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音乐 | 音中有画 画中有音 | 《用文字演奏》课堂实录及评点 | 诗画作文
音中有画 画中有音
肖绍国 | 执教 周一贯 | 评点
古诗中的
用文字演奏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犹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为最。非常有趣的是,除了写诗之外,这三位大诗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你猜他们喜欢干吗?
生:喝酒。
师:喝酒,李白曾说: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除了喝酒,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爱好。
生:唱歌。
师:是的,饮酒作诗,放声吟唱。他们都还很喜欢音乐。可是他们玩音乐,跟别人不一样,他们喜欢用文字演奏音乐(板书:用文字演奏)。用文字可以演奏音乐?你信吗?
生(众):信、不信。
师:反正我信了。哈哈。我们不妨先来吟诵几首这三位大诗人的作品:譬如,诗仙李白有诗云:(大屏幕出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诵)。
师:你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生:笛子。
师:笛子声。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非常幽静的画面。
师:你能具体描绘一下怎样幽静的画面吗?
生:夜晚,四周的人都已经睡了,只听见有个人在吹笛子,满城缭绕。
师:是的,洛阳城内,玉笛声声,乘风缭绕,思乡切切。这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画面。我们继续看:诗圣杜甫有诗曰:(大屏幕出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诵)。
师:你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生:丝管。
师:哎,丝管,古代的一种管乐。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在城内,一群妇女正在演奏着丝管,让大家觉得还像步入了天堂。
师:锦城是现在的成都,建议把妇女改成女子会更加的诗意。成都城内,丝管奏乐,随风入云,天上人间。真好。我们继续看:诗魔白居易有千古绝唱:(大屏幕出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诵)。
师:你又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生:琵琶。
师:你眼前又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出现一位女子,正抱着琵琶,她弹出的声音像雨珠一样,忽快忽慢地落下。
师:真好,诗句描写的是现在的九江城。九江城内,琵琶冷雨,嘈嘈切切,珍珠落盘。这就是三位大师的用文字演奏。在唐代,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很多诗人喜欢用文字演奏。有人说,唐诗三百首,其实就是唐代的三百首歌曲。我想,这跟诗人们喜欢用文字演奏应该有很大的关联吧。
老师笔中的
用文字演奏
师:其实,用文字演奏并不是唐人的专利,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是用文字演奏的高手,而用文字演奏也远远超越了对乐器本身发出的声音描述,譬如山野清泉、电闪雷鸣、飞流瀑布、晨鼓暮钟、虫鸣鸟叫等等,都可以用文字来演奏。我也喜欢用文字演奏,2013年夏天,在我的腾讯微博上,我曾经用文字演奏了一场山林听泉的音乐,想听一下吗?
生(众):想。
师:(师诵读)(大屏幕出示)(癸巳中伏第八日,江南若探汤。驾车至群山腹地,听泉。但听流水淙淙,石浪夹击,音阶滑动,宛如山曲野风。依石而坐,静观溪鱼游戏,侧耳林鸟唏嘘。腐叶落陈之处草虫云集,潭面镜磨之洼鹭丝闲暇。濯足溪水,以鹅卵摩挲,任游鱼啄喙,凭晚风吹皱。幽峰矗立,修竹摇曳,夏虫唱和。山水清音处,卧听已忘言。——《听泉》·选自肖绍国腾讯微博)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师:带点文言文色彩,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倾听这段文字发出的音乐声,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我听到了流水声、虫鸣声、还有鱼儿嬉戏的声音。
生:我听了流水冲击岩石的哗哗声。
生:我听到风吹过竹林的刷刷声。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十分幽静的山野,流水淙淙,竹林摇曳。
生:我看见一阵风吹过竹林,鸟儿从林间飞起。
生:我看见层层的远山,一条瀑布从天上挂下来。
师:这就是老师笔下的用文字演奏,你看,好像用文字演奏并不难。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从李白的诗句里,我们除了倾听到了笛声,我还问你们看到——
生(众):怎样的画面。
从杜甫的诗句里,我们除了倾听到了丝竹声,我还问你们看到——
生(众):怎样的画面。
师:从白居易的诗句里,我们除了倾听到了琵琶声,我还问你们看到——
生(众):怎样的画面。
师:从老师的文字里,我们除了倾听到了山泉声,我同样还问你们看到——
生(众):怎样的画面。
师:你悟出些什么?如果让你用文字演奏音乐,你觉得有什么启发?
生:好像音乐能化作画面一样。
生:音乐和画面是一对孪生姐妹吗?
师:也许。
生:有音乐就有画面。
师:是的,孩子们,所有的音乐都变成了画面,好像这些画面跟音乐有着关联。用文字演奏好像绕不开——音乐和画面。(板书:音乐-画面)
教材中的
用文字演奏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语文教材中去看一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篇选学课文叫——《木笛》,其中有一段描写笛子的文字演奏,我们来齐读一下:(大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节选)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读)。
师:除了听到朱丹吹的木笛声,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群孩子围在朱丹的旁边听。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寒冷的夜晚,雪片纷纷从天上落下来。
生:我看到了在一排孩子们的前头,站立这一位吹奏笛子的青年。
生:我看见了火光照亮了雪花,映红了孩子们的脸。
师:用文字来奏乐,也许就是要把音乐转换成画面。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继续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二泉映月》,其中有一段描写二胡的文字演奏,我们来齐读一下:(大屏幕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节选)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读)。
师:除了听到阿炳拉的二胡声,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生:我看到湖里水波荡漾、月光柔柔的。
师:是呀,所以我相信用文字演奏,把音乐转换成画面很关键。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月光曲》,其中有一段描写钢琴的文字演奏,我们来齐读一下:(大屏幕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节选)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读)。
师:除了听到贝多芬弹的钢琴声,你看到了画面了吗?
生:海边月亮升起来了,浪花一个接一个的拍击着海岸。
生:我看到风吹着海面,海面上微波粼粼。
生:我看见月亮透过轻纱似的薄云,照在大海上,浪花连连。
师:现在,你觉得,用文字演奏,最大的秘籍是什么?
生:原来用文字演奏音乐就是——音乐和画面的转换。
师:原来,用文字演奏,关键是要把音乐转换成画面,让画面来述说音乐。
我们笔中的
用文字演奏
第一次演奏:音乐-画面
师:既然我们找到了用文字演奏的最大秘籍,那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琵琶曲:(主题音乐《琵琶语》第一次响起)让我们提起笔来,此刻,你手中的笔就是演奏家手中的琵琶,透过音乐声,你仿佛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那也许是一朵云、一条溪、一次日落、一片夜色,也许……把你透过音乐看见的画面用简单语句写下来,随着音乐的绵延,你眼前也许有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在呈现,如果是那样的幻觉,你尽量把你眼前出现的画面多写几个。这些画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此刻,你不需要追求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单独的几个画面的描写。
(学生第一次动笔10分钟)
师:(10分钟后主题音乐《琵琶语》停)你把音乐化成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
生:在湖心亭边,一曲琵琶声打破了久违的宁静。月光照在湖面上,也照在湖边弹琴人的身上,就着这月光,琴声更加妩媚动人,更加婉转动听,使湖面泛起微微涟漪,激起轻轻的回响,似乎还夹杂着花的香气,这声音,这香气一直随微风飘动着,飘动着,一直飘到听者的心里。
师:好一幅湖心亭听曲图:月光照水,水波映人,人儿抚琴,婉转动听。

《用文字演奏》 图片、音乐/来自“诗画绍国”
生:微风缠绕,卷起了无限光彩,天边的晚霞将云染得嫣红,转眼又将远处的林子笼罩。竹林因风摇动,扫出了如许生机。林中的溪流缓缓淌游,掀起了阵阵小水花,被山石遮挡着的流水,只得扭身它走,溪边的小路跟着蜿蜒,最终只见故乡呈现在眼前,鸿雁于飞,炊烟袅袅,眨眼间,终究不过虚梦一场。
师:好一幅鸿雁于飞图:晚霞晕染,竹林摇曳,山花烂漫,炊烟袅袅。
生:溪水哗哗流淌,诉说着心中的无限事。高山身着绿衣白帽,点缀着纯洁小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知名的清香,那是大自然的清香,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溪水清凉、高山雄伟、空气清新,谁能说这不是大自然的礼物呢?
师:好一幅山中访友图:溪水哗哗,高山流水,纯洁小花,自然馈赠。
……
师:我惊叹于同学们透过音乐看见的画面,那一幅幅画面仿佛在勾勒《琵琶语》这首音乐的轮廓,仿佛在诉说《琵琶语》这首音乐的情感,仿佛在呢喃《琵琶语》这首音乐的欲罢不能……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是否掌握了用文字演奏的最大秘诀了?
生:(众)是。
师:(稍停)再想想,我建议你们把自己写得片段跟教材中的片段比较一下,你会发现,你的用文字演奏的画面有点问题。
生:我发现,我的片段太简单了。
生:我发现,我的片段是单幅的,不连贯。
生:我发现,我的片段不能记录整首曲子,或许是曲子某一段表演出来的画面。
第二次演奏:旋律、节奏、和声
师:是呀,我们的画面只是独立的存在,要想完整流畅的用文字演奏这首《琵琶语》,我们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什么工作?
生:让画面连接起来、丰满起来、流动起来。
师:那怎样才能让画面连起来、动起来呢?
生:还应该补充些另外的。
师:补充什么呢?
生:在描写画面的时候,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
师:哦,可以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在描写画面的时候,根据音乐的结构重点描写。
师:哦,音乐的结构,好专业的名词。肖老师要告诉大家,当我们用文字演奏时,千万不要忘记了音乐本身。有人说音乐具有三要素,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大屏幕出示)(音乐的“三要素”第一,旋律:是乐曲的基调,“三要素”最重要的要素;第二,节奏:是乐曲的“骨架”,包括乐曲的高低、快慢、长短的起承转合;第三,和声:是乐曲主旋律的补充和渲染,使得主旋律更具立体感。)
生:(齐读)。
师:你对音乐的三要素有着怎样的理解?
生:节奏是乐曲的骨架,如果没有节奏的话,这首歌就很难听了。
生:每首曲子应该都有它的主旋律的。
生:曲子有高潮、有低谷,这就是音乐的节奏。
师:你觉得这三要素对我们今天的用文字演奏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生:应该有。如果旋律是优美或是豪放的,所表现的画面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生:肯定有。因为我们是画面来表演音乐,绕不开音乐的。
师:因为我们是用文字演奏,所以肯定绕不开音乐的三要素。我们来看看,语文教材中那些用文字演奏的片段是怎样体现音乐的这三大要素的:(大屏幕出示)(配乐《江河水》)范读)(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节选)
师:请同学们关注音乐的第一大要素:旋律,透过音乐,扫描文字,看看在文字中散落了哪些对音乐旋律的描写?
生:悲凉凄切。
生:如泣如诉,说明非常悲伤,心情非常低落。
师:看来,用文字演奏,首先要把握音乐的什么?(板书:旋律)音乐带给你第一感觉是什么,在用文字演奏的时候,你要把他描绘下来。
师:我们继续看音乐的第二大要素:(大屏幕出示)(配乐《二泉映月》)范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节选)
师:请同学们关注音乐的第二大要素:节奏,透过音乐,扫描文字,看看文字是怎样体现音乐的起承转合的?
生:我发现,起初、随着、高潮、久久地这些词语清晰地记录了《二泉映月》这首音乐的节奏变换。
生:我觉得整首音乐的高潮出现在“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这里应该是音乐最响亮的地方。
师:真好!看来,用文字演奏,其次要把握音乐的什么?(板书:节奏)
师:继续看,同样还是《月光曲》,请同学们关注音乐的第三大要素:和声,透过音乐,扫描文字,看看文字是怎样体现音乐的和声的?(大屏幕出示)(配乐《月光曲》)范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节选)
师:《月光曲》音乐带给作者的主画面是什么?
生:月光。
师:那么,和声在哪里呢?为了让主画面更加丰满、饱满,加入了很多的小的画面,请你快速找一下。
生:被月亮照的浪花,这就是和声。
生: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大风、巨浪也是和声。
生: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微云也是伴奏。
师:所以,用文字演奏,最后要把握音乐的什么?(板书:和声)
师:(主题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现在,让我们再次提笔,再次浸润到《琵琶语》这首音乐声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你用画面来展现音乐,更请你描绘音乐的三要素:旋律,音乐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节奏,音乐的画面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渐起、行进、爬坡、高潮、回落……要把人带入“山阴道”中,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和声,为了给画面增加渲染,你可以在主画面中加入一些衬托的画面,让画面和音乐天衣无缝。好,现在开始第二次用文字演奏。
(学生第二次动笔15分钟)
师:(15分钟后主题音乐《琵琶语》停)你把音乐化成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你又怎样表现音乐的旋律的?音乐的起承转合、音乐的和声,在你的画面中是怎样天衣无缝的展开的?
生:起先,云不知道什么时候聚集而来,飘浮在湖的上空,湖面荡漾着层层涟漪,一层层扩散开,似乎要等待什么。一切还似乎都是那么清闲宁静。突然,从云层里落下了几点雨珠,像是有人在在哭泣,那泪珠,一滴一滴滴在湖面上,滴在湖边的草丛里,倏然消失了。渐渐地泪珠变得急促了,有力了,敲打在打着湖面上,听着让人紧张起来。一番急骤的敲打之后,雨似乎停歇了,最后天籁静寂。
师:你觉得在音乐的三要素中,你的画面注重了那一个要素?
生:我注重的是节奏。起先、突然、倏然、渐渐、最后,这就是音乐的起承转合。
师:是呀,画面由这些词语连接起来正好回应了音乐的起承转合,真是神来之笔!
生:天色渐晚,夕阳已降,沉睡的月儿被夜唤醒,将它完整的风貌表露出来。微风习习,初春的风含有一丝暖意,待它轻拂过草地,便将边沿的月光花展现出来。一簇簇盛开着,经过花的熏染,风吹过的地方,拥有着花的气息,一瞬间,香飘十里,月光花开,也只为这一时的美好罢了。
师:好美的一幅画面呀,好静谧的一幅画面呀。我们大家来评价一下她这幅画,你觉得她的画面刻画的主背景是什么?
生:是月光花。
师:什么是月光花?也许是一种在夜晚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开放的花,想想都美的。那么,为了描写月光花,她还描写了哪些陪衬的景物?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夕阳、月儿、微风、草地。
师:很明显,她在用文字演奏的时候,注重了音乐的哪个要素?
生:和声。
师:还有要展示的吗?
生:湖,平静的宛如一面镜子。远处,一座高耸入云的山矗立在那。树下,一位被琵琶半遮着脸的年轻的女子沉醉在自已的演奏中,在湖面的一艘小船上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正迎风作诗:此际风铃寂寞声,清宵谁说琵琶语。湖的那头,一座座房子“害羞”地“躲”在杨柳树的后面。湖上,几朵洁白的莲花开在那儿,为湖点缀了一些色彩。湖水慢慢流淌,一座巨大的拱桥惬意的“躺”在湖的两岸。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树,姹紫嫣红的花。湖水的尽头是一座寺庙,一尊佛像庄严的竖立在眼前。
师:我不得不说,《琵琶语》整首曲子已经被你诗意地画在了纸上。画中的湖面、女子、诗人、垂柳、莲花、拱桥、佛像,让我沉浸在美好的境界中。同学们,你觉得呢?
生:我很喜欢他其中的一句诗:此际风铃寂寞声,清宵谁说琵琶语。好有文采。
生:我好像跟随着他走进了公园里,移步换景,好美。
师:真好!还有谁的画面注重了音乐的第一要素旋律的吗?
生: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在恬静的小溪边,坐着一位美丽的女子。欢笑声似乎已是昨天的事了,现在只有心爱的琵琶陪着她罢了,一滴泪水顺着她的脸颊落入溪中,无声无息。渐渐地,琵琶声消失了,只听见那女子大声的喊叫着,那喊声似乎把心中的一切忧伤都渲泄了。
师:我们一起来寻找,这幅画面的旋律。
生:恬静。
生:忧伤。
师:《琵琶语》带给她的第一感觉是恬静,继而转为了忧伤。这就是音乐的旋律。这两个词语像这幅画面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用文字演奏
我们心中的
师:非常奇妙,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的三要素竟然可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写出的文字居然有如此美妙的画面感。那么,文字、音乐、画面,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相连的关系。
生:连通的关系。
生:是密不可分的。
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师:关于文字和画面的关系,宋朝的苏东坡在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时,曾经留下一句千古名句:(大屏幕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评王维《蓝田烟雨图》)

《用文字演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生:(齐读)。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文字里面有画面,画面里面有文字。
生:让我想到一首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今天,我们纳入了音乐、文字、画面,你能把苏东坡的这句话改一下吗?
生:乐中有画,画中有乐。
生:音中有画,画中有音。
生:乐中有诗,画中有乐。
师:(大屏幕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中有画,画中有音。”)我们来齐读这两句话。(板书:音中有画 画中有音)
生:(齐读)。
师:(主题音乐《琵琶语》第三次响起)关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中有画、画中有音,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慢慢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慢慢走,欣赏吧!再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下课!
【评点】
周一贯 |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肖绍国老师倡导的“诗画语文”,随着全国语文课改的步履,正在不断地走向纵深,已引起国内小语界的普遍关注。“诗画作文”面世正是“诗画语文”逻辑发展之必然。
将“语文”冠以“诗画”,而成为一种很具个性的教学主张,自有它极深的学理根基。因为苏东坡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题跋,不仅仅是道出了“诗”与“画”的对立统一之道,而更是从本质上揭示了一切艺术的共同精魂所在,而成为美学视野中的一个基本规律。
由“诗画语文”而深入到“诗画作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本案所展示的“用文字演奏”作为“诗画作文”的一条原则、一种体系、一个样态,确实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
文字不仅可以成为“吟诗”,也可以用来“演奏”
文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当我们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文字,又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文字的情绪!肖老师的“文字演奏”正是通过整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相关诗句,熔欣赏与感悟于一炉,十分有说服力地道出了“文字”是怎样“演奏”的。
这种借助经典诗例的统整,把“用文字演奏”这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获得了形象生动而又极具说服力地诠释。并因此成功突破了本课导学的难点。
用文字演奏不仅诗人可以,我们也可以
对于本课导学的主旨“用文字演奏”,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层面,难点还在于要突破“运用”层面。如何引向运用?教师的教学对策是亲自“下水”,步步善诱。先是教师展示了自己的“下水文”:“老师笔中的用文字演奏”,接着又呈现“教材中的用文字演奏”。
有了这样的合理铺垫,让学生对“用文字演奏”有了更深的感知,并为进入中心环节“我们笔中的用文字演奏”(学生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是“一次习作”,还有“二次习作”可以反馈提升
习作课的重心应当是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用以写作实践,从而达到“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一铁律。在本案中肖老师不仅保证了学生有充裕的机会完成并展示交流习作,而且还设置了二次习作反馈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之后有自行修改或改写的机会,而且在要求上体现了步步为营、逐层上升、稳扎稳打的战术。
如第一次演奏是“音乐-画面”,第二次演奏不仅是修改“第一次演奏”的内容,而且又有全新的境界“旋律、节奏、和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落到了实处。
不仅用笔作“文字演奏”,还要用心去认知“用文字演奏”的内在规律
为什么用文字可以演奏?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作了深层开掘:原来,文字、音乐、画面有着相连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显然,这种哲理的共同性让学生认识到正因为“文字里面有画面,画面里面有文字”所以既可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可以“乐中有画,画中有乐”。
当然,如果教师在这里能深入浅出地点出人的各种感官的功能是可以想通的(通感),似会更好。如在经典诗例的运用时点一点:“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是从听觉的角度落笔,那么“如急雨”、“如私语”则是从视觉(画面)的角度着眼,“间关莺语花底滑”,又有了嗅觉的参与,“散入春风满洛城”更不仅仅是视觉,似乎还有触觉……
这正是不同感官在一种共有的心理意象中融合相通的感受。相信这对无论是“诗画语文”还是“诗画作文”来说,都还是必要的,因为它关乎更为根本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诗画作文”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