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历史与现实的镜像,拿破仑和苏格拉底的时代

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充满了勇气,充满了信念,充满了对真理的坚持。一代宗师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雅克路易大卫生活在波涛汹涌风云变换的十八世纪后期。为什么是波涛汹涌的,因为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的血腥专政,一代战神拿破仑登场,就这样一个精彩的时代,也把这位大师推到了艺术的巅峰。

雅克路易大卫在年轻时,有一次在练习击剑的时候,不慎那伤到了左脸,之后伤口囊肿恶化,持续了很多年,导致左脸逐渐变形,脸部神经受损,使雅克路易大卫的脸看起来不但歪,而且不能正常的咧嘴大笑,笑起来也只有右边脸抽几下,很难看,总是一副酷酷的样子。

这点也很像好莱坞的老牌动作明星史泰龙,史泰龙在出生的时候,被助产护士不小心用助产钳弄伤了脸部神经,导致他到四十多岁以后才会笑,看他的电影都觉得这哥们总是酷酷的,其实不是酷,是没办法不酷,没办法正常地笑起来。

关于大卫,需要记住这么几点,鼻祖、宗师、与拿破仑相遇开始人生精彩的华章,创作了《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还有《马拉之死》、《苏格拉底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等,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第一点,雅克路易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西方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西方艺术被艺术史家们分成了好几个主要的大的阶段,叫什么巴洛克时代,亚洛可可时代文艺复兴等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新古典主义。而且由于雅克路易大卫和他的弟子们都太过杰出了,直接开启了一代之风气,奠定了法国学院派的基础,以至于法国学院派一直到今天,都是正统美术的江湖名门。

如果打个比方,把西方艺术界比喻成一个东方江湖,各个门派林立,法国学院派的地位就如同少林或武当,在江湖上的地位是很厉害的,雅克路易大卫就如同少林派的鼻祖达摩祖师一样的地位,这样一比喻就明白了。第二点,大卫在艺术上的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雅克路易大卫最遭人诟病的是他的政治立场太过摇摆,最令后世引以为耻的是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倒向了雅各宾派,那个臭名昭著的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并且在处死路易十六的判决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这也直接导致后来路易十八复辟之后,雅克路易大卫就成了参与处死国王的罪犯了,于是大卫只好流亡比利时,并且最后身死异乡。

第三点,雅克路易大卫生命最华彩的篇章就是和战神拿破仑的相遇,也是拿破仑最欣赏的画家,直接成了皇帝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有几幅代表作品,纪录了他的精彩人生故事。

路易十四之后,整个西方的艺术中心就无可置疑的搬到了法国的巴黎,太阳王去世之后,路易十五著名的情人,被后世称为洛可可艺术教母蓬巴杜夫人登场了,为整个欧洲带来了一股浓浓的,甜腻的,充满了享乐主义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当时整个欧洲都沉浸在这股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甜到腻人的风气里面。

物极必反,纵观整个艺术史不同的阶段,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就是当艺术风格太过偏甜腻了之后,就有人出来往刚硬转一转。当太过刚硬了,又会有人出来往甜腻转一转,就当洛可可太过浓情蜜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觉得甜腻的受不了了。于是就该有人站出来,一扫艺术界安逸萎靡的享乐之风,重振古典时代充满阳刚之气的、神圣的、庄严的风气了。于是,雅克路易大卫,闪亮登场了。

一七八四年,随着所谓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王权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人们已经受够了洛可可那个萎靡之风了。这时的法王路易十六希望有一副作品,可以表现出古典时代的理性、庄严以及王权的神圣感,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雅克路易大卫,于是把任务交给了大卫。

此时的雅克路易大卫已经三十六岁了,他是一个大器晚成者,三十六岁还没有出名的人,经过多年的历练,全心钻研出他的新技法,以及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历史知识的积累,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接到国王的委托之后,一股厚积薄发的磅礴力量,从他心底奔涌而出,在经过一番构思之后,大卫拿出了令他一战成名,并且正式确立了他一代宗师地位的成名作《荷拉斯兄弟之誓》。

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取材于一个古罗马时代的真实故事,当时罗马城邦和另一个城邦国家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了,但为了避免战争涂炭生灵,于是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名勇士展开决斗,以他们的生死来了却两国的恩怨。罗马这边就选中了荷拉斯这一家的三个兄弟,这幅画所表达的就是在街道要求这三位勇士奔赴沙场的命令之后的情形。

画中的主要人物,画中靠右一点的父亲,拿着三把利刃,正在准备递给画左的三位手足情深的兄弟。画中这四个主要人物,造型冷峻、肌肉紧绷、神情肃穆庄严,整个画面的构图严谨,线条明快,充满了阳刚之气,一股浓浓的英雄主义情怀奔涌而出。英雄主义是雅克路易大卫最拿手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在遇见拿破仑之后,英雄主义的创作更是达到了顶峰。

荷拉斯兄弟之誓》画中背景处的三个拱门,使画面整体显得非常均衡,简单干净的用色,表达了神圣庄严的气氛,人物的肌肤、血管、肌肉线条极为逼真,身上不同材质衣服的褶皱、头盔,和兵器的寒光四射,都彰显了画家高超的技法,画右的几位女眷和孩子们,应该就是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们,在得知丈夫就要奔赴生死决斗的战场,眼前无疑就是一场生死别离,但是在家国大义的面前,女人们也只好暗自垂泪,隐忍悲伤。

故事真正令人悲痛的是,荷拉斯家三个兄弟的妻子们,正是来自要跟他们进行决斗的那个家族,那个城邦的那个家族,而且那个家族的兄弟们,也刚刚和荷拉斯兄弟家的姑娘们定了情,这是两个亲家,无论决斗的结果如何,都将是一场极为悲痛的人间惨剧。无论作品背后的故事,还是作品所传递出的精神气质,这幅画都完美诠释了新古典主义的要义,是神圣庄严,均衡理性。

在王权日渐式微的十八世纪末,荷拉斯兄弟之事一扫此前萎靡不振的社会风气,为欧洲的艺术圈子带来了一股阳刚的、冷峻的、充满力量感和英雄气质的清新风气,获得了巨大的好评,雅克路易大卫一战成名。三年之后,雅克路易大卫又拿出了一副令他名留青史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先说说苏格拉底的故事,方便对作品有更深入的认知。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圣人和哲学家,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弟子叫做柏拉图,而柏拉图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弟子,叫做亚里士多德。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就是这师徒三人很像中国的老子、孔子和孟子,苏格拉底就相当于是老子,柏拉图就是孔子,亚里士多德就是孟子。而且很有意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生活的时代完全一致,是平行的,他们在同一个时代出生的。

关于苏格拉底,有几件事情要说。第一件事情,苏格拉底总是说自己一无所知,当时在古希腊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叫做德尔菲。德尔菲为什么有名的 是因为那里有一座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而出自这座神庙的神谕非常的灵验,就是求签问卜求神谕,来德尔斐求神谕的人,络绎不绝的,就像香火旺盛很著名的寺庙,去求签问卜的善男信女就特别多一样。有好事者就跑去德尔菲,求问一个问题,他说:“请问谁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德尔菲的神谕回答说:“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知道以后却觉得很困惑:“他怎么会是我?”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比其他人强一点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无知。”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觉得自己蒙圈,这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苏格拉底的老婆,虽然很凶悍,但是他们夫妻的感情却是很好的,在看关于苏格拉底的介绍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么一段话说苏格拉底的相貌:“他自己长得不咋样,却娶了一个非常漂亮而凶悍的老婆。”苏格拉底的老婆脾气确实很大,却是一个心地善良而且美丽的女人,不要一看到悍妻这两个字,就以为是又凶又丑的女人,捍妻也可以是一个又凶又美的女人。

苏格拉底的老婆到底有多凶悍,据记载,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他的弟子们探讨哲学问题的时候,他美丽的妻子气冲冲的跑了进来,指着苏格拉底一顿臭骂,然后还不过瘾,又出跑出去拎进来一桶水,哗,直接泼在苏格拉底身上。或是真够凶悍的,当着这么多的学生,多不给面子,都以为苏格拉底肯定该发怒了,谁能想到苏格拉底抖了抖身上湿透的衣服,笑了笑说:“就知道一般打了雷之后,肯定是会下雨嘀。”

这苏格拉底让人觉得很好玩,很幽默,他的好朋友也不理解,就问他说:“你干娶这么一个凶悍的女人?”苏格拉底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来骑,习惯了烈马,你再骑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如果这样爆脾气的女人,都能够忍受得了的话,那恐怕天下就再没有不能够相处的人了。”

还有一段记载,说苏格拉底有一个年轻弟子叫做色诺芬,因为是个年轻人,就总想着找个漂亮姑娘来做老婆,苏格拉底看在眼里,有一天就跟他说:“色诺芬,我告诉你,当你看见一个美人儿的时候,你应该赶快的跑掉,,而不是盯着不放。”色诺芬脸一红,就问他老师:“为什么?为什么要跑?”苏格拉底说:“青春貌美的姑娘,比毒蜘蛛还可怕的多。”像不像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让年轻人听了之后引以为戒。

苏格拉底自己出身贫寒,作为一个哲学家,那个时候除了教教学生也没有别的生财之道,他的悍妻,他的老婆,为了供养他和孩子们,就非常辛勤的工作赚钱养家,虽然有时候也会发发牢骚,骂几句什么的,但是从来没有逼着苏格拉底,去求个一官半职,去赚点什么钱,而是一直支持他对于哲学的研究。

据后世弟子的记载,苏格拉底临死前是很感人的。他的妻子来到监狱,跟他见了最后一面,走进监牢的时候,美丽的女人挺直了腰板,乌黑发亮的头发在脑袋后面卷成了一个大的发髻。

虽然悲痛难耐,但却依然保持着庄严和体面。因为他知道苏格拉底喜欢她这样。她径直的走到圣人的面前,抚摸着他乱蓬蓬的头发,泪水止不住的奔涌而出,她转过头来看着来为苏格拉底送行,送最后一程的朋友和弟子们说道:“我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然后她看着苏格拉底智慧的眼睛说道:“亲爱的,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来找你的。”苏格拉底温柔的看着眼前深爱着他的女人,在他的眼中,他的妻子是一批可爱又执拗的烈马,勇敢大胆,桀骜不驯。他温柔的替妻子擦干了泪水,轻轻的吻了吻她的手,然后对着尚未成年的儿子说:“你对妈妈要和气,不要惹他生气。”

离别的时间到了,他最后一次轻轻的抚摸着妻子披散下来的一缕头发,平静的说道:“你知道我喜欢听你唠叨,你唠叨的时候,我的心里好受多了,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付出的一切。”他最后看了一眼心爱的妻子说:“去吧,带着孩子回去吧,最后的路自己走就好了。”雅克路易大卫的这幅名画《苏格拉底之死》捕捉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和家人离去之后的场景。

第三件事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关于这位智者的智慧,有几个小故事。一天苏格拉底正在街上走,突然有一个人莫名其妙的冲过来,打了苏格拉底一棍子,然后撒腿就跑了,苏格拉底的朋友立刻就要追那个人算账,苏格拉底赶忙拉住他,不让他去追。朋友就问了:“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苏格拉底笑了笑说:“朋友不要生气,难道一头驴踢了你一脚,你还要还他一脚?”很多脾气暴的朋友开车有怒路症的朋友,故事对我们都很有启发,难道你要和驴子较劲。

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市场上转了一圈之后,回到家里面大笑,别人就问他:“你怎么搞得,这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他说:“当看到有这么多的东西是不需要的,就很开心,极简主义者。”关于他和他的弟子柏拉图,也有一件事情值得说一说。

有一天苏格拉底拿着一个苹果走进了课堂,这只苹果饱满红润,看上去非常的诱人。苏格拉底就问他的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闻到苹果的清香?”学生们就使劲抽鼻子,有的说好像闻到了,有的说没有。苏格拉底就让学生努力认真地,全神贯注留意空气中苹果的香味,然后他又问到:“现在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清香?”立刻就有几个学生举起手站起来说:“我们都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谁,还有谁闻到了?”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起了苹果,慢慢的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大声的说道:“请务必集中你们的精神,仔细留意空气中的香味。”转了一圈,回到讲台上,他问道:“怎么样?现在闻到苹果的香味了?”这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表示闻到了。

面对个别还有些犹豫的学生,苏格拉底严肃的再次要求他们,认真的仔细的辨别空气中的苹果香味。最后他问怎么样,闻到了吗,这次除了一个学生之外,教室里所有的孩子们全部都举起了手,大声表示:“闻到啦!”苏格拉底走到唯一的那个没有举手的孩子面前,问道:“你真的没有,你真的什么都没有闻到?”这孩子看着老师,再次使劲的抽鼻子,然后茫然的摇了摇头说:“真的没闻到任何气味。”这话让大伙一阵哄堂大笑,就开始嘲笑起孩子来,孩子的脸是一下就红了。

苏格拉里看着羞红着脸的孩子,最后一次问道:“你现在还坚持说,你什么都没有闻到?”孩子犹豫了一下,坚定的点了点头说:“是的,老师,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教室里的笑声更大了,时候苏格拉底轻轻的抚摸了下这孩子的脑袋,然后举起手中的苹果,严肃的看着同学们说:“只有他说了真话,这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没有任何香味的。”孩子们全都愣住了,然后一个个全都低下了头,而坚持说真话的孩子名字叫做柏拉图,他们俩个师生相处的那一段时间,还有一些故事。

雅克路易大卫画的《苏格拉底之死》有几个重点,第一个是画面中总共出现了十三个人物,正好是西方人认为很不吉利的数字,跟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一样,只有十三个人。第二点是画面正中的圣人左手指天,代表着对神明的尊崇,在临死前圣人依然在和他的弟子们探讨,人的神性和对信仰的坚贞,而同时看都不看的伸出右手,去拿那晚即将夺走他生命的毒酒,动作表现了圣人对生死的淡漠,完全是视死如归。

因为苏格拉底经常说:“肉身才是灵魂的枷锁。而要想让灵魂真正的升华,就不能贪恋肉身的享乐。”在临死前,圣人告诫弟子:“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只要看破生死,方能明白生命的意义。”这点和佛家的教导非常相像。如果把画面放大了,看着苏格拉底整个人,人物的肌肉线条,腿部的血管青筋,极为鲜明、生动、准确,完美呈现了画家高超的技法。

第三点是坐在画面最左边,低头沉吟的老者,就是柏拉图,但在这里画家做了一个艺术的假设。因为根据真实的历史,在圣人赴死的那一天,柏拉图因为生病,并没有前来送别,而且当时的柏拉图也没有这么老迈。但是作为艺术创作,画家让一个看上去老迈的柏拉图,来见证圣人的离别。更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第四点,注意一手扶住圣人膝盖处的那个人,他叫做克里同,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据史料的记载,他一直在劝说老师改变主意,并且他之前已经买通了狱卒,在牢房的地上挖了一个通道,注意克里同脚下的那块石板有两处凹槽,而石板是可以掀开的,石板的下面就是事先挖好的地道,克里同希望可以带着老师逃出雅典。

而且据说碍于苏格拉底赫赫的名声,雅典当局非常不愿意处死苏格拉底,挖通道这件事,当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也希望苏格拉底悄悄跑掉是最好的,但是圣人断然拒绝了要求。为什么雅典当局非要跟苏格拉底过不去,因为当时的希腊社会风气已经严重的堕落了,并且形成了强大而邪恶的宗教势力,苏格拉底的出现正好触动了这些恶势力。

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的遭遇和四百年之后的耶稣非常相似,苏格拉底倡导有道德的生活,鼓励人们正直勇敢的活着,从而让生命走上真正光明的道路,最终他的学说为雅典当局所不容,当局就以他误导青年,以及对希腊的神不尊敬等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了审判。

当时给了他两个选项,一个就是离开雅典,终身不准再回来了,另一个就是饮鸩而死,苏格拉底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说“为什么要逃走?所坚持的是真理,为真理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也做过类似的阐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元前的三百九十九年,七十岁的苏格拉底慨然赴死。在历史上,由于圣者的出现,触动了旧有的邪恶势力,而遭到迫害的事情屡有发生,古希腊是苏格拉底,古印度是释迦牟尼,古罗马是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古代中国的孔子也是一生颠沛流离,这类事情是史不绝书。

苏格拉底在赴死之前,依然从容不迫的和他的门徒和友人们,镇定自若的讨论着哲学的话题,他还提到了地球:“地球周围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生命居住。”等等。这些更像是一个先知、一个圣人探讨的话题,而不是哲学家,他以伟大的人格,为人类留下了关于生死最生动的一课,圆满的回答了令无数人困惑的问题。雅克路易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这幅杰作,目前是收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法兰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之后,迎来了伟大的拿破仑波拿巴,也迎来了大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在大师和皇帝之间有一些故事。

关于拿破仑,西方有一个四大战神的说法,就是古代西方最厉害的、最能打的四位军事统帅,他们是古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古罗马的凯撒大帝,还有古代北非王国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然后就是这位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至今都是西方乃至人类战争史上最军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一生大小打了六十多仗,亲自指挥战役,除了滑铁卢只有两次败绩,而且大多数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奇招迭出,自出世以来那真是名动欧洲,威风赫赫,正好就借着画作来介绍两场拿破仑的经典战役。

一个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意大利,这是让他一战成名的、威震欧洲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另一场是史称三皇会战的经典战役,顾名思义,就是三位皇帝打了一架,这一战又被称为奥斯特里茨战役,是西方战争史上最精彩的一场大战。

雅克路易大卫的这幅画,相信你一定也见过,一定被画中人物的气势所震撼,先来说说画背后的故事。

一七九九年的十一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正式上台,成为法兰西的第一执政,刚刚执掌权柄的拿破仑就面临一场严重的危机,此时由奥地利牵头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正重兵集结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边境上面,而法国国内由于大革命带来的内乱和动荡,经济严重的不景气。在与第一次反法同盟的交战之中,法国惨败,导致法国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整个军队是士气低落,将无战意、士无斗志。

拿破仑正在为没有兵员发愁的时候,有人出主意说:“不是有一个莱茵军团吗?莱茵军团或许有三万精锐力量。”拿破仑一听,大喜过望,立刻赶往莱茵军团的驻地,到那儿一看,傻眼了,什么莱茵军团,分明就是个老弱病残的退伍军人疗养中心。莱茵军团只有三万左右的兵士,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武器资重更是严重的匮乏,连几匹像样的军马都找不出来。

将军一看,皱了皱眉头,他二人把大伙儿全部集中过来,拿破仑搬过来一个木头箱子,站了上去,大声的问道:“大伙儿想不想吃上好的牛排?”回答是有有气无力:“行。”拿破仑接着问道:“告诉你们,你们这样下去,你们烂掉都没人管你们,你们愿不愿意跟我拼上一把?打赢了,保证你们每个人不仅可以发一大笔横财,将来买下良田美宅,颐养天年,而且你们就不想抱个美娇娘回去?”

这次的回答声简直震耳欲聋:“想,我们想。”拿破仑满意的笑了笑:“那你们就给我打起精神来,好好擦亮你们的军刀。备好你们的枪炮,三天后跟我们出发。”三天后,拿破仑带着这支衣衫不整、军备薄弱的只有三万人的部队出发了。临行前他要告诉士兵:“喜酒要在自家的院子里喝,仗要到别人那儿去打,现在奥地利人想跑来找不痛快,就先发制人,先打他们一个猝不及防。”就这样一场经典的战役即将上演。

拿破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两门学科非常有兴趣,一个是数学,一个是地理。他很早就对法国周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地理分布、地貌特征有过详尽的研究。他也经常告诫他的部下,作为一个领兵打仗的将军,一定要对即将开战的地方的地理知识,和周边的环境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够知道该如何排兵布阵,免于进退失据。

这次对方在法国和意大利边境上集结了将近十万重兵,自己这边的兵力那是完全处于弱势。

拿破仑对地图也仔细的研究过一番,之后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它要抄近路,翻越阿尔卑斯山,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在敌军的面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样才有希望能够破解眼前的危机。

纵观历史,做过了翻越阿尔卑斯山这种壮举,古往今来也只有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干,现在这位三十岁的年轻的统帅就要改写历史了。拿破仑经过研究之后,决定了从一个叫做圣伯纳德的隘口,也就是山的隘口,翻山翻过去,山里边就是意大利,奥地利人的驻军就在那边。

于是,一八零零年的五月份,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出现了一队步履蹒跚的法国军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身材瘦弱,但是目光坚毅敏锐的年轻将军,山顶的朔风如刀子一般割着他们的脸庞,不断落下大片大片的雪花,让他们本就蹒跚的步伐显得更加的艰难。就这样,整个队伍在经过了七天日夜兼程的跋涉之后,他们终于看见了天边的那一抹绿色,他们终于翻过了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

反法同盟联军尽管听到有传言说,一个叫做拿破仑的法国将军,想要翻过阿尔卑斯山来打他们,但是所有人都只当这是个笑话,甚至当时欧洲的报纸上还画了一幅漫画,嘲笑法军想要翻越阿尔卑斯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可能的。在那个漫画中,拿破仑骑着一头驴子,身后跟着一群破衣烂衫的叫花子。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叫做拿破仑的家伙真的就这么干了,当这群叫花子端着枪出现在奥地利军人面前的时候,他们都惊呆了,面对着目瞪口呆的奥地利人,那就只有一个缴枪不杀。奇袭大获成功之后,拿破仑马上和被困在热那亚很长时间的法军,两军会合,向反法同盟联军主力集结的地方杀了过去。

在意大利边境有一个叫做马伦戈的小镇,势头强劲的法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之下一举大败数倍于己的联军,十几万的联军目瞪口呆的看着从从天而降的法国人,都乖乖地做了俘虏,那一刻整个欧洲都记住了一个名字,拿破仑波拿巴,而这场奇袭名字就叫做马伦戈战役,拿破仑一举成名。

如果要对比而言的话,拿破仑的这一仗很像唐朝中期的有一个名将叫李愬,他打过一场很精彩的叫做雪夜袭蔡州,这也是一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杰作。

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这幅画,完全配得上这场精彩的战役。画中的白马和人物构成了一个S形的构图,充满了跳跃感,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动态美。年轻的统帅面庞英俊,目光坚毅、威风凛凛,傲然地端坐在马背上,有点雄姿英发、羽扇关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

拿破仑手指着前方,一副胜利在望的姿态,要注意的是,画家把拿破仑的披风,做了反方向向前飘动的处理,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平衡感,另一方面更能展现拿破仑必胜的信心,士兵们越过这座阿尔卑斯山,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背景处的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姿态,以及画面右下角飘扬着的法国国旗,都衬托着法军在军神指挥下的英勇雄姿。

当然,作为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这幅画无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宣传价值,如果还原历史真实的现场,恐怕当时跋涉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统帅,就没有这么帅气了。后来法国学院派的另一位大师,德拉罗什也画过一幅相同题材的作品,是非常写实的,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完全没有了那种敢向天地逞英豪的气概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拿破仑胯下真的不是一匹骏马,因为出发前连一匹像样的马都找不到,而是一头驴子,而且德拉罗什非常写实的给驴子还戴上了一个眼罩,真的是这样,在德拉罗什的这幅画中,拿破仑眼神凝重、心事重重,与上一幅霸气的目光是完全不同了。拿破仑手放在胃部,也真实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因为拿破仑的肠胃不太好,经常用手抚摸着胃部暖暖胃,而且美术馆里很多有关拿破仑的画像,都是摆动作的,并不是在耍帅,而是拿破仑的胃真的不好。

阿尔卑斯山常年被冰雪覆盖,画面中的人物根本没办法,像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中那样跃马前行,实际上在翻山的时候,人畜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跋涉。左下角那匹马惊恐的表情,圆睁的大眼睛,两个鼻孔张得老大,正在使劲地呼吸着空气,这一切都说明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艰辛和惊险。

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艺术到底应该还原真实,还是应该展现崇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请老铁们在评论区留言,做艺术创作上的探讨。

经此一役,拿破仑威震欧洲,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也为他下一步称帝打下了基础。而雅克路易大卫,以其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一跃成为拿破仑的御御用的宫廷大画师,这两位旷世奇才的人生都各自走向了最高峰。

时间慢慢又来到了一八零四年,此时的拿破仑决定正式称帝,盛大的加冕典礼在巴黎圣母院举行。法兰西历代国王都是在兰斯大教堂举行登基加冕典礼的,兰斯大教堂大概在巴黎东北方向,距离约在一百四十五公里开外,兰斯大教堂也是很著名天主教教堂,在兰斯大教堂举行登基加冕典礼的传统,是从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在公元四百九十八年,法兰克的第一个国王,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开始,之后一直延续下来的。

拿破仑不打算承袭旧址,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法兰西这片土地上的皇帝,他认为自己将成就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是主要的欧陆国家都将在他的统治之下,于是他选择了巴黎圣母院。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对于这场盛大的加冕礼,在《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里面,做了非常完美、生动、传神而又基本准确的演绎,为什么说基本准确,这幅画是卢浮宫里面尺幅第二大的画作。

第一大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大师委罗内塞,画一幅巨制《加纳的婚礼》,整幅画差不多六十五平方米大小,是一间两居室公寓的大小。但是特别悲催的是,这幅巨大的、特别精彩的,占据了整整一大面墙的巨作,很不幸的挂在了一副尺幅很小的画作的对面,结果所有的风头,都被这幅小小的画作给抢了,因为这幅小画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前面人山人海,根本就挤不进去,所有人来到大厅之后,目光都聚集在了迷人的蒙娜丽莎身上。委罗内塞《加纳的婚礼》就挂在《蒙娜丽莎》的对面,没人看,根本没人搭理,直接就去看蒙娜丽莎了,特别特别惨,这么好的一部作品,竟然没人看。

《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这幅画的尺幅,大约只略小于《加纳的婚礼》,大概是六点二米乘九点七米,六十平方米的大小,也是非常大的,是卢浮宫的第二大画,也是卢浮宫里面最受追捧的画作之一,仅次于《蒙娜丽莎》。

《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画作里面一共出现了一百五十个人物,画中拿破仑和前景的人物都是两米多,比真人大很多,整个画作大到圣母院的殿堂,小到人物的披风上的绒毛脑袋上的首饰,每一处都是细腻精致的不得了,一一细讲来不及,就挑几个重点来讲。

第一个重点,欧洲国王的加冕礼一般都要得到罗马天主教教皇的认可,他们都要亲自跑到教廷去,在那里接受教皇的加冕。拿破仑称帝在正统性上而言,也是需要教皇的加冕才符合道统的,但是拿破仑非但没有去到当时的教廷梵蒂冈,反而霸气地把教皇给叫到了巴黎。

加冕礼上,教皇庇护七世刚准备起身拿起王冠,戴到皇帝头上的时候,拿破仑一把拿过王冠,自己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这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却也能说明问题,拿破仑的江山完全是自己打下来的,又不是继承了祖上的什么基业。还有就是宗教改革之后,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没落,当拿破仑做出这样藐视宗教权威的举动的时候,可想而知对当时欧洲社会的震动会有多大。

雅克路易大卫最早的构图里面,原本打算百分百的如实还原当时现场的场景,在他第一稿的草图里面是这样的,拿破仑抓起那个皇冠就戴到自己头上了,但是他后来估计觉得这样肯定会触怒庞大的宗教势力,于是画家灵机一动,改成了皇帝已经自己带好了王冠,转身为皇后约瑟芬加冕时候的样子,这大卫的小心思还是很聪明的,画面表现的瞬间也是很有意味的。

象征着皇权的皇冠已经戴在了皇帝的头上,此刻他高高举起手中精美的皇冠,成了所有人视线的焦点,设计既可避免触怒广大的天主教徒,又符合皇帝的心意。据说在《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画作完成之后,拿破仑在画前伫立良久,站了很长时间,然后拿破仑对大卫说:“大卫,我要向你致敬。”这可真是个殊荣,可见皇帝陛下还是非常满意的。

第二个重点,拿破仑这么不把教皇放在眼里,他能高兴,自己大老远的跑来巴黎,还被如此的羞辱,当时教皇坐哪儿,脸色阴沉,内心很崩溃,在原来的初稿上,雅克路易大卫的确如实地还原了,教皇拉着个脸呆坐当场的样子。拿破仑看完之后看完初稿之后,皱了皱眉头说:“好不容易把教皇弄到了巴黎来,总得让他有点作用。”

拿破仑的言外之意就是:“在我的加冕礼上,怎么能有人闹小脾气?更何况那还是教皇,他代表的可是整个天主教。”雅克路易大卫一听就明白了,于是教皇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一个样子,面露笑容,还伸出右手,做出赐福的动作。

第三个重点,在当天的现场,雅克路易大卫还做了一些艺术的虚构。比如说拿破仑的妈妈当天并没有到场,但是画家把它摆在了画中心,很醒目的一个位置上,老太太坐那儿。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画家自己怎么能不参与,于是雅克路易大卫很自觉地把自己也画了进去,但是当天他也确实在现场见证了整个加冕典礼,画中加冕仪式现场二楼第二排,一个正拿着纸笔在记录现场盛况的人,就是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本人。

最后还有一点,很多关于拿破仑的介绍,都会强调一点,说他本人很矮,给他画像的时候都会特意把他画得高大一点,其实,拿破仑根本不矮。拿破仑是一八二一年去世的,到一八四零年,在法国的强烈要求之下,英国同意把拿破仑的遗骸,从圣赫勒拿岛移葬回巴黎的荣军院。

当时据法国方面的资料显示,法国专家对皇帝的遗骸做了一次整理的记录,当时测量遗骸的身高,高度是一点七米,一个已经去世了近二十年的成年男子,遗骸有一点七米,那他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低于一点七米,人死了还会缩水的。一点七米身高,在欧洲的男子中算不上十分的伟岸,也绝算也绝对算不上矮小。

关于拿破仑身高的谬误,完全是英国人弄出来的,胜者为王败者寇,英国人打赢了最后,竭尽全力地抹黑造谣,把怕了很多年的拿破仑,描绘成了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关于这一点无论如何要强烈谴责一下英国人。

一八零四年刚刚加冕的拿破仑,立刻就要面临一场空前挑战,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立即联手发动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一八零五年,也就是刚加冕的第二年,拿破仑生涯最辉煌的一场大战,即将上演,因为那是三个皇帝亲自指挥的对决,史称三皇会战,也被称为奥斯特里茨战役。

大部分的军迷,对这场西方战争史上最经典的这场战役,一直都是津津乐道的,但是限于篇幅关系,就不能展开一一细讲了。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沙俄和奥地利集结了号称十五万重兵压境,打算把刚刚登上皇位的拿破仑再拉下来。拿破仑带着不足八万,七万五千人的人马迅速应对,两军在位于今天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一个名为奥斯特里茨的小村庄展开了对峙。

一八零五年的十二月二日,一个普通的冬日清晨,厚厚的云层铺在天空之中,显得有些压抑,刚刚下过一场小雪的奥斯特里茨,四野静谧,悄然无声,但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结在了一起,紧张的气氛是越来越浓烈,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清晨的五点钟,俄军率先从南线对法军发起了进攻,奥斯特里茨战役正式打响,由于浓重的晨雾,俄军虽然抢先动了手,但却迟迟打不开局面。

法军第四军的一个师配合第三军,以劣势的兵力牢牢锁死了俄军前进的方向。其实自从奥斯特里茨的枪声一打响,俄奥联军就已经落入了拿破仑的掌握之中,联军战前的一切部署和计划,在拿破仑天才的指挥之下全部作废了,到了清晨八点钟的时候,南线的战斗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了,拿破仑站在山头高地,观察着整个战场的局势,从南方持续传来的枪炮声以及前方传来的情报,他判断俄军已经完全落入了自己的包围圈。

于是拿破仑立刻下令,让隐蔽在俄军据守的普拉琴高地之下的第四军主力全力出击,迎头痛打,南线俄军的退路被切断了。拿破仑下令北线法军开始反击,禁卫军、骑兵军,敌军的主力构成的预备队也都投入到整个北线战场上。

拿破仑非常善于调动战场的局势,利用各种战术分割敌人的主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给对手迎头痛击。整个战役到了当天中午十一点的时候,战局已经失去了悬念。法军以阵亡一千多人,有六千人负伤的代价,歼灭了俄奥联军一万六千多人,俘虏了两万多人,剩下的残兵败将作鸟兽散。

这一天正好是拿破仑加冕法兰西皇帝一周年,整整一周年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创造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辉煌战绩。此一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打的头衔都不要了,他不敢要,知道这一战役,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经典战役,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是盛极而衰,自古皆然。差差不多十年之后,拿破仑就黯然饮恨滑铁卢。

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普希金,在他的长诗拿破仑中这样写道:“他用血泊染成的记忆,将久久的遍布于世界,赫赫英名庇护着你,安息在浩渺的烟波......这陵墓何等雄伟壮阔,在安置你遗骸的灵柩上,人民的憎恨已熄灭,而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随着拿破仑的离去,大卫的命运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低谷。路易十八回到巴黎复辟,雅克路易大卫成了通缉犯,他只好逃亡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并最终客死他乡。

一八二五年底,七十七岁的雅克路易大卫,不幸被马车撞倒,之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由于法国当局不准他回国归葬,一代大师雅克路易大卫只好安葬在了布鲁塞尔。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法国允许让他的心脏被单独运回到了法国,安葬在拉雪茨公墓,也算是魂归故里了。

一代宗师雅克路易大卫一生毁誉参半,但就其艺术成就而言,毋庸置疑,完全当得起一代宗师这样的赞誉。而且他有一名非常杰出的高徒,后来成了法兰西美术学院的院长,叫做安格尔。安格尔更是进一步奠定了法国学院派的江湖地位,把西方古典艺术推向最高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安格尔和他的老师雅克路易大卫一起扛起了新古典主义这面大旗。

关于法国学院派大师们更多的有趣故事,请在评论区补充。

(0)

相关推荐

  • 拿破仑的御用画师,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帝国辉煌,并因此流亡他乡

    提到雅克·路易·大卫这个名字也许大家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他的画作恐怕是家喻户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拿破仑加冕>,这幅画现在馆藏于法国卢浮宫.这位画师出生于旧制度,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逐步达到 ...

  • 拿破崙特展上的雅克-路易·大衛作品

    作為法國大革命前後最重要的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下稱大衛,1748.08.30巴黎-1825.12.29布魯塞爾)的繪畫作品成了那個時代最好的見證.自從拿破崙上台後,大衛成了他的御(KUAN ...

  • 是他们师徒二人,开创并发扬了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艺术

    沧海一石2020-11-05 09:51:20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个运动在艺术史中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首先, ...

  • 《与艺术沾边·677》法兰西人的皇帝

    静笃君按:人们几乎很难想象,拿破仑可能根本就不是骑着马翻越阿尔卑斯山的.   1800年五月,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在 ...

  • 大卫油画_雅克·路易·大卫油画 3

    拿破仑在杜伊勒里宫学习 DW7028 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典礼 DW7027 罗杰解救安洁莉卡 尚-奥古斯特-多明尼克 DW7026 露卡米埃夫人 DW7025 雷蒙·德·维尼那克夫人 DW7024 雷奥 ...

  • 杯酒帝王心:爱江山、爱美人也爱葡萄酒的拿破仑

    19世纪,欧洲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缔造了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他是被世界所熟知的"战神",平民出身,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代立下不朽功业,发动"雾月政变" ...

  • 解读 | 在没有美颜相机的年代,美颜画师了解一下?

    不知道各位在欣赏那些西方著名肖像画时,有没有一个跟小编同样的疑惑:在描绘这些人物时,艺术家们到底有没有忠实地依照他们原本的形象进行描绘?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没有啊! 过去的画师们很少会进行独立创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1)

    路易·达维特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是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其代表性 ...

  • 大卫油画_雅克·路易·大卫油画 1

    帕特罗克勒斯 DW7044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德/拿破仑在阿尔科拉桥头 DW7043 大宫女 DW7042 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1804年10月5日 DW7041 朱庇特和昂蒂奥普 DW ...

  • 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画作欣赏(高清69张)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加微信uhuayuan4,领取1000幅油画教学视频试看

  •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4:从伦勃朗到雅克·路易·大卫

    上一篇:比利时皇家美术馆-3:喜画粉红胖子的巴洛克大师 除比利时.准确地说是佛兰德斯大师的作品以外,这里也展示了它的两个邻国:荷兰与法国画家的作品. 与信奉天主教的南尼德兰(比利时)不同,尼德兰北方七 ...

  • 艺术是有力量的——雅克-路易·大卫

    ​如果艺术能让你快乐,是否也能让你变得善良?如果艺术能让你狂喜或伤心落泪,是否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杰出的公民?优秀的宗教画可以拯救灵魂于罪恶,现代世俗画是否同样具有如此的扭转性力量:拯救灵魂于自私?艺术 ...

  • Jacques-Louis David 雅克-路易·大卫艺术绘画作品欣赏

           王国维曾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也有人说"艺 ...

  • 雅克·路易·大卫: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雅克·路易·大卫,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1825).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五金商家庭 ...

  • 大卫油画_雅克·路易·大卫油画 6

    自画像 法国 杰克·路易斯·达维特 DW7004 阿尔方斯·勒鲁瓦 DW7003 阿喀琉斯的愤怒 DW7002 爱情的海伦和巴黎(细节) DW7001

  • 大卫油画_雅克·路易·大卫油画 5

    恩底弥翁入睡 DW7012 布罗格利公主 DW7011 伯爵夫人 DW7010 波托基公爵的画像 DW7009 被维纳斯解除武装的战神马尔斯 DW7008 贝利撒留行乞 DW7007 安蒂奥什和斯塔冬 ...

  • 大卫油画_雅克·路易·大卫油画 4

    花冠圣女 DW7020 护从搬来布鲁特斯儿子的尸体 DW7019 荷马的礼赞 DW7018 荷拉斯兄弟之誓 DW7017 宫女和奴仆 DW7016 告别的勒马科斯和尤嘉丽 DW7015 菲利普·劳伦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