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索道义先——《论语》悟读【387】

道义能担肩似铁,精神不动重如山。

《论语》第十五篇第十八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原则,依照礼制实行道义,以谦逊来表达道义,以诚信来完成道义。这就是君子啊!”

【悟读】

君子行必忠义,庶士道本纲常。

君子之行事必蕴含忠义之理,庶士(众士)所求之理遵从纲常之道。

本章夫子提出了作为君子四条行为准则以道义作为修身的本质,并以礼制作为载体来运行,通过谦逊来表达,通过诚信来圆满地完成。

儒家学说,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做人的学说。夫子之伟大,首先在于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君子,中国传统文化之独有元素,类似于西方之贵族,其贵贵在精神。中国之君子,一般是指地位尊贵或德才兼备之人。

几千年来,“君子”就一直是士人们孜孜追求的至高目标。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夫子皆不肯以“君子”誉之,可见夫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之高

本章的悟读,难点在于对“君子义以为质”的精确理解。

“义”,道义、正义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责任;“质”,根本或本质。普遍的理解是揭示了精英阶层的本质属性在于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

依照夫子之学说,我们还须领悟如下两点:

其一,"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在夫子看来,“义”是君子修身之首要标准,“无适无莫”,不盲从不固执,与义相伴;《论语》中还载有一句,“绘事后素”,意思是绘画也需素净的底子,用以说明君子也须先有义之本质,方有合乎礼之行为。

其二,“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夫子明确指出,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做,是谓“不勇”。“勇”是乐于奉献,也可理解为具有社会责任感。

故“义以为质”,可称“勇”;“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是谓“知”“知礼,知言,知信”;“知”须以“义”作先导。

万丈波涛无点乱,一天风雨更幽闲;

但有道义存心田,名利何劳自作难。

君子索求,道义为先。本章夫子看似言说君子之行为标准,其实强调的还是做人之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