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小说《李自成》,并不是单纯描写明末农民起义,而是以这次农民起义为中心,描绘了一幅明末社会变革的长卷。小说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凤还鸾衾。紧张杀伐之间,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令人拍案叫绝。
以上这段话,是我在今天清晨醒来的时候,完全凭着一年多听午间小说连播的记忆,背(记)下来的每次连播播讲之前的开篇语。
反复检查了几遍,似乎没有错漏。看来反复刺激有助于加深记忆这个观点,是科学的。
01
—
一年多的午休时间
我从小喜欢在中午听广播,即使在办公室里也是如此,戴着耳机听。甚至宁可不吃饭,也要静下来听广播。
去年春节后开始听这部小说的,开听时,已经在第二部了。到本周(三天前),全部结束。超过一年的时间。
这部由姚雪垠老先生著作,姚老的助手俞汝捷精补的宏篇巨著,总算有了完整的音频版。
我在中学时候学了节选自《李自成》的那篇著名的课文《虎吼雷鸣马啸啸》后,发心把当时已经出版了的《李自成》找来看(那时候还没有全部出齐,作者也没写完)。但那时候多么忙,为了高考而学习,每天几乎要用十七八个小时(青少年睡眠八小时?那都是天方夜谭的奢望!)我们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忙的一个群体——农村孩子忙着升学,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2008年前后,得了一个休闲空间,通过网络个体卖家、旧书市场(现在很少见了)、实体书店等,把姚老全部已经完成出版了的5套共12册全部收齐,通读一遍,了却了心愿。
发心坚固,看来希望渺茫的事情,都是可以做成的。
后来又通读过第二遍。
望着比较辛苦地、由不同批次、不同时期出版的各个单册汇集成全套,又物我两忘地读完,那是怎样的快乐?(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几个)。
欣喜的是,全部都是同一个出版社,这点十分重要。
姚老的这部宏篇巨著,著作年代跨度大,最后一部是在姚老去世后才出版的。
有一个阶段,有种带有时代色彩的说法,把姚老列为偏左的作家。所谓偏左,就是容易把正面人物高大上化、反面人物矮小化这类“脸谱化”笔法。我不知道说那些话的人,有没有读过姚老的作品。
在姚老的作品里,所有人物都没有脸谱化。对于李自成这个人物,姚老明确表示,能做与众不同的事,说明人物就是有与众不同的品格,比别人的形象就是相对更高大一些。我想此话现在看来都是对的。
连作为反派代表人物(在成书的那个年代,正宗的叫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总代表”)的崇祯,我也是从姚老的这部书中,才首次了解到,单就勤勉程度而言,这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励精图治的皇帝之一(大的朝代里励精图治的皇帝,我想不外乎隋炀帝,崇祯,雍正这几个)。在那个年代,能够以这样客观的笔法,来描写一个封建皇帝,我们还不该对姚老严谨公正的写作立场,送上我们的敬意吗?
崇祯自己临终时哀叹,“朕不是亡国之君”,固然是一句糊涂话,但也说明,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勤政的。
我之所以说他这是一句糊涂话,是因为,在我看来,明朝要灭亡,实际上在他爷爷万历的时候,明朝这辆车就转入了灭亡的轨道。崇祯他爸爸朱常洛做皇帝的时间太短,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短到连“泰昌”这个年号都来不及用(按照惯例,新皇帝的年号从下一年元旦开始启用,他登基后没有等到来年就挂了)。而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同学,更是调皮捣蛋得没边儿:天天在宫里做木匠,拆楼建楼,甚至早上刚刚建好的楼,傍晚就因为嫌它不够好而拆掉。在他手里,就应该把大明江山给断送掉。结果他也玩了七年,就到地下找他爸爸去了。只好把“亡国之君”这桩差事,让弟弟朱由检(崇祯)来做了。
朱由校,本来是很好的一个工程专家加产品经理的天才,结果打了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皇帝这份工,对自己对江山,都是个悲剧。
由此,我一直觉得,从皇帝这份工作的要求来说,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的谥号“熹宗”应该叫“嬉宗”。他实在是过于嬉闹得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坐了江山。任后世对崇祯有勤勉皇帝的好评,也无法阻止大明这挂破旧的马车,掉落悬崖。
所以,我说崇祯不肯去死,临终时还拖了又拖,还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这句话是一句糊涂话。
02
—
多读读大部的“闲书”
我比较主张读整部的书,而且是主张读“闲书”。
内卷时代,人人可被卷,卷得大家都没有时间读书了。除了今天读了明天就用的急救类书籍以外。
当然这些书也可以读,但是人如果只读这些应急的书,总归只落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状态中。
这个话题,在一年即将过去,春节之前,曾经在一篇《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中,有过论及。
有句话叫做,阅读不能改变你生命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现代人都太热衷于做功利的事,谓之曰:正经事。读书也是如此。
之前听一个节目的老外嘉宾说,他来中国学习生活,居委会一个中国大妈,对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老外小朋友很关心,当她了解到老外小伙子在一个培训学校教英语时,很惊讶地说:
“小伙子,你干嘛不找份正经工作呢?”
老外大吃一惊,问,大妈,我这个工作在中国不属于正经工作吗?
读书也是如此。
如果在读各种成功学,帝王学,销售学,致富学,乃至于各种技术书籍,这些都是“正经书”,反之,各种文史哲类的,那统统都被人打为“闲书”。
很多时候,“闲”与不闲,都是外在的评判者自己的标准。
我在小学的时候,非常想学普通话。老师教了拼音后,只能偷偷地在私底下自己练习,甚至都不敢出声。有时候尝试着用普通话跟人交流,马上会引来笑话,因为在周围的人眼里,这是“闲”的。不仅外人,甚至生活中有血缘的人,也会这样打击你。
不要说后来上了大学,明显觉得比来自北京、上海的生源在这方面差一截,甚至刚刚到市里上重点高中,就觉得比城里的同学差一截,连课本都不敢念。
总有一些自己不高,也不允许你高的力量,以“闲”的名义,阻止你提高。
他们不一定是坏,不一定是蠢,就是坐井观天而已。
后来我时时在内观:在自己的育儿年代,一定不要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做成了儿女的天花板,而是要给孩子以包容,鼓励他比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哪怕在自己还没有理解的问题上,包容他的尝试,包容他的挫折,在心灵上默默地、不干涉地陪同他前行。
春节当天,有感于一到春节,就会上演这样一场大戏:不同生活环境里生活的人们,进行一场一年一度的大交流,尤其是出外闯荡的人们,在返乡省亲中,会遇到各种来自亲戚的拷问,为此写了一篇:《牛年首篇:远离你的“穷人思维”亲戚》。
03
—
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84本小说
跟我喜欢看闲书一样,夫人也有同样的爱好。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她近期竟然抽时间,把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84本小说统统读了一遍。又是一个宏篇巨著啊!
读完后,明显觉得状态回笼,犹如再造。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莫泊桑关于读书的这句名言,是我最喜欢的。
昨天晚间在听一期节目时,说到了孤独和独处的话题。
恰好,在学习英语时,老师就让我们比较过alone & lonely这两个单词。
Alone,是我们身体上的独处,一个人单独地呆着。但可以因为心有所系,不感到孤独。
Lonely,是心理感到孤独。可能是一个人独处,也可能在一群人中,因为无法交流,而同样有孤独感。
所以,当时老师给出一个例句:
I stay alone, but I don't feel lonely.
Yes! 就是它了!
要让自己stay alone时,依然not feel lonely的,有两个法宝:
一是运动,二是读书。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