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动脉斑块--血栓--中风的前兆、形成及预防、治疗.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的第一大致死因素,也是致残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可能罹患脑卒中。短短1分钟,就有10人死于卒中,10人因卒中致残。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之为“脑梗”。如何及时捕捉脑梗发生前的小征兆,预防脑梗发生呢?对于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要尤为注意。
生活中,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是脑卒中拉响的警报。比如,出现一过性偏侧肢体麻木,感觉自己“突然麻了”,或是做饭、刷碗时“手上没劲儿”,甚至端不住碗筷。吃饭时,会流口水、呛咳,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表现,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也许就会引起中风。 当然,有的信号也会更“隐秘”一些,比如说话时忽然结巴,走路时腿打软,出现行路困难等等。这些表现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突然头晕头痛、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很可能是脑卒中,应立即送往医院。
病友43岁的小李在开车时,发现右侧肢体无力、灵活度差,自觉走路向右侧偏斜,并逐渐感觉不适加重,右下肢沉重感明显,右上肢无力明显,他意识到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就立即到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医生边凤鸣接诊后为其进行了相关的检查,CT片显示其右侧基底节区低密度灶,急诊以“脑梗死”收入院。边凤鸣医生询问病史时,得知小李心脏支架术后2年、并伴有糖年病史。经过一系列的降低纤维蛋白及双抗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据哈市五院神经内科主任杨丛林介绍: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g,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非危险度会相应增加。脑梗塞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医生建议: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同时适量运动、正确服药、做好保暖是预防中风的有效措施。
一、动脉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动脉斑块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管壁变得僵硬,弹性减退。引起动脉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因为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到血管内皮下,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向血管内皮下沉积形成“血块”,是有诱发因素的,也叫危险因素。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
第一、斑块形成的病理生理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以动脉壁增厚为特征,发生在心脏冠状动脉症状尤为突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硬化斑块的形成,斑块向动脉管腔内突出,发生溃疡、继发血栓狭窄以及闭塞等,动脉硬化形成的基础是内膜损伤,各种危险因素都可以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吸烟、肥胖、遗传因素等。
吸烟,主要是由于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以及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对动脉内壁造成一定的损伤的,而受损的动脉内壁会导致血小板堆积,从而导致动脉斑块的形成。同时吸烟还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收缩,造成血流量减少,加重内皮损伤形成斑块。
高血压: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引起动脉斑块的原因之一,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由于血管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而动脉长时间被高压血流冲击,就很容易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因此体内的血脂也更容易沉积于动脉壁,最终导致动脉斑块的形成。
高血脂:患有高血脂的患者,由于体内血液中的血脂含量比较高,高血脂导致内膜损伤加速,导致脂质细胞沉积,过量的脂肪堆积在血管内壁,加速斑块形成,从而形成动脉斑块。
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造成动脉斑块高发的原因之一,通常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体内的脂肪代谢是不均衡的,主要是由于运送脂肪的蛋白质容易发生变性,从而造成脂肪易在血管内壁中沉积,从而形成动脉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毒性作用. 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尤其合并高血压时更易受损,并且破坏血管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等坏作用。
还有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偏低,都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合成,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由胆汁排出体外,其血浆含量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呈负相关。
最新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高脂血症的情况下,血液中及血管内膜下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被运输到内皮下间隙氧化修饰,形成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LDL被氧化后,内皮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且渗透性增高,导致脂质沉积在内膜。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进入动脉壁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硬化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最近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名为SR-B1(B 类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蛋白质与LDL颗粒结合,胞质分裂作用因子4(DOCK4)的蛋白质会与SR-B1结合,使LDL到达并穿过血管内皮细胞。SR-B1可能通过与吸烟、糖尿病、饮食、缺乏身体活动、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第二、动脉斑块形成:机体在某些原因,如炎症、外伤、高血压等对血管的冲击等,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就会聚集、粘附在此,使血管内皮变得粗糙不光滑,血液中的血脂就会沉积在此,加上血液某些成分粘稠,或机体因进液量少、大汗、呕吐、腹泻、出血等原因使血液粘稠,血液流动慢,逐渐使斑块体积越来越大,使血管逐渐狭窄,影响动脉供血。如果斑块不稳定,就会破裂、脱落,引起动脉栓塞。
血斑形成--内膜损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能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能偏低)、吸烟、肥胖、遗传因素、炎症、外伤 等。
动脉斑块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血管类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上,年龄40岁以后的男性,更年期以后的女性,表现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是逐年增加的。通常患有动脉斑块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变慢,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导致脑中风,甚至脑梗,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动脉斑块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尽量吃清淡一点的食物,不抽烟,最好能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动脉斑块的出现。所以最好是做好预防,如果有上述疾病,那么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另外要减肥和戒烟。
若发现体内有斑块形成,一定要提高警惕,日常生活中需很好的控制危险因素,减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速度。平时要以低脂饮食为主,多吃水果蔬菜,戒烟限酒,减肥,控制血压血糖,服用他汀类药物;适量运动,“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经过上述控制后,斑块会减慢进展,甚至可以发生逆转。
二、人体是非常巧妙,通常情况下,自身确实可以清除血栓。
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损,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产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进凝血酶形成,凝血黄素A2也增多,同时制造抗凝物质前列环素减少,易诱发血栓形成。如血糖增高时,糖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全身组织缺氧,这时血小板凝集性增强,粘度增大,容易促进血栓形成。血栓一旦形成,就会导致瘫痪,严重的会致命。
身体的血栓形成机理--抗凝血机理:
1、心、血管内膜损伤: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2、血流改变: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3、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健康人体内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凝血物质,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黄素A2、纤维蛋白及钙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块,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种是抗凝血物质,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前列环素等,有抗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时人体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和抗凝血物质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则不易形成血栓,在血管发生意外时,又有止血作用,保持人体健康。
这就是我们说,的血液中存在凝血和抗凝两套系统,凝血就是让血液凝固的一个部门,抗凝就是清除血栓的一个部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凝血与抗凝两个部门处于平衡状态,两个部门和平相处,完美配合,谁也不会越雷池半步,结果就是我们既不会出现血栓血管堵塞,也不会出血。
当我们的血管受到伤害时,比如,胳膊腿划破了,毛细血管就会流血,凝血系统就开始启动,血小板聚集,红细胞黏附,纤维蛋白形成,形成一个血块堵在伤口上,避免我们失血过多,这就是凝血部门的作用。凝血和抗凝,一方启动后,另一方会在适当的时候同时工作,使我们的凝血和抗凝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个血块也不再继续长大了,这就是抗凝系统也起作用,不能让血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甚至造成血栓。就是两个部门完美配合既保证不发生大的流血,也不会发生凝血时造成的血栓过多。
凝血是正常的保护机制,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血管内,就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发时,血管内壁破裂,凝血系统启动,形成血块来保护血管内壁出血,形成血栓本来是做好事的,让受损部位得以更快更好的修复,修复完成之后血栓也就没有用了,机体设计出了一套纤溶系统来溶解不再需要的血栓。可是这个时候,凝血系统占到上风,会产生更多的血栓,而这个时候,抗凝系统,根本没有能力来化解这些血栓。凝血机制启动,立即形成血块,这就是血栓,不断的血栓扩大,就会堵死血管,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就会造成心肌坏死,危及生命!
对于绝大多数较大的血栓,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等血栓情况,这时候平衡就被打破了,自身的抗凝系统无法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血栓这时候占上风;也就是当发生疾病的时候,这时候人体的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当然我们在临床确实也能碰到大血栓自溶的情况,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来做造影发现血管通了,但是这种几率非常小,对于几乎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肺栓塞,都不可能自动消除血栓。
***PGI2(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环素)和TxA2(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是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前列腺素。它们对血管以及血小板的作用相反:PGI2诱导血管舒张并抑制血小板聚集;TxA2诱导血管收缩,是一种强血小板激活剂。PGI2和TxA2之间的平衡是决定心血管系统稳态的关键因素。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中心环节,前列腺素TxA2和PGI2在调节血小板活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而与动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前列环素(PGI 2 )是近年特别受人注意的抗血栓物质,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具有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和抗血小板聚积作用。TXA2是一种血栓素,常用作血管收缩剂,可以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是治愈组织损伤和发炎的常用药。
三、大血栓都需要正规的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取栓,支架等手段。
正常人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健康的机体内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既不会形成过多的血栓造成堵塞,也不会因为血栓形成不利造成持续出血。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血栓疾病发生,且发生率还在升高,所以我们还是要主动来预防血栓疾病,而不能指望血栓自动溶解。
血栓无小事!正常人具有自我溶解血栓的能力,但这是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的一种平衡,别指望这种本能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对于已经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靠自身清除血栓不可能,只能靠正规的药物帮助我们一起预防血栓。
中医大有作为:血栓多属于"血瘀"证范畴,因此临床上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防治血栓形成。中医活血化瘀的药有很多,一般来讲可分为四类: 活血祛瘀药、养血活血药、活血止血药与破血祛瘀药。其代表药物分别有: 红花、丹参、当归、三七、水蛭。这些活血药中,部分是较猛烈的,如水蛭,一般情况下不宜随便使用,不是专业人员的话,很难掌握其适应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水蛭素是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而且没有对抗的药物。从中医理论讲,瘀血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由特定的原因导致的瘀血,而瘀血又会产生一些新的病理变化。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配合其它药物进行了治疗。
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类:
抗凝血药,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分为三代 : 阿司匹林为第一代,噻氯匹啶为第二代,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第三代。其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溶血栓药: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经纤溶酶作用从精氨酸-赖氨酸键上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药激活纤溶酶而促进纤溶,也称溶栓药,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第一代的溶栓药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至今仍然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品种,随着尿激酶原(Pro-UK)等新一代溶栓药的问世,这类药物正在临床逐渐推广应用。
研究:水蛭素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抗凝化瘀药物,它可用于治疗各种血栓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和弥漫性血管凝血的治疗;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后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预防溶解血栓后或血管再造后血栓的形成;改善体外血液循环和血液透析过程。由于水蛭素不与Ⅱ型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抗体形成复合物,故与肝素不同,不会诱发血小板减少症。水蛭素不使其它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失活,便于脑血栓治疗过程的监控。水蛭素在体内无降解,以活性成分经肾脏排泄。水蛭素机体易接受,免疫性弱,不影响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红蛋白含量,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通常条件下,水蛭素十分稳定,单纯的温度升高(100 ℃水浴)和pH值的改变不影响其活性,因此水蛭素治脑血栓的效果是公认的。
四、防血栓形成方法.
1、参加体育活动。据研究发现,严重威胁我们健康的血栓,有20%在脑血管里,10%在内脏血管,70%全都集中在下肢!按摩内关穴和天宫穴能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合谷穴有清热活血化瘀作用。多活动下肢裸关节, 运动锻炼血管,提高血管运输血液的能力,延缓血管病变,使血管更年轻;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稀薄,粘滞性下降。如打太极拳、体操、跳舞、骑自行车、慢跑、游泳、舞剑,原地小跑步1分钟,一天3次,能预防血栓的形成。 让自己进行规律的运动。常见的运动类型有很多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运动,其实研究发现,不管是重量训练,还是有氧运动,其实都能够起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坚持运动,其实不光光可以增加体内好胆固醇的量,也可以起到抗氧化、抗炎的作用。曾有研究者对患有多囊的女性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女性在做高强度运动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容易增加,所以发现自己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或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时,可通过规律运动的方式来改善病情。
中医提示你,吃饭时、有空时,多嚼几下降糖、降脂,防糖尿病。
睡眠时间过多,身体相应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在代谢和消耗降低的情况下会增加肥胖的几率,而肥胖又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长期睡过多,对骨骼、肌肉以及大脑神经都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当这些负面因素叠加和积累的时候,疾病的风险也就增加了。
2、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它不沉积在血管壁上,还能促进已沉积在血管壁上的极低密度脂蛋白溶解,使血流通畅,防止动脉硬化。运动和饮食调节,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还可经常吃些洋葱、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黄瓜、胡萝卜、苹果、葡萄等。 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紫色或蓝色的蔬菜和水果对身体是有益的,也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紫色、蓝色的水果蔬菜当中会含有较多的花青素,而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补充花青素的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有所提高,所以日常饮食中多吃点葡萄、桑椹、蓝莓之类的水果是比较好的。
3.还要是控制自己的体重。体重超标的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升高,当减少体重之后,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上升。所以将体重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身材比较肥胖的人,最好是适当的减减肥,将体重降下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如果只是运动个两三天,吃一点点紫色蔬菜水果,是很难看到效果的。医生还要提醒大家一点,不当饮食会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所以有些食物能不吃就不吃,就比如说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这种食物在生活中很常见,像蛋糕、奶茶、饼干、薯条等等,当中都会含有反式脂肪酸,若过多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就可能会下降,因此日常最好少吃点这些食物,合理饮食,才能保持好胆固醇水平的稳定。
4、生活中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使血液黏稠。食用牛奶、洋葱、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黄瓜、胡萝卜、苹果、葡萄、海带、卷心菜、深海鱼油、黑木耳、韭菜、生菜等,适当饮醋、饮茶,少用动物油、蛋黄、肝肾等高胆固醇食物。
5、豆豉:营养与牛肉相当。含尿激酶是“溶栓第一豆”,老人的黄金豆。豆豉已经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调味品和菜品。豆豉对于老年人好处多多,在国际上已经被称为“营养豆”,它不仅开胃消食、祛风散寒,还能预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症。适量吃豆豉不多于50克(因太咸)。
6、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以及胆碱: 研究表明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会导致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偏高,引起动脉血管硬化。”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目前最准确的独立健康指标,高Hcy是心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高Hcy会损伤动脉、心、脑,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早衰、癌症,并与50多种疾病相关联。Hcy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中风和冠心病,而内皮细胞受损还会影响到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低于218x10^9/L时,服用叶酸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补充叶酸的补充剂量在0.8~1mg以下有效。胆碱在高半胱氨酸的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7、平时也要养成饮水习惯,每天饮水1500毫升左右,降低血液的黏度,有利于血液循环,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停留,避免血栓的形成。
8、药物预防。遵医嘱每次服用少量阿斯匹林,可使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失去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而大剂量服用,能抑制前列腺素I2生成,加速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故不宜大剂量服用。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使血液流畅作用,每天三次,每次服三片。
9、医生也常常用这6种食物组合成一个食疗方: 荞麦米100克、桑叶10克、槐米25克、决明子15克、野菊花10克、枸杞20克。做法是直接熬制成一个饮品喝,把所有材料洗净入锅,加上没过材料的水,大火煮开,温火慢熬40分钟,最后取汁分早中晚三次喝完。
这6种食物,含有大量亚油酸、芦丁,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桑叶多糖等物质,多吃能分解血液里的胆固醇,以及其他脂质等,可直接清除血管里的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值,同时具有软化血管,改善血管硬化堵塞,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