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象棋的马走日字斜行?

展开全文发表于2018 年 7 月 18 日

学者臆测,“马”在象棋中代表的是地面战争中的骑兵。在象棋里,马代表骑兵。骑兵使用武器劈杀,所以步伐多是斜走的。骑兵第一步是往前冲,再来是往斜对角杀敌人。骑兵一冲一斜杀,犹如日字斜行的样貌,如图一所示。(图一)我们先来看看马走日字的由来。马走日字,是学者根据唐朝宰相牛僧孺 (779-894)撰写的《玄怪录》(图二)小说里的一篇《岑顺》传奇故事对唐朝象棋的演绎推论而来的。岑顺,汝南人,少好学有文,老大尤精武略。汝南位于河南省,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自春秋战国时代建制以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

《中国象棋史》指出,“《岑顺》一篇虽属于传奇小说,其事怪异无稽,但却是幸存至今,唯一能考见唐人象戏形制的珍贵文献。”在此,先载录一小段有关岑顺的怪诞无稽“梦”的原文供参考。梦里,岑顺夜间望见天空有两队天兵交战,一为东边的天那军,另一是西边的金象军。两军列阵后,军师进曰:“天马斜飞三度止,上将横行系四方,锱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于是鼓之,两军具有一马斜度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又鼓之,车进。如xian是,鼓渐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乱交。须臾之间,天那军大败奔溃,杀伤余地。王单马南驰,数百人投西南隅,仅而免焉。”根据上述两军交战的情形,学者认定唐代已出现了有兵种的棋戏,其包括棋子的名称,棋子的走法和开局方式。

《中国象棋史》迻释认为,唐朝象棋已经有:一、4个兵种,马、将、车和卒,二、棋子的走法,三、开局方式。其解读如下:一、唐朝象棋兵种(1)“天马斜飞三度止”的天马是指象棋的“马”(第2段,第4行)。(2)“上将横行系四方”的上将是指象棋的“将”(第2段,第4行)。(3)“锱车直入无回翔”的锱车是指象棋的“车”(第2段,第5行)。(4)“六甲次第不乖行”的六甲是指象棋的“六个卒(第2段,第5行)。上述《中国象棋史》提供的结论与《新世纪高级汉语词典》,2004年版,第1376页提供的资料,“象棋小史”,一致:象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军对垒的战阵,那时有四个棋子 :车、马、卒、将。《新世纪高级汉语词典》也指出唐朝象棋兵种的演变:(1)唐朝 :加炮 (公元618年—907年),(2)宋朝 :加了“士”和“象”(公元960年—1279年)(3)元朝 :分成了黑“卒”、红“兵”(公元1271年—1368年)(4)明朝 :分成了黑“将”、红“帅”(公元1368-1644年)

二、唐朝象棋子的走法(1)“两军具有一马斜度三尺止” (第2段第5/6行)的“三度止”是指,马斜走三格,走“目字”,与今日象棋,马走日字殊途同归。《中国象棋史》认为,这是小异,与今日象棋,马走日的走法大体相同。(2)“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 (第2段第6行)的“步卒横行一尺”是指,卒横走一步。(3)“车进”(第2段第6行)是指,车向前走。三、唐朝象棋开局方式(1)第一步先走马——“两军具有一马斜度三尺止”(第2段第5/6行)(2)第二步走卒——“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第2段第6行)(3)第三步走车——“车进”(第2段第6行)

此外,《棋史弈理》指出,唐朝的象棋盘由有64个黑白相同的小方格组成,棋子在这些小方格内作直线或斜线走动。棋子为立体象形制品,多以金铜制作,也有用象牙,骨质或优质木料雕制的。早期至少有将(上将)、车(锱车)、马(天马)、卒(六甲),到盛唐前后又增加了象(偏)、仕(婢),到了唐末增加了砲,到了宋朝砲改为炮。目前较为被学者认同的说法是,象棋始于唐朝象棋,增补于盛唐与北宋之间,而定型于南宋(加入了楚河汉界),并盛行于明代。《中国象棋史》指出,唐朝的象棋后来改称为“宝应象棋”,因为《岑顺》传奇中有“宝应元年(762)之故。《棋史弈理》提出的唐朝象棋兵种的演变,大体上也和 《新世纪高级汉语词典》提供的资料“象棋小史”相同。

为什么象棋的马走日字斜行的? 一般学者认为,现代象棋的面貌是在于模拟战国时期两军作战的情形。就因为是模拟作战形貌的关系,所以棋子在走法上的规定也就多来自描绘战国兵种的特性上。 因此, 棋子的命名也多以战国时期作战的工具为主, 譬如: “将/帅”代表将军/统帅(图三), “车”代表战车(图四), “炮”代表抛石机(图五), “马”代表骑兵(图六), “士”代表军师(图七), “象/相”代表丞相(图八), “兵/卒”代表士兵(图九)。学者指出,“马”在象棋中代表的是地面战争中的骑兵,在象棋里,马代表骑兵。骑兵使用武器劈杀,所以步伐多是斜走的。 骑兵第一步是往前冲,再来是往斜对角杀敌人。骑兵一冲一斜杀, 犹如走日字斜行的样貌(图一)。这就是现代象棋马走日斜行的原因。上述描写只是学者个人的臆测与推论,因为马走日和象走田,今日已不可考了。

个人推论,其实,除了马、将、车和卒外,唐朝象棋也应有“士”和“王”的棋子。上文第二段第4行的“军师进曰”的军师可解读为象棋的士;第二段第五行“王曰”的王和第7行的“王单马南驰”的王可解读为象棋的王,类似国际象棋的王。有学者指出,国际象棋是唐朝“宝应象棋”的衍生物,宝应象棋也称为“八八”象棋。

常听棋界人士说:“象棋是中华文化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珍贵文化遗产,要倾全力予以传承。”我们有没有真正传承象棋?如果你问我,我说没有,尤其以新加坡为例!我发现,我们只注重教导我们的学生棋子的功能,而忽略历史文化。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象棋是什么。象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技能,二、历史和三、文化。如果我们只传授技能给学生,我们只是传承三分之一的象棋,并非象棋的整体,这点要弄清楚。要传承象棋,我们必须通过广大的幼年象棋基层,除了在棋盘上给他们教导竞技外,也要给他们灌输一点象棋的历史和文化,使他们对象棋有整体的认识,这才算得上“传承象棋”。过去在学校授课时,时有老师和学生问:为什么马走日?、为什么象走田?、为什么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四个字?、为什么“车”要读jū,不读chē、“士”与“仕”有何区别?、为什么红方的“相”是人物而黑方的“象”是动物?,等等。这都是基本的象棋文化的问题。身为学校象棋导师,如果不懂得解答这些疑问,是尴尬的,也是不专业的。

转自 FB 象棋春秋 作者:Fook Loi Chan此条目由雨艺书生发表在象棋分类目录,并贴了象棋故事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