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课改随笔: 做最接地气的初中物理课改“微革命”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现在很多教学偏离了实验科学的本质,少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本身是必由之路,是正确的。为此,在日常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教学的流程,采用了如下的课改方式,即:课前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探究——课后“个性化作业”(小制作、物理日记)——课后探索性实验。通过近三年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自己逐渐走出了“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正确之路,从而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关键词:物理课改 实验探究物理日记 微革命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科学教育已经脱离了世界科学教育的本质,回归是对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的矫正,回归就是让扭曲了的物理教学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是让扭曲了的科学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最迫切的任务。在扪心之问之后,笔者依然决定:引领孩子们回归实验室。无论是初三物理的启蒙学习,还是毕业班的升学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回归实验室。我的这一物理课改“微革命”之路已经历经三年,目前也已初见成效,下面是自己多年来进行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种具体策略:课前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家庭是学生进行小实验很好的场所,有一些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提前在家里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就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是让孩子在课前中完成的一个经典小实验: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节课时,其中在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这部分知识点时,课本有这样一个小实验:“想想议议”,思考白纸和小镜子哪个亮,哪个暗。

对于这个小实验,由于需要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故而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由于要求明确,学生积极进行了实验操作。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很好。果不其然,孩子们在家里做实验的过程中就成功地做出了实验现象,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对于做出的实验现象产生了质疑——“为何镜子是暗的,而白纸却是亮的,这与我们平时在阳光下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为何会出现这样相反的现象?”。于是就和我进行了及时的沟通交流.反思:在以往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类似课本小实验之类容易给予忽略。其实有些课本上的小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这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其实我们的孩子并非是非常有可塑性的,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用心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人人都好是可造之才。课堂教学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关于学生实验,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为此,对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探究实验,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课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动手的机会,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片段,让小小的试管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以及特点。以下是本节课几个实验探究的具体环节:第一步:“上升的小试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小试管”的分组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后,看到小试管上升异常兴奋,局面一度有些混乱。孩子们一开始就被这个充满魔力的小实验吸引住了,这也就为接下来“大气压强”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第二步:“成功取出小试管”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上升的小试管”,学生发现小试管达到大试管的顶部无法取出,我趁此让学生设法取出小试管,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很快就发现,有两个女孩子采用“将两个试管一起放到水里,然后向下放置,小试管由于重力作用就会慢慢从大试管中滑出来”的方法,成功将小试管取出,这个环节成功吸引学生想要了解对大气压作用。第三步:“神奇的小试管”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在接下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以及验证大气压的特点,继续引导学生利用试管进行实验,学生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很快就总结出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特点。在探究“大气压的大小”这一环节,我仍然让同位之间利用大小不同的两个试管进行对比实验,引出“大气压可以支持约10高水柱”的教学视频。第四步:神奇的矿泉水瓶看到大家的兴致这么高,我还想给大家再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水会从瓶子的底部和侧壁流出,现在如果我把瓶子重新灌满水,并且用盖子盖好,大家看水还会流出吗?如果把瓶盖拧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生: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由于外面的大气压大于瓶内的液体压强,所以水不会流出。当打开瓶盖以后,由于水的上方也有大气压的作用,与瓶外的大气压相互抵消了,由于液体的压强作用水就会从底部和侧壁流出。师:分析得太好了,不仅运用了本节课学到的大气压的知识,而且还复习了前面液体压强的知识。课后作业采用个性化的模式目前作业的布置普遍存在机械单一化的弊端,为此,目前笔者尝试以“做中学”和“物理日记”的方式,尝试解决课后作业低效或无效的误区:个性化作业1:让孩子们在小制作中感悟物理之美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物理课本中,其中有这样一个栏目,那就是“做中学”,关于“做中学”,课本中给出了这样的阐释:提供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学习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目前我的家庭作业布置尝试采取“零作业”的模式,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物理小制作,孩子们在“做中学”中也深深感受到了物理之美。个性化作业2:物理日记让作业更有创新性物理日记是为了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在思维碰撞理解深化知识,最终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随身带一个小本和笔,用物理日记的方式随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瞬间的灵感。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质疑反思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在课后探索性实验中进行创客式学习除了课前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探究之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情况等设计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进行探究。这些自主设计的课题为实现本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这样使探究环境更加开放,时间也比较机动,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另外,笔者让孩子们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也适当渗透科学探究的实践与探索,即:孩子们在做物理习题的时候,身边有准备一定的实验器材,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反思:作为师者,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课本那点有限的知识,更应该重视方法的指导。决不能把初中物理课上成“第二数学”,更不应该把学生领进“题海”的深渊。因此,在我的物理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不再认为课堂学习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深切感受物理课堂之美。以上是笔者近三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具体做法,师生在这次“微革命”中收获颇丰,同时深深感悟到:只有回归了实验室,回到了实验科学的本质,科学教育才有希望,才谈得上真正的科学探究,才会有真正的科学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