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难道不是“精神鸦片”吗?警惕光鲜亮丽的“ 瘾经济”!
8月3日,一篇题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新闻报道将网络游戏称为新型“毒品”、“精神鸦片”,点名腾讯《王者荣耀》,“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此文在资本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A股、港股的游戏板块遭遇大跌,总市值合计蒸发接近3000亿元。
令人玩味的是,这则报道在发布后不久便被删除,当日晚间,《经济参考报》又重新发布了修改版本,文章标题被改为《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文中关于“精神鸦片”、“电子毒品”等字眼都已“消失不见”。
事实上,瘾经济,都是利用人性弱点以激发欲望而不是满足欲望来挣钱的。所以网游与毒品,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伪装后杀伤更广更坏。作为一个人而言,失去时间和失去灵魂,其实也没有区别。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10年扛与变:谁将笑到最后?》
“瘾经济”绝非耸人听闻。
自从我2019年3月与大家分享那个黄山胖墩儿的抖音苦叹,又进而《中外管理》采编团队在4月与大家分享“瘾经济”选题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究竟我们近10年热火朝天、迭代不休的商业模式风潮,其不变的基因到底是什么?而当它不断花样翻新,让举国集体持续情不自禁时,对我们的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纷纷感觉哪里有些不对而开始不安时,那挥之不去的幽灵,本质上都是些什么?
我们各界精英,真的需要仔细品味“瘾”这个字。其实过去10年的主流商业模式,与既往商业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个瘾字上。不得不承认,当前我们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已经上瘾了。包括我自己。我和我们,能一整天不看微信吗?能一整天不打开任何App吗?于是,瘾便成了经济。
而瘾,又意味着什么?
瘾,是怎样一种欲?
我们平常的口头禅是“过瘾”。但这恐怕是世间最大的误判与自欺。烟瘾、酒瘾、网瘾……赌瘾……毒瘾……但凡成“瘾”的事,哪一个你能“过”?
我至今言犹在耳的一句话,是我20多年前听到的。当时我在一条邮轮上,朦胧中听到临铺两个男人的一段对话。一人问:“如果有一天你吸了海洛因,结果你又把它给戒了,你知道说明什么?”沉默片刻,另一位显然意识到这绝不是要说霍元甲、张学良如何励志,于是迟疑着问:“……说明什么?”“那只说明,你原来吸的根本不是海洛因!”这是我会铭记一生一句话,不断提醒自己:不管平庸还是显贵,作为一个肉身,你在某一类欲望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
人活着,就有欲望;抑或者说,有了欲望,人才会活着。但欲望和欲望不一样。有一类欲望,比如吃一顿顺口的美食,看一本对路的书籍,走一趟开心的旅程,听一段捧腹的相声,打一场较劲的比赛……实现之后都会有极大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诚所谓“解馋”之所喻。这类欲望,是可以满足,并且也是用来满足的。但是,还有一类欲望,它不是用来满足,也无法满足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激发你对它进一步乃至无休止的欲望!正所谓让你变得“贪得无厌”。而后者,正是“瘾”。
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瘾君子,每一个都在自以为“过瘾”的瞬间之后,被“瘾”绑得更紧、陷得更深,对“瘾”需求更多,往往一生都会与之“过不去”。所以,烟瘾会毁掉一个健体,赌瘾会毁掉一个家庭,而毒瘾则会毁掉一个灵魂。
那么……新时代下的网瘾呢?抑或者升级伪装之后诸多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商业模式呢?
网瘾与毒瘾,有何分别?
看起来,互联网对我们民族的伤害,远没有烟赌毒那么直观。但也正因为其表面的“浅”而“轻”,其伤害更“大”而“重”。好比那些新型毒品,看起来没有海洛因那么生猛,但也正因为“轻”,人们会因为不知不觉,会因为自以为是,而在“没事儿”的诱惑下更大范围地陷进去,最终无力自拔。当前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瘾经济”,同样如此。看起来它们并没有直接侵害你的神经,但别忘了,它们却在直接占用你的时间。而作为一个人而言,失去时间和失去灵魂,其实没有区别。而且,同样在“不知不觉”中让你欲罢不能,而近乎“无休无止”。不是吗?打网游的干通宵不是便饭家常吗?玩直播的为一艘“航母”不是不择手段吗?即便看抖音的不也是如梦游一般一抬头已过若干小时吗?最终,一旦不继续摄入,不继续刺激,不都是立即陷入饥渴与抓狂吗?
这还只是一个层面。瘾经济与毒品内在相通的另一层面,是不论打网游还是看直播,本质上都是让人逃避现实、沉溺虚幻。将整个人生陷于自欺欺人之中。
网游会让玩家以为人生可以随时切换角色,攻略通关便是一切,乃至可以反复重新来过——只要你有的是游资。由此它会让玩者放下自己作为人本应承担的真实责任!而直播更可以让屏幕两侧的玩者,同时以为自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梦想成真——原来人生之愿竟能唾手可得!到了短视频时代,为了一夜走红,更是到了搏命的时代。听说最近一个只有三位数粉丝的男人,为了成为网红,疯狂直播跳河,结果一头撞死在了河底!试问,这和刚注射海洛因而陷入癫狂的瘾君子,本质上有分别吗?
别再靠人性的弱点发财!
问题是,贩毒要枪毙,吸毒要收监,但瘾经济……都是合法的,甚至是主流的,而且时尚的。更关键的是,瘾经济俘虏的,可都是我们的年轻人。如果举国的未来花朵们都自嗨于瘾经济,放弃了责任,沉溺于幻觉,半生(他们会有完整的一生吗)受困于过不起也过不去的“瘾”,那么我们社会、我们民族的未来,又到底在哪里?
谷歌公司的一句底限名言,是“不作恶”。所谓“瘾经济”,本质上正是“恶模式”。而做企业,与做人一样,总应有善恶是非之分。当你为流量而咬牙红眼时,请你自问:人性的光辉,与人性的弱点,你到底在靠什么发财?是身心愉悦,还是欲壑难填,你发财的同时又到底在制造什么?别装糊涂,别找借口。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首先是知,进而自知,从而自制与自止。我不担心那些瘾经济企业的攻击,有些正话总要有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