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老坑翡翠肉细种好自然美观为啥还要煮蜡?

首先我们看看翡翠的结构特点,很多翡翠鉴定证书上都有“多晶体”或“多晶质”的表述,所谓“多晶体”就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晶体颗粒杂乱无章地拥挤排列着的晶体结构,翡翠就是这类“多晶集合体”。因为构成翡翠的一颗颗大小不一的晶体颗粒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晶体的各个解理面(即,纵向、横向、断面等)硬度都不一样,所以当把翡翠剖开的时候,暴露出来的晶体解理面是乱七八糟的——纵向、横向、断面等等(这也是“翠性”、“苍蝇翅”的由来),而每个具体的晶体颗粒的不同解理面硬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晶体纵向面朝外在加工抛光时硬度低的解理面会比硬度高的解理面更容易凹陷下去,这就是翡翠表面出现“橘皮皱”的原因。

翡翠表面由于晶体解理面朝向的随机性造成的“橘皮皱”现象在现代电动高速抛光设备加工下明显改善了很多,但是明清时代没有电力动力(中国第一盏电灯问世于1879年5月28日,即清光绪五年四月初八),全部靠人工动力,而人工动力的旋转机械设备速度低且不稳定,所以加工出来珠子的真圆度必然低(一颗珠子的不同方向的尺寸不尽相同,圆条镯子的各个部位尺寸都有差别),表面平滑度(微妙的凹凸不平,放大50倍以上就可以看见刮痕、凹坑等缺陷)也低,所以不能最好地表现翡翠应有的光线折射率(视觉美感不足),因此智慧的古人必然要用有机生物蜡(虫蜡或蜂蜡类)炖煮抛光,也叫煮蜡、吹蜡、炖蜡、穿蜡、过蜡等就是这个原因,这就造成了有机生物蜡必然地残留在翡翠的表面凹陷部位以及晶间空隙里——这就是过不了今天的国商检的“机”的根本原因。

我想,古人要是知道几百年后的子孙后代会因为他们的炖蜡工艺把日月精华的老坑翡翠当成假货的话不知道会有多么尴尬。为此,笔者向对古代治玉有深入研究的著名收藏家刘建国先生请教了古人煮蜡抛光的有关问题。他说:

古代治玉技术繁杂,门派也多,各家的治玉之法都是密而不传、传男不传女、只传嫡内室弟子、不传外室弟子。技术内容包括三大工艺,即解玉(切玉)、琢玉(雕玉)和锻玉(磨玉、泡蜡、古法抛光)等,仅锻玉中的泡蜡就要反复7次,技术上远比当今的煮蜡复杂多了、高明多了、效果好多了,可惜这些技艺手法现在已经失传。

历史上的中华帝国等级森严,治玉也不例外,例如最高级别有皇家宫廷造办处,还有皇家指定的宫廷以外的世家冶玉造办处,相当于现在的“外包企业”,此外还有御用宫廷匠师们告老还乡之后得到朝廷允许自己在民间创办治玉工坊的,以上这三种情况的治玉人才各个都是“玉林高手”,同时这些高手的手艺和秘方都是密不外传的。古时泡蜡之法必用虫蜡,而"虫蜡"只是主要成分之一,根据不同的翡翠材料和不同的玉件形制各有不同的配方。

至于民间,还有治玉小工匠师之辈,他们是上述“玉林高手”的嫡传内室弟子以外的外室弟子,因为他们不是师傅的嫡传弟子,自然不可能得到师傅的全部真传,只能学基本的治玉方法。像"泡蜡"这样的关健配方及泡制过程他们未必学得到。

由此我们知道了,虫蜡是古代翡翠加工最后阶段必须的主要抛光材料。所以,凡是笔者做过观察的老坑翡翠无一例外都有紫外荧光反应,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很微弱的,也有少数的会有中度以上反应。新山料翡翠商检过不了机的也正是半虫蜡半化工石蜡的混合蜡抛光的货,这个问题恰恰就是王春云博士的研究成果之一——虫蜡光谱造成的疑惑使得商检们把虫蜡光谱误认为是合成树脂胶的。刘建国先生的说明使我们理解了这一现象。

此前还有人问过,如果有老坑翡翠的原石或半成品坯料,多打磨一些下去,会不会就可以过“机”了?笔者的回答是,首先能创造出这种实验条件的概率很低,笔者也没有条件做这个实验,不能确切回答。老坑翡翠和新山料翡翠有很大的不同,新山料翡翠一直到被人类开采之时一直被厚厚的岩体包裹覆盖着并且原地未动,因此没有机会受到任何有机物的渗入,而老坑翡翠则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有机物的渗入过程,王春云博士对老翡翠有机物渗入的研究很有建树,总结出了“王氏3段论”,可能会给你提示。

王春云博士认为老坑种翡翠的有机物渗透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岁月中的次生矿时期受氧化、水浸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影响生成的。第二阶段是古法加工翡翠时的煮蜡形成的。第三阶段是翡翠一旦如果被人类佩戴使用的话,人体自身的油脂、汗液,以及生活环境中复杂种类的天然有机物还会不断地浸润渗入。

所以,老翡翠天然有机物渗入的第一阶段——次生矿阶段,原石的大小、原石所处的环境、以及同一块原石的不同部位天然有机物渗入的程度肯定是千差万别的。王春云博士就对一块老坑翡翠原石的不同部位做过科学研究,如下:

图1)是老坑翡翠原石的剖面,从右侧最外层的石皮壳往左的内肉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到几条颜色过渡带,即(1)皮壳外侧→(2)皮壳内侧→(3)浅内肉→(4)深内肉,紫外荧光反应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呈现由强到弱,甚至核心到无的变化趋势。这种紫外荧光反应强弱递减的顺序刚好与有机物微生物沿着翡翠毛细孔向内扩散的趋势表现一致。一般来说老坑翡翠原石的结构致密度都比较高,所以老坑翡翠原石的直径越大,其核心部分越有可能还没有被微生物扩散渗入到,该部分过“机”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核心部分与新坑山料未被生物圈大气圈水圈浸染的环境相类似的缘故。

这种现象是发生在王春云博士关于老坑种翡翠的有机物渗入“王氏3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即次生矿阶段。这是老翡翠原石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岁月中的次生矿时期受氧化、水浸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影响下生成的。所以千万不要找一个块石头用吃顿饭的时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再现实验,就连你“漫长的”人生在“地质时间”的刻度里只不过是“一刹那”就灰飞烟灭了!生命的短暂“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这个现象也说明了老坑翡翠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猜不尽的谜,看不完的美。

下面是不同地质年份的翡翠次生矿,请参考:

(图2)百年山料

(图3)千年山流水料

(图4)万年皮古坑老料

阿弥陀佛!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交流探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