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传经”日数的一些思考

上篇文章我们说到,《伤寒论》中的“传”,并不是说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其实质指的是由前驱期进入典型症状期,已如前述。但是临床上由这一经病传递给另一经而变成另一经病的情况,确实是有的。

譬如“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等等都是。总之,或因误治,或是自然演变,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是常有的。但是这不叫“传”,而叫“转属”或“转入”。

“转属”和“传”不同,传之前的前驱期和传之后的典型症状期,其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前后仍是一个病。而“转属”就不同了,转属之前是一经病,转属之后又是另一经病。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病的不同阶段,而在《伤寒论》中,则由于属性和治则的显然不同,就要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成为两种病了。

为了说明外感病传和转属的实际意义,及其与发病日数的关系,列表如下;

上表表明:

★传,是同一经病的深化。转属,是病位和属性的变化。

★不但每一经病的前驱期进入定型期的“传”,可有大概的日数作参考,就是定型后的“转属”,也可以根据日数划分阶段来观察。

大体是以六日为一个过程,也叫“经”。第一过程终了,叫做“经尽”,进入第二过程,叫做“再经”。第一个过程,由不典型到典型,是疾病的进行期。

第二个过程是疾病的变化期。变化有两种可能:一是向好的方面变化,包括病情缓解或完全痊愈在内。论中说:“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就是。如果患者是无热恶寒,四、五日未出现太阴病,五、六日又未出现自利而渴的少阴病,六、七日又不出现厥,那就是里阳恢复,就是论中所说的“发于阴者六日愈。”另一方面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包括转属阳明、转属少阳,也包括蓄水证、蓄血证、发黄证、结胸证等在内。这些变化,都是从受病之日起,邪正斗争,阴阳气血由渐变而突变的结果。

既然体内的阴阳气血在不断地演变,所以伤寒发病之后,其日期的深浅,有其大体的临床指导价值。论中不少条文都提到“一、二日”、“二、三日”、“三、四日”、“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七、八日”、“八、九日”、“十余日”、“十三日”等,都是启示体内的变化情况,是指导临床的参考资料,虽然不能过于拘泥,但也不是无的放矢。

凡变证之由于自然演变而成的,大体都有日数可供参考。但如果是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变的,其变化就不受日数的限制,就像太阳病经过发汗而愈就不需要“七日以上”一样。但是误治以后的结果,除了关系到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以外,也取决于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的形成,仍然与日数有关。譬如太阳病发汗因转属阳明,只有在胃肠道逐渐化热化燥的情况下才能促成。如果是初得病的一二日,内未化热化燥,即使过汗,也只会亡阳,不会转属阳明。又如论中的变症,有不少是由于“太阳病下之”所促成的。太阳病而竟误用下法,就提示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未解,而阳明已在化热化燥了,这也必然与日数有关。正因如此,所以在什么情况下发汗会亡阳,什么情况下发汗会转属阳明,什么情况下下之会泄热利,什么情况下下之会下利清谷,什么情况下下之会成结胸、作痞、致虚烦,除了汗下不如法之外,内因也要考虑在内,因此,日数的深浅,仍然有参考价值。

日数既然可以启示内在的变化情况,所以临床诊断、处方用药,日数也有参考价值。例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为什么?“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又如“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是因为二三日就悸而烦,只能是里虚,邪热入里之烦。不可能那样迅速。又如251条估计燥屎的形成,“二三日,烦躁心下硬”,只是宿食。“至四五日”才少与小承气汤“令少安”,“至六日”才“与承气汤一升”等等,都说明日数的多少,在临床治疗时,也是不可忽视的参考资料之一。

三阴病以少阴病和厥阴病最为深重,而六七日、七八日是再经的初期,也是这两经病极为关键的时刻,不是好转,就是恶化,读《伤寒论》时,尤应注意。

由以上所述,可见伤寒的变化是与日数的深浅,关系极为密切的。但是也要看到,这只有在旧社会,尤其是旧社会的偏僻农村,才能观察得最清楚。因为那里缺医少药,患病后不能及时治疗,只能听其自然演变,所以连一般农民也有这方面的常识。譬如直到现在,农村中的老年人,每遇到外感热病,还常提到“伤寒紧七慢八”之说(就是说,七八日是伤寒病变化的关键时刻),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时至今日,现代医疗的普及,一般不允许疾病自由发展,就很难再观察到日数对伤寒的关系,因而日数的深浅,就不像以前那样被临床者所十分重视了。不过我们研读《伤寒论》,就仍应考虑到千余年前编写《伤寒论》的时代背景,结合临床实际,实事求是地弄清楚伤寒的各种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另一方面,也借此了解一下人体的抗病机制,也是有益的。如果不是这样,只盲目地看注解,就可能会被旧注家引入迷途,研读经典更不能脱离实践,凭空臆想,挖空心思,牵强附会。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从《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

    编辑推荐语 从气化的角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七日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乃经表之传经,非在里脏腑之间的传经. [摘要]伤寒"日传一 ...

  • 伤寒论道

    <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内容是什么意思呢?自古注解各不相同.现在不谦真人注解如下: 根据& ...

  • 论《伤寒论》中“传经”与“转属”

    <伤寒论>中有"传经"之说,在论中称之为"传"与"不传":论中还有一种"转属"或"转入"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7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人体感受外邪,大部分情况下是首先出现表证,也就是正气.邪气在人体肌表出现抗争.如果正气相对充足 ...

  • 伤寒论: 伤寒“传经”日数的一些思考

    上篇文章我们说到,<伤寒论>中的"传",并不是说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其实质指的是由前驱期进入典型症状期,已如前述.但是临床上由这一经病传递给另一经而变成另一经病的情况 ...

  • 中医:关于伤寒“传经”日数的一些思考

    上篇文章我们说到,<伤寒论>中的"传",并不是说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其实质指的是由前驱期进入典型症状期,已如前述.但是临床上由这一经病传递给另一经而变成另一经病的情况 ...

  • 伤寒传经的真相和伤寒日数的古今争议

    伤寒传经的真相和伤寒日数的古今争议 有关伤寒中的传经和伤寒日数古往今来一直不断的有争议,到底谁是谁非,我们如何通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呢.最近看到李克绍李老的论述顿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关于先贤的言论和著 ...

  • 伤寒传经脉证并治例

    ​1.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方略. 2.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方略. 3.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弦,往来寒热 ...

  • 揭开伤寒传经之秘

    揭开伤寒传经之秘           <伤寒论>里病邪传经的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那么,它的根据是什么?根据就是<黄帝内经>. &l ...

  • 周末分享:伤寒传经顺序解

    导读:东海先生此文旨在回答中医历史上的一个悬疑:即在六经传变中,少阳经为何会传经在阳明经之后?由于我的鲁钝,他把初稿发给我之后,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我还是不甚明了其中奥妙.于是他又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并 ...

  •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李可:我对药性和剂量的思考

    导读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大剂量用药治疗急危重症,蜚声海内外,本文讲述李老对药性和剂量的思考,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这也是近现代中医的思考,重拾经方一剂知两剂已的神效,须得认真考究中医剂量之失. 中医看病, ...

  • 对比思考悟中医:《圆运动药性》和《伤寒药性赋》

    <圆运动药性> 初学用药的提纲 初学用药可看汪韧庵编之本草备要.明白实在,极为适用.兹将常用者加以系统的简单说明.先将此说明认识,较有纲领. 中气药 温补中气,以炙甘草为主药.性温,有起死 ...

  • 重庆大学戴欣教授:电动汽车运动过程推拉式激励无线传能技术思考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活动专区 CES Conference 为推动能源与交通的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储能技术在电动载运装备上的应用发展,实现电网能量与载运的高效互动,助力"碳达峰"和&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