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场馆品牌运营四大认知误区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中国到底有多少家健身场馆,曾有人在点评网上一个一个城市的查询,得出全国有近10万家场馆的结论。
抛开这个数据准确性不谈,如今你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市区范围,随机输入“健身”关键字,跳出的众多XX健身的数量会让你觉得健身场馆无处不在。
所以也就不奇怪有人抛出了健身场馆饱和的观点。
的确,大批的的工作室购买了推广套餐,仍然门可罗雀;虽然体验课已经低到9.9元,还是无人问津。
但反过来,很多健身小白和爱好者却仍然被永恒的问题所困扰:
去哪里健身比较好?
为什么站在行业的两端,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很多人对点评上或路边的健身招牌视而不见呢?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健身场馆品牌运营四大常见误区。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高投入不等于好体验
经常碰到有人跟我说,某地某人投资XX万开一个健身馆,买了全套进口器械,重金豪华装修,明星助阵逼格高破天际……
相信你们的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事例,往往这个时候,人们想表达的是,我们投资够大,排场够阔气,所以我的场馆一定会成为全城的焦点。
但细想一下,这个推论就有很大的问题。
的确,好的场馆很可能在装修和器械上有特点,但如果一个场馆将所有的筹码都依附于装修和器械和所谓的资源,难道一定能变成人人追捧的品牌?
看看别的行业,答案显而易见。
在行业发展比较成熟且竞争激烈的餐饮业,没有饭店会说自己的厨具有多贵、餐桌椅有多好,也不会强调厨师、老板有多辛苦或是背景多强,稍微留意一下美食栏目你就会发现,环境舒适、食材新鲜,以及最重要的,始终是口味。
好吃的苍蝇馆子,从来不缺排队的拥趸,强如米其林,平价餐厅也屡见不鲜。
如果明星是万能的,那就不会有那么多明星投资餐饮失败的案例了。
如果投资决定了一切,那目前市值40亿美金的CrossFit永远不可能从美国的车库走向世界。
并且和餐饮不同,用户对于场馆的评价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多次良好的体验才是决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
知晓度不代表美誉度
谈及这个问题,就要先讨论广告、公关,以及品牌运营的区别。
先看一张有趣的图。
上图四个男追女的情境中,大家很容易看出最后一个的胜算最大,而推及到健身行业,是不是我们大多数场馆的营销水平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
不过最惨还是每个城市最知名的那些商业连锁健身品牌,往往收到的评价是最低的,原因很简单,商业连锁健身房重销售轻体验。
可惜的是,这个问题被很多工作室完美的继承下来,导致新开健身场馆出现严重的同质化,谁火就学谁,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早先有工作室通过点评获得了客源,然后所有场馆一哄而上,当所有人都是五星+好评时,线下有没有任何创新亮出之处时,推荐了也等于没推荐。
从用户的角度看来,如果场馆的装修风格、课程设计、营销策略,甚至名字Logo都大同小异时,任凭你开的再多,在用户心目中还是不断的重复,毫无新鲜感可言,那么用户的选择反而会趋向于保守。
品牌实力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远的可以看大洋彼岸那些Equinox、Soulcycle们,明明是美国人民的健身场馆,在中国却也有无数模仿者,还成为练吧等国内外众多媒体不断研究的案例。
当然在国内也有一些起步阶段不错的健身品牌,不过是否能长期保持,还得避免以下两个个误区。
行业知名度不等于市场知名度
说起汽车牌子,大家张口就来: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比亚迪……
但我列举几个牌子:德尔福、博世、爱信、舍弗勒……,相信99%的人都不知道。
如果我说这些都是汽车行业的顶级品牌,每一个都是年收入几十甚至上百亿欧元的行业大鳄,你是不是会奇怪,怎么我都不认识呢?
原因很简单,以上这些企业的主业是齿轮零件、变速箱、排气,安全设备等,不面向大众市场,也就是俗称的B2B公司。虽然产品都是保障汽车运行的的重要部件,决定了汽车的品质乃至价格,但出了行业,几乎没有消费者了解和关心。
当然对于这些品牌来说,在业内闻名已经够了,因为他们赚的是厂商的钱,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会做一些大众传播,比如稍微了解车的人都知道博世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代表着安全和专业。
看完以上这段你自然就明白,行业知名度并不等于市场知名度,比如一个健身场馆品牌在圈子里如雷贯耳,但如果在大众市场中没有知名度,只能叫一个成功的供应商,而不是一个知名品牌。
同样因为在大众和行业之间的这个看不见的“认知鸿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总有一些场馆在行业内部几乎无人知晓,但却仍然能在市场上活的很滋润的原因。
并且汽车的供应商们哪怕掌握了核心技术,也不会越俎代庖自己去造辆车,因为技术再好,没有对于市场的理解力和运营能力也白搭,你们想到了什么?
知名度高不代表运营能力强
大约一年前,沪上某个场馆堪称业界当红炸子鸡,从装修风格、投资规模,到专业水平,都被追捧为业界的领头羊,品牌身影也时常在各大宣传平台出没。
然而如今该场馆不仅教练、会员大量流失,还一度传出关店转让的传闻。
短短一年时间发生了什么,让这个优质品牌出现了生存危机?
究其原因,还是该品牌的运营思路在知名度极速提升后,出现了很多决策上的偏差。
当在如日中天时, 品牌的运营团队过度痴迷于塑造业界影响力,将大部分精力用来打造“专业平台”,而非“更好服务客户的平台”。
而在经营出现问题时,第一步不是检讨运营策略和营销手段,而是慌不择路的大幅度降低人员薪资,导致原本稳固的教练队伍分崩离析。加之周边不断崛起新的竞争者,用户们迅速自发的用脚投票,良好的会员社群氛围也不复存在。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知名度建立可能是初期合作渠道选的好,也可能是市场进入的比较早。如何在知名度建立之后长期保持,而不是昙花一现,才是对运营团队实力的真正考验。
当然,以上四个运营误区只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并非健身场馆品牌运营的全部,如何做好传播内容,如何建立有效的口碑,就不在此赘述,如果各位读者老师有额外的见解或补充,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