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不要预设
文/高英 〔原创作品〕
记得少儿时期的我,在要走亲戚或家里来客人的前一天,就会预先想象第二天的情景,结果几乎每次这种牵涉到人际交往的经历都和自己想象得完全不一样。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因年幼而阅历太少,因此自我想象与现实场景会有极大的差距。后来随着日渐长大,我终于放弃了这种于现实无益的徒劳想象。
如今我也是奔五的人了,虽说仍然是个相对孤陋寡闻的人,对人情世故不怎么懂,但也发现生活中常有成年后的人像童年时期的我,喜欢在和人见面前对交往局面进行某种自我假想的预设。一旦真实情况和自己预设得不一样,就往往会感到失落,甚至不满并抱怨。
例如,当一个人去见亲友,假如他提前进行了自我预设,亲友该是怎样的高兴,又是怎样的盛情,等会面时,亲友如果表现平淡,就会让自己受到打击,暗自闷闷不乐。
其实,这是何苦呢?与亲友会面,有事说事,没事的话就叙叙旧或谈天说地,无论是否尽兴,只要达到了相聚交流的效果即可,而非要求别人依照自己心中暗自设计的剧本进行表演。
这种典型的自寻烦恼根源何在呢?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欲惹的祸。
人与人交往,贵在平等坦诚。假如持了平等坦诚的原则去待人,就不会预设别人该怎样表现,在见面时可以顺其自然。待人接物能够顺其自然,是人相对成熟的体现。
不过,对于具有阅世丰富经验的成年人来说,可以对即将展开的人际交往进行预判。富于理性的预判有助于避免人际交往的失误,这预判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上,知道见面时大致会出现什么情况或是可选择什么话题来攀谈。
比如你要见的人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一些细节就需要你自己用心,而非指望对方周全;比如你要见的人是个抠门的人,就不要指望对方能够慷慨解囊,万一对方表现大方反而要提高警惕;比如你要见的人是个生活素淡的人,就不要跟对方把豪华奢侈的事情大谈特谈。诸如此类。
人生在世,谁都不易。关于人际交往,首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既不给自己添堵,又不给别人添堵,因此对即将展开的交往不要凭一己之私予以假想预设,却可以根据实际经验有所预判。
高英写于2021年3月25日,二月十三,周四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