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不除根,终究是祸害,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谨记!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魏纪七(公元247年)
【事由】桓范到了之后,劝说曹爽兄弟把天子挟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辅助自己,曹爽仍犹豫不决,桓范就对曹羲说这件事明摆着只能如此办理,真不知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
在今天的形势下,像你们这样门第的人想要求得贫贱平安的日子还可能吗?而且普通百姓有一人被劫作人质,人们尚且希望他能存活,何况你们与天子在一起,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他们都默然不语。
桓范又对曹爽说:你的中领军别营近在城南,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随意召唤调遣他们,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许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我们所忧虑的当是粮食问题,但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签发征调。
然而曹羲兄弟却默然不动,从初夜一直坐到五更,曹爽然后把刀扔在地上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桓范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解析】

1、举兵谋反

魏帝曹芳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弟弟中领军曹義、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待曹彦等权臣随待同行,太傅司马懿趁朝廷空虚,以皇太后的名义举兵谋反。
司马懿作为出色的智谋家,深知谋反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拥有合适的理由,才能在道德层面站得住脚跟,因此冒用皇太后的名义,然后列举曹爽的罪状,这样才能师出有名。

2、拉拢桓范

司马懿谋反后,打算拉拢桓范,桓范不接受司马懿的拉拢,而是逃向城外投奔曹爽,桓范为何要逃奔曹爽呢?因为皇帝在曹爽手里,曹爽完全可以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爽和司马懿都是获得魏明帝的批准而辅政,曹爽则架空司马懿,掌控朝政近十年,关键职位都已经换成自己的心腹,而且还控制了皇帝,权力根基还是比较牢固的。

3、投靠曹爽

司马懿则装病不理政事近10年,权力根基显然不如曹爽,另外司马懿谋反也只是控制朝廷以及部分区域而已,并没有控制全国,司马懿的实力并没有强大于曹爽。
司马懿之所以敢举兵反叛,那是因为曹爽麻痹大意,没有防备司马懿,外出祭拜时不设防,因此被司马懿钻了空子,从当时的利益角度分析,投靠曹爽是明智的选择。

4、选择投降

另外桓范认为自己智谋也不比司马懿差,只要曹爽采纳自己的意见,司马懿也就不足为患,司马懿只是控制朝廷而已,并没有控制全国,但没想到曹爽是个窝囊废,竟然选择投降。
而且还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爽根本不懂权力斗争的残酷,曹爽统治朝政近10年,投降还想当富贵人家?未免太天真了!

5、斩草除根

曹爽掌权期间只是架空司马懿,并没有诛杀司马懿,斩草不除根,终是祸害,这是曹爽的失策,当司马懿掌控权力后,也就是曹爽的死期,司马懿必定会诛灭曹爽家族。
这就是斗争的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以为高层冷血无情?其实高层也想手下留情,但如果手下留情,就有可能被敌人反杀,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6、选择错误

司马懿举兵谋反时拉拢桓范,桓范则不鸟司马懿,而是投靠曹爽,这让司马懿很不爽,桓范因为选择错误,最终被司马懿诛杀,违背权力意愿,最终都会被收拾,这就是权力的规律。
桓范本以为曹爽会举兵抵抗,所以才拒绝司马懿的拉拢,选择投靠曹爽,为何会这样想?因为桓范知道权力斗争的残酷,曹爽如果放弃抵抗必定命丧黄泉,拼死一博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才敢投靠曹爽,但没有想到曹爽是个窝囊废,竟然选择投降,曹爽投降桓范也就跟着遭殃,所以桓范悲痛地哭泣,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