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文化】2021,愿事事“粥”全,共享春华

“腊者,岁终大祭。”
在古代,腊,是祭祀活动的一种。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更曰腊
《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腊”的含义:
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礼记》中则有更为详尽的形容: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腊月初八,年终岁尾的第一个节日;自商代而来,最重要的祭祀日。
于今,虽然尚未“官宣”,但却意义深远。
1月20日,腊月初八日。
过了腊八就是年。
忙碌了一年多的人们,迎来了收获,也得以暂歇。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日,为表纪念逐渐成为固定节日。
各寺院通常都会在这一日熬制八宝粥,送给门徒与信众。
曾有诗云“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来形容腊八粥之美味。
在民间,祭祀百神与先祖,也是百姓的重要活动。
当然,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粥,必不可少。
国人喝腊八粥的传统,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沿袭至清朝,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要熬制腊八粥互相赠送食用。
当然,腊八粥的馈赠需要在中午之前完成;之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也不妨多留几日,寓意“年年有余”。
若还有余力将腊八粥分送给穷困的人,则是积福积德的大好事。
至于腊八粥的原料,全国各地不胜枚举。
比如北京,红枣、莲子、桂圆、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手边食材,应有尽有,应有尽用。通常,人们会在初七日的晚上将原料泡好,半夜就开始熬煮,之后转小火慢炖,一直到第二天清晨。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形容腊八的寒冷。
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无疑最能与无处不在的寒意抗争。
尤其是今年的腊八,恰逢大寒节气。
身为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位,大寒的地位不可动摇。
古人认为,“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并相互传递着“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的经验之谈。
据气象专家的记载,2016年的大寒极其寒冷;即便是四季如春的昆明,气温也在大寒日跌到了零下四度。不得不说,四年之后2021年,反反复复的寒潮也绝不容小觑。面对即将到来的春日,这大概也是寒冷最后的倔强吧!
其实在大自然,跃跃欲试迎接春的到来,奋勇抗争抵御严寒......都在有序上演。
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感受到天地之间阳气涌动的母鸡已经开始下蛋,翱翔在天空中的鹰隼积极觅食;尽管此时,最坚固、最结实的冰块即将形成。
或许2021年的疫情现状,以及原地过年的呼吁让我们内心也有些不安,但回顾2020年,回忆那些闭门不出甚至有些慌乱的日子,如今是不是也算一份安宁?看自然,永远从容平和,自然而然。
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寒除陈是关键。
无论腊八还是大寒,进入腊月,年味儿越来越浓,准备工作也越来越多了。传统中国,大寒最重要的工作是除尘。刷墙壁,糊窗户,清理污垢,整齐干净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陈之外,购置年货、煎炒烹炸的工作也开始进行。寓意着“节节高”的芝麻杆儿,也是人们最重要的年货之一。除夕夜,人们会将芝麻杆儿洒在路上供幼童踩碎,“岁岁平安”的美好期待俱在其中。
“九州生气恃风雷”,大寒与震卦的契合,恰有此意。
震卦何解?
卦辞是这样描述的:震,亨。震来虩虩[xì],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
震卦中虽有危险,但却充满了机会,甚至是“亨”通的。古圣先贤认为:一个人能否堪当大任,能力才干固然重要,但面对困境危机时的坚韧,更是不可或缺。处变不惊,才有可能化险为夷。《论语》中,孔子就曾经说过,“迅雷风烈,必变”,圣人认为听到雷声和呼啸风声,一定要严肃对待,反省自己是否德行有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唯有如此,才可能做到始终如一的镇定自若。
譬如当下。腊月里,谁不是一眼望向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场景?但严防严控的形势让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原地过年,减少人口流动,才是真的对自己、对家人负责,更是我们对伟大祖国应尽的责任。忍得住一时的不甘心,受得了短暂的难相逢,才有机会在微风和煦中共享春华,共享安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