于地方木结构形制变化灵活,有的抬梁式前端或后端加一根瓜柱直接承檩。
穿斗式
粤北地区房屋构架多为带天花、藻井的,用天花将梁架封出上下两个空间,上部视线看不到的构架常常采用穿斗式构架,穿斗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柱间以穿枋作为联系。有些地区穿斗构架多为一间屋子所用几榀屋架不同,不论明间是否采用抬梁式,其次间及山墙面(硬山搁檩除外)采用穿斗式或插梁式。穿斗架的关键是“穿”,无论称“梁”还是称“枋”,其与柱的连接都是以穿过柱的榫卯形式完成的。
井干式
(图片来源: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汉族房屋结构。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南的林木地区,这种结构以矩形、圆木或六边形木料层层叠置,逐层平行向上,在建筑的转角处木料两端部进行交叉咬合,形成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粤北地区的梁架形式初看纷繁复杂,变化较多,基于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结合地方做法特征,产生了多种形式,而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梳理,细分为抬梁式、硬山搁檩(又分为单檩和重檩)、穿斗构架、博古梁架、驼峰抬梁、天门式构架,在抬梁结构里分出大式斗栱梁架、桐柱抬梁(又分为单檩和重檩)、瓜柱抬梁。
粤北地区构架类型分类表
粤北地区木构架类型图
粤北殿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地方的官式建筑,明清学宫、大型寺院、城门等采用殿式做法,粤北地区现存较好的殿堂构架实物仅存韶州府学宫、始兴学宫、南雄府学宫以及南雄南门楼。
粤北殿堂建筑分布
粤北殿堂建筑举例
韶州府学宫大成殿
南雄学宫大成殿
始兴学宫大成殿
南雄正南门
通过对上述几个殿堂建筑的构架分析,殿堂构架细分为两种形式,抬梁式、抬梁穿斗混合式。抬梁式,如韶州府学宫大成殿和南雄学宫大成殿,构架组织清晰,梁柱交接明确,竖直方向支撑用岭南常用的瓜柱。抬梁穿斗混合式,如始兴学宫大成殿和南雄南城门楼,两座殿堂心间梁架采用抬梁式,前后廊下及天花以下为穿斗构架。
粤北厅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粤北地区民间建筑中的厅堂构架类型中粤北地区分为两类,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在粤北区域主要表现为瓜柱抬梁、桐柱抬梁,在各地的广州会馆中也存在有类似广府做法的驼峰抬梁和博古梁架,多用在祠堂的正厅位置。穿斗式用在祠堂的次间梁架,或者民居中。粤北厅堂里构架中出现较多的是桐柱抬梁式,在粤北地区的东部南雄地区,大部分的祠堂中座、后座使用重檩桐柱抬梁的构架。
一、桐柱抬梁构架类型及分布
粤北地区桐柱抬梁的构架在时间上多为明清时期,清代的相对多一些,类似于《清工部工程做法》里的七檩抬梁式构架,不同之处在于地方做法的多样性,梁架中桐柱直径较细,柱高与柱径比值较大,桐柱高达 1 米左右,因而,为了构架的整体性考虑,在构架的纵向联系上增加重檩,成为粤北地区厅堂梁架的一个特色之处。
《清工程做法》七檩抬梁
(图片来源: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粤北铜柱抬梁典型剖面图
对比清七檩抬梁构架和粤北七架桐柱抬梁,按照构架的梁柱檩的承力关系,划分亚形,抬梁单檩构架,抬梁重檩构架,抬梁重檩构架又分为抬梁重檩单水构架,抬梁复水重椽构架,抬梁重檩减柱构架。
桐柱抬梁分布于粤北的广大地区,尤其在越过五岭的北部山区,连州、韶关的仁化、始兴、南雄等地区,传统木构建筑采用抬梁、穿斗式构架,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复水屋面、减柱构架等丰富的地域特征。
铜柱抬梁类型分布图
(一)抬梁单檩构架
桐柱抬梁单檩构架是粤北地区较常见的一种厅堂构架类型,构架的构成方式简洁明了,立柱具有岭南地区的特征,主要立柱通高至屋面檩下,大梁两端插入柱中,梁上立桐柱,桐柱上端承檩,上层梁插入桐柱的半中,依次向上叠加,直至脊檩。各架梁柱的交接方式采用梁插入柱中,柱身开榫口,梁截面穿过柱身时变小,梁端为了保持感观的一致性,常采用内外两块木板拼贴而成。
粤北地区历史古村中还有些门楼的梁架,也是桐柱抬梁式,如连州丰阳村西门楼、南门楼。
桐柱抬梁单檩构架
粤北地区桐柱抬梁单檩构架特征,心间多为七架梁,在此基础上前后加步架,形成前廊或后廊,厅堂中后座的后廊通常上部做出神龛,后金柱与后墙间封闭,心间为神台香案,两侧作为储物空间。
(二)抬梁重檩构架
抬梁重檩构架又分为:抬梁重檩单水构架,抬梁重檩复水构架,抬梁重檩减柱构架。
1)抬梁重檩单水构架
在前述桐柱抬梁单檩构架的基础上,每条檩下增加一檩,形成重檩构架,而在粤北,湘南等地,地方匠师称之为“工字梁”。
里东戏台中座(清乾隆)
粤北殿堂建筑分布(新田村崇德堂后座 清)
上朔村徐氏祠堂后座 (清中)
崇化村富春堂中座(清)
2)抬梁重檩复水构架
桐柱抬梁重檩构架的变化形式,构架从剖面来看,大梁及金柱形成的构架中心和整个屋架中心脊檩的中心不对位,通常是大梁中心位后移,中心脊檩位前移,在屋面处形成复水屋架,具体又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复水,如鱼鲜村先祖堂后座、赵屋村天水堂中座,厅堂的前部空间形成复水屋面。另一类是双复水,如始兴东湖坪曾氏宗祠后座,屋架上先用一层木板铺一层,形成斜面,相当于传统建筑中的天花,单是屋面板的前后坡度和屋顶坡度一致,并且在神台的位置上空,镂空木板,能看到上层檩和屋面。
3)抬梁重檩减柱构架
抬梁重檩减柱构架是减去两根下金柱,以“杠梁”(大内额)代替,多用于厅堂明间。杠梁中间高,两端低,做月梁,两端头雕刻花草图案。粤北地区与杠梁交接方式,抬梁式梁架直接插入杠梁相接。
金鉴堂中座 明-清
如上图所示,鱼鲜村世盛堂为鱼鲜村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始建于南宋。两进院
落,面阔三间,头门面阔三间进深梁间,头门外用卷棚天花,内用大雕花藻井。后座梁架为九架檩前后两步用三柱,金柱不落地,粤北一种梁架的惯用的方式。仁川堂中座梁架为十一架檩前后两步用三柱,金柱不落地。金鉴堂中座减去前金柱,用一个大横梁支撑前后梁架。
二、瓜柱抬梁构架类型及分布
瓜柱抬梁是岭南地区梁架中一种非常常见的形式,尤其在广府地区,很多厅堂构架都是瓜柱抬梁,是指主要以瓜柱和抬梁组成的梁架形式。
根据瓜柱与梁交接方式,瓜柱梁架又可分为穿榫造梁架、落榫造梁架两类,由于交接方式的不同,两类在外观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特征。粤北地区的英德、清远分布有较多的瓜柱抬梁,明清时期,这些地区从行政划分上属于广州府统辖,受广府的影响多些。该地区瓜柱抬梁也有很明显的地方特征,瓜柱梁架较密,有些梁架檩数从13 到 25 檩不等,以至于部分梁架中出现减梁的做法,形成多个瓜柱同时落于同一根梁上。
瓜柱抬梁构架
上岳村朱氏宗祠,上岳古村落位于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民安上岳村。朱氏宗祠,三间二进院落,正厅梁架用瓜柱抬梁,十三架檩前后三步用三柱,与广府做法较相似。清远连州丰阳古村,村落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现存的四座古宗祠,为明清时期风格,祠堂梁架为二十五架檩前五后六步用三柱,该地区瓜柱抬梁的檩数明显增加很多。
三、穿斗构架类型及分布
穿斗构架,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关于穿斗架有专门的描述,穿斗式木构架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布置较密的柱间距,柱上直接承檩,不用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榀榀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较小的柱与“穿枋”,由密柱和穿枋形成大的排架。从汉代石墓壁画中已经看到这种木构架的形式,并流传到现在,尤其在我国的南方诸省,传统建筑中较多采用,但也有在房屋中央心间用抬梁式,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做法。
穿斗构架
粤北地区穿斗构架应用较灵活,多应用于厅堂中,由于粤北地区建筑喜用雕刻精美的天花作为建筑顶部空间的分隔和装饰,因而在天花的上部空间,人们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构架几乎全部使用穿斗形式,从构架的受力和材料的选择上都是很有利的。
梅关古道上的里东戏台头门上部梁架为穿斗式,而南雄的大彭氏公祠头门也采用穿斗架,还有很多厅堂构架用穿斗,但是并非像江南,闽南地区那样标准,做法上比较自由,一般中柱、前后檐柱落地或金柱落地,上面各柱之间采用断面扁高的穿枋。
四、驼峰斗栱和博古梁架类型及分布
驼峰斗栱梁架接近于抬梁式构架,在上下层梁的支撑上用了驼峰斗栱构件组合,驼峰斗栱制作工艺复杂,对木匠的要求更高,所以其外观也更为精致、华贵。斗栱驼峰在主流文化的构架体系中更倾向于抬梁结构体系,”在粤北各地的广州会馆中,前堂前檐是会馆梁架最受瞩目的地方,所以一般采取等级较高的驼峰斗栱梁架。
在清晚时期,也有少部分祠堂在兴建或维修时部分梁架采用博古形式,博古内花瓶、佛手瓜、石榴等加以装饰。也有祠堂在前檐柱和前金柱间不用轩廊,做出三角形式博古梁架。
驼峰斗栱梁架 博古梁架
五、天门式民居构架类型及分布
天门式构架是粤北地区天门式民居的内部梁架形式,“天门式”民居是由天井式民居发展而来的一种民居形式,古代赣粤地区大量民居从天井式建筑格局上进行改良,形成了布局紧凑的“天门式”建筑,粤北地区“天门式”民居空间形式独特,构架特征明显,长久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居住形式。
从天门式民居的剖面空间来分析,前后形成非常明确的街巷空间、天门空间、正厅空间、壁后空间和后院。房间梁架通过天花板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屋架采用山墙搁檩,在脊檩处采用当地惯用的檩条布置方式,子孙檩(或称子孙桁),前厅注重装饰,上空有天花藻井分隔上下层空间,前厅与正厅空间高度不同,前厅高敞,有利于阳光照射,正厅与前面通过弧形天花连接,空间变化丰富。
仁化县夏富村天门式民居构架,民居从一侧入户,民居的前厅空间上开天门,形成采光井,房间梁架通过天花板分成上下两层的复式梁架,下层梁架丰富,有月梁、藻井和弧形卷棚过度,注重室内装饰空间效果,上部用硬山搁檩,例如夏富村几处民居。还有些地方前后都开天门,形成双侧天门式民居构架,例如始兴东湖坪“一贯书香”民居。
粤北天门式民居主要分布于韶关的仁化县、始兴县、乐昌县内,如下图:在南雄等地也发现几处民居是天门式构架,但未形成大规模分布。
六、硬山搁檩类型及分布
粤北地区大部分厅堂屋顶采用硬山顶,山墙部位梁架就采用硬山搁檩,客家的围屋大厅等也是直接用硬山搁檩,分布广泛。不同之处在于多处使用子孙檩,脊檩及前檐里第 4 或 5 根檩下,设置重檩,又称“灯梁”。
曹角湾邓氏祠堂(围屋祠堂)
本文对粤北构架类型进行归类划分,大类分为殿堂类和厅堂类,厅堂类下细分抬梁式和穿斗式,以及两者的混合形式,而在抬梁结构里大式斗栱梁架,桐柱抬梁(又分为单檩和重檩),瓜柱抬梁,硬山搁檩(又分为单檩和双檩),穿斗构架,博古梁架,驼峰抬梁,天门式构架。
摘自:毕小芳论文:《粤北明清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