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鸟负日连山”的刻画符号,为何说像极了太昊族徽?
之前我们介绍过关于大汶口文化中的獐牙勾形器和透雕象牙梳,其上的刻画符号引人注目,很有可能是神话传说中太昊伏羲所作八卦的雏形。其实,在大汶口文化另一件典型器物中,大口尊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器壁之上出现的“鸟负日连山”图案,同样神秘。
(一)大口尊刻画符
如果在陶器上出现单独的鸟纹,其实并不少见,毕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来自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而庙底沟文化中飞鸟纹一直是其主要母题,但是大汶口的鸟纹却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阳、山峰一起出现,这就让人难免浮想联翩。
回过头来去看大汶口文化中的图案,对于其中太阳和山峰的认定应该争议不大,但圆形的太阳下面翘起的弧状三角到底是不是鸟纹呢?
这可能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毕竟如果这不是所谓的“鸟纹”,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金乌负日”了。
可以肯定的是,大汶口文化中吸收和借鉴了很多庙底沟文化中的元素,比如在花厅和建新遗址中镂空豆的圈足上就有飞鸟形镂空造型,而且大汶口的一些陶鬶也在造型上模拟飞鸟。
因为庙底沟文化中飞鸟纹的流变是十分清晰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两相对照,看看大口尊上、夹在太阳和山峰之中的图案,会不会是一种变形的鸟纹?
不难看出,在庙底沟时期就已经有了将鸟纹和太阳放在一起的组合方式了,而在鸟纹简化的过程中,太阳逐渐消失,鸟纹也变成了口部向上的月牙状。
至于为什么口向上?很有可能是其中蕴含的托举太阳的内涵并没有丢失,所以从V型鸟纹这个角度看,这的确与大汶口的鸟纹在外观上很接近了。
当然这种解释仅是个人观点,按照很多专家的解释看,中间的并不是鸟,也不是月亮,因为月亮上面没有那个尖尖。故而,也有根据陵阳河遗址出土的一件简化此类图像(省去了下面的山形),认为太阳下方的图像显然不是月亮,像火之形。
(二)太昊氏族徽
图像学的解读,或许还需要联系大汶口可能对应的人群,从他们的信仰去找寻答案。
按照一般的说法,太昊是东夷族始祖,而东夷人群则是鸟与太阳的双重信仰。如果认同了这个观点的话,接下来就很好解释了:
虽然同是信仰太阳和鸟,但很明显太阳是主信仰,而鸟则是次一级的信仰、且服务于太阳,这就是为什么要以飞鸟负日的组合展现的原因。
至于下面的大山,则是用以表现的人们眼中能看到最高的地方,即山尖。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看上面的刻图,者显然就是一幅活脱脱典型的日出图像即——“鸟背负着日从大山上升起”。
当然,这个刻图不仅仅是一个图像,也同样可能是一个文字即“昊”。
“昊”为天上之日,那么,太阳怎么能到达天空最高处?
自然是需要“飞鸟驮负”才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