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怎能不会“打谱”?——当今最具指导性的拳谱解读来了
当今传统武术的传承存在着两个“断代”,一是传统拳术知识与文化的断代,二是传统拳术理论与系统化训练的断代。面对前人留下的大量珍贵拳谱拳论,当代人观之往往如读天书,不明所以。
脱离纸上谈兵和笔墨官司,从攻防技法、修炼致用的角度,对拳谱进行实实在在的解读,试问当今有几人能做到,谁又肯全盘托出?
且看武禹襄拳论中“打手撒放”一目,原文仅“掤、业、噫、咳、呼、吭、呵、哈”八个字而已。
马国兴先生在解释这一目拳论时,以平实无华之语,将其所知、所练、所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很多内容都可称得上“独家披露”。
比如,将此定位为一种打展手发劲的方法:
太极拳门有“哼哈二气妙无穷,一嘿吓倒众精英”的吐气开声发劲方法。武氏谱中有打手撒放的八字法,即掤、业、噫、咳、呼、吭、呵、哈八声的练用功法,属于打展手撒放劲势的方法。
追溯其历史文化根源:
过去走镖的镖头师傅、武把式在起身护镖与过村见镇时都要喊镖,所喊内容就是“威武”二字……丹田气足。
内在原理:
是前辈们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拳术修炼内气的原理所创的以呼为补的练功方法,借助发声内震的原理,开发自身内在功能。
一是吐出肺中废气。吐气时要振动声带而发声,是“邪去正自补”的原理的体现。
二是真气纳入丹田,又从丹田吐出发至四肢末梢及体表皮毛,可获得发劲击人之功能。
内功机制的发挥与体验:
吐气开声发劲法的修炼就是明劲,故曰明劲有强骨效用,其机制就在于此。虽说吐气开声振动声带,然功夫熟练者在呼气发声时口中不觉有气吐出,而声音洪亮、清脆、浑厚。同时,膈下腹腔内气骤入丹田,有补肾正阳气的特殊效果。此功夫即“后天气、先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的初期感受。
功法地位:
此打展手法一直备受拳家重视,各门皆以此法为秘不轻传之法,非师门得意弟子不知此法。
然而,马国兴先生并未止于此,而是接着详细讲解了其从八九岁起修炼,持续练了近15年的打展手和吐气开声发劲法,以备广大习拳者参考。
吐气开声打展手法式
预备式:无极桩站式,双腿平分开,稍比肩宽。双手抬起与胸成45。角向两边分开,双手皆八字掌(即拇指、食指成八字形,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半握成拳状),肘尖向下,臂曲,双手腕与肩齐高,双手心向脸面,手背向外,气沉丹田。
左手打哼声:左肩胛由上向脊椎挤压,向下、向前转肩3圈,第3圈时肩胛靠脊椎处为蓄势。左足向左前方斜迈半步,前足掌落地踏劲,骤然吐气发“哼”声,肩胛如脱钩之势,催左手臂肘腕将左手打出,如左手背击物,同时内气射入丹田中。右足跟蹬劲长势,左足前掌踏劲回撑自身。左手背与全身成前后两夺之势。发“哼”声时,舌尖舔上腭。
右手打哈声……
左右两手同时打嘿声……
至此还未结束,马国兴先生声明“以上为初阶的打展手法”,那么中阶和高阶呢?
以上为初期的打展手法,继而丹田气足,则会自动出现气炸丹田,内气向四肢末梢及体表迸发之涨感,此势会越来越充足。有了此种感觉,就要引用到攻防招式的训练上去,做到招式的外形、内气同步蓄放到位……
最后,总结和评价:
打展手可炼气、炼形、炼神,可练各种发劲之势,亦可运用于拳招中,如虎扑式、牵缘手式。过去拳家修炼时,在套路招法中用打展手法修炼,达到了劲势发放的目的。如陈氏太极拳的二趟炮捶套路练法就是为此而设计的。永远记住,打展手也是尚意不尚力,这是修炼拳技功夫的门道。得之者,便可成为练功夫的行家里手。
马国兴先生曾说:“当今国内外拳术界修炼太极拳者,无以计数,而关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致用,以及攻防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等方面的书籍,从古至今却少有统一的善本。”其晚年呕心沥血写书,就是要弥补这一缺憾。
解释“敷、盖、对、吞”:
一是“立体三角”的法式,术名锥法,多用于形拳招熟的功夫阶段;二是“横斜破直”“直破横斜”两种具体对法,多用于气、意拳懂劲的功夫阶段;三是一气圆形膨胀的对法,用于神拳神明的“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功夫阶段……
解释“牵动四两拨千斤”: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指的是四两内劲的腾挪作用……
朝夕功夫:
由子至午炼外;自未至申静息;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妙在筑基,清心寡欲……
开七窍修丹田:
玄通壳开;灵根壳开;妙钥壳开;统真壳开;通枢壳开;涵神壳开;洞幽壳开;左辅元龙,右弼白虎壳开……
缩阳入腹聚气之法:
惟将用意谷道一收缩,将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丹田之中,而不从下走泄……
以上种种,都附有具体的修炼方法。
马国兴先生常说:“古人诚不欺我,故我不欺人也!”而他的这种“打谱”式解读,或许能为传统拳术爱好者们点亮一盏心灯,于“断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今人得以一窥古人拳法之奥妙。
如今,马国兴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融其毕生心血的“老谱辨析”传世典藏系列终于出版了。
《马国兴释读太极拳论》
《马国兴释读杨氏老谱三十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