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砖坯干燥毛病分析

砖坯干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烧结砖窑炉的产能和品质,调节好干燥中的数个重要环节,成为拥有一个良好干燥效果的关键因素。

1烘不干

烘不干即砖坯出干燥窑后坯体残余水分偏高,有的厂甚至达到8%~10%的水分。含水率偏高的砖坯在焙烧中容易出现炸坯、裂口和火行速度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窑炉的正常生产。

干燥供热温度低是影响砖坯烘干的因素之一,供热温度因干燥窑构造不同而不同,一般维持在110~165℃之间,这个温度是以供热风机附近而言的。有的朋友会说我的供热温度不敢提高,高了就要裂纹、塌坯,象这类毛病在于干燥的早中期低温段偏短,升温梯度不当造成的。

供热风不当也是一些厂烘不干存在的主要原因,去年我治理的两家烘不干的干燥窑,一家供热风口(侧下部)设计的太密,60厘米一个,宽高6.5×25厘米,没有顶部供热口,另外送热风机开启的偏小。这样的供热口构造和操作导致热风压喷射不到坯垛内部,整体热介质(热风压)还少,所以砖坯出干燥窑含水率常常偏高。

另一家烘不干的干燥窑问题是供热风口太大,坯垛与窑顶缝隙有60厘米。这样导致干燥早中期仅有微量的温度供应,另外顶隙太大了内部适宜温度难以保持,烘出来的砖坯湿就在所难免了。

有的干燥窑热风压来源仅有预热带的烟气热,或者仅有保温带的余热,这样使用中不是温度欠缺,就是供热风压不足,也成为烘不干的原因之一。

烘不干的砖坯无奈还要进入焙烧窑,加热后产生的高浓度潮湿烟气又返回干燥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成为许多烘不干的厂头痛的问题。

2裂纹

裂纹,裂纹不但影响砖外表美观,并且导致砖制品丧失强度,伴有不同程度的哑音。

有的做砖坯的原材料对于温度和空气流动非常敏感,稍有不当就会出现裂纹,甚至刚挤出的砖坯在机房里放上半个小时裂纹就产生了。对于这类原料要掺配一定数量的其它材料,比如:煤矸石、页岩、碎砖块等,增加砖坯中的颗粒比例。

在一个就是要延长做砖坯的泥料陈化时间,在料仓里拌好水分后放上2~3天,促进泥料中各种物质的消解与融合,打磨掉裂纹的敏感性。

机房里要多存放一些湿砖坯,给砖坯进入干燥窑更多的适应时间,这也是缓解裂纹的有效措施之一。

砖坯装入干燥窑的1~2个车位就要及时加热,但是要注意风量、风温和相对湿度,在风量大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中砖坯比较容易裂纹。加热最好设置为4~5个阶段,包括风量和温度,形成一个逐渐、稳步升温的环境。

3塌坯

冬春天气寒冷是干燥窑塌坯的高发季节,关于塌坯的原因各个砖厂情况不尽相同。

冬春季里受外界气温低的影响,在机房里存放的砖坯自身温度也低。湿凉的砖坯装入干燥窑后遇到潮热的气体,容易转化成水滴,分布在砖坯上,水滴由砖坯的表面向内部渗透,当水滴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候就造成了坯垛倒塌。这类塌坯多见于集中式排潮或供热猛的干燥窑。

有过凝露塌坯经历的朋友明白,同一条干燥窑,相同的操作办法,其它生产条件基本一样,天气暖和时候正常,冬季来临才出现塌坯现象。原因在于砖坯在冬季里变得冰凉,刚装入干燥窑里就遇到又热又潮湿的气体,如果把容易塌坯的车位温度、潮气浓度降低一点,塌坯问题就缓解了。另一个方案是把塌坯前的两三个车位温度提高点也能控制倒塌,具体办法要看自己的干燥情况而定。

有的干燥窑加热梯度混乱,从第一个到第八个车位侧下部的加热口供量就偏大,有的加热口砌的还密。刚装进干燥窑的凉砖坯上来就是高温大风,造成坯体很快变软、变脆,不久后就倒塌了。这要调整加热口,用砖或者石棉堵塞过大的出热风口,形成逐步有梯度的加热,当砖坯脱水到一定程度了在提高加热量。

有的加热口在进坯那头的数个车位没有热风吹出,或者仅有微量一点,这样前几个车位几乎没有烘干效果。坯车移动到后面遇到高温就倒塌了。

有些干燥窑加热系统与排潮系统不协调,砖坯加热后不能及时排走产生的潮湿气体,雾霾滚滚的滞留在个别车位流动缓慢,从而闷塌这个部位的砖坯。这类塌坯多见于排潮风机或者排口布局不当,有时候排潮风机跳闸停转,送热风机仍然正常运转,时间长了也会导致砖坯倒塌。

轴流的排潮风机直接朝上安装在干燥窑的顶部,天气寒冷时候风机以及烟囱外壁没有缠绕保温材料,含有高浓度的潮湿气体往外排放时候碰到冰凉的铁质烟囱壁,有部分的气体转化为水珠滴下,淋塌了坯垛。

做好烟囱外部的保温工作后,还要引导滴下的水珠,使其流向干燥窑的外面。

各个干燥窑塌坯的原因繁多,各不相同,仔细观察了解清楚毛病在哪里,治理起来就有了基础。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