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文明史的上古三次大洪水!学者:大禹并非来自埃及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大禹治水,是见于《尚书 尧典》的真实历史。由于治水有功于民,大禹最后获得了舜帝禅让的帝位,成为夏朝开国之君。但是,大禹治水并不是夏代之前唯一的一次,在他之前还有两次大洪水,改变了文明的历史进程。这事就鲜为人知了。三次大洪水,对于中国上古文明史发生了哪些重大作用呢?跟随真知堂去看一看吧。

大禹治水,九州初定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也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夏朝始年前后,帝尧陶唐氏在位。

此时常年雨水过量,洪水泛滥。帝尧先后令共工和鲧治水,结果都没有成功。

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 滕文公下》

帝尧想找个接班人收拾这个烂摊子,于是众臣推荐了大舜。

大舜摄政之后,任用了不少新人,其中就包括因治水无功被赐死的鲧之子-禹。

大禹治水,改变了其父长期采用的堵口子的方法,改为疏导。据说大禹凿龙门,使得黄河水终于畅通无阻,还引河入海,彻底改变了尧舜古国长期受到洪涝灾害的现状。

于是,大禹被舜帝举荐于天,成为了王位的继承人。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成功,这事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重大。

他安定了九州,制定了五服,奠定了华夏泱泱大国的根基。

按照五服共计2500里的范围来计算,当时的夏朝影响范围高达600多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100万平方公里(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夏。

当时的影响范围:东边到达了大海,西边到达了流沙,朔方和南方都听从夏禹的教导,大禹被赐予黑色的玉圭,昭告天下治水成功。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尚书 禹贡》

后来大禹崩,虽然在他死前荐伯益于天,但他死后诸侯却自动归于其子启,以启为王。

后来夏后氏启在诸侯的拥戴下带兵回冀都,伯益退让,被封为费侯,夏朝建立起来了。

大禹

一次治水,建立了一个朝代。而这个朝代,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夏朝。

所以后来诗人屈原赞曰:“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那么,大禹效力的尧舜古国又是什么来历呢?深入研究,真知堂发现,陶寺陶唐氏古国的兴起也

是因为抵御大洪水的原因。

4300年前陶唐氏古国兴起

4300年前,也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帝尧陶唐氏一族借此机会成为当时的王者。

洪水中的亚特兰蒂斯

有朋友要问了,没有史料记载,你怎么知道4300年前发生过大洪水?得出这个结论其实源自考古发掘资料。

我们先来看看帝尧的都城陶寺。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又被称为襄汾陶寺。

“陶寺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

也就是说,被学术界认定的帝尧时代的都城,襄汾陶寺古城,始建于4300年前。

陶寺文化发现的土鼓

与之同时兴建起来的,还有陕西神木石峁古城。

“石峁古城。。。皇城台'修于龙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兴盛于龙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时期毁弃。”《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的相关性浅析》

石峁古城到底是什么性质本文暂不评论,不过,从这两座古瓷同时兴建于4300年前来看,此事不寻常!

仅仅从这两座大城兴建于4300年前就来判断当时发生了大洪水,有点证据薄弱。但远在南方的良渚古城的毁灭,恰好也发生在4300年前,这就让人不得不深思了。

石峁古城石头浮雕

据光明网记者李政葳的报道,良渚古城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毁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延续长达千年之久。

“遗产构成的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历经80余年考古,良渚古城5000年神秘面纱被这样揭开》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当时的赫赫大城突然间土崩瓦解了呢?可能的答案只有两个:战争或天灾!

良渚亡于战争的可能性大吗?

当时距离良渚古城最近的古文化,应当是湖北石家河文化和和河南王湾三期文化王城岗类型。从地图上来看,石家河到良渚850公里,王城岗到良渚950公里,而山东龙山文化此时也发生衰退。

良渚古城总面积高达290万平米,比石家河古城的120万平米大得多,更远非王城岗古城的30万平米可比。

说良渚文化西进北上灭了石家河和王城岗还有可能,说石家河和王城岗劳师伐远来到杭州,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在上古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良渚古城示意图

所以,能毁灭良渚古国的只有大洪水!

巧得很,良渚古国的毁灭和陶寺古国以及石峁古国的兴起,都在公元前2300年!也就是4300年前。

同时期,还有陕西的客省庄文化也是在公元前2300年前兴起。而山东地区的海岱龙山文化在早期(前2500-2300年)扩张很快,晚期(前2300-2000年)大幅度衰退的现象,应该也和洪水发生,造成海侵的现象有关。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于4300年前曾经发生大洪水的事情应该没有疑义了。这件事也被记录在史册里,就是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故事。

共工,据说是上古时代的水官,是炎帝的后代。

“共工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共工怒撞不周山

共工时代的古中国,到处都是汪洋大海,今天绝大多数平原地带都在水下。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管子·揆度》

共工治水的方法,是堵塞。

“共工欲壅防百川。”《国语·周语》

黄帝死后,孙子颛顼即位,共工氏不服,与颛顼氏发生战争。共工战败,撞倒了天的柱子不周山!

'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

其实这些故事,反映的都是黄帝死后的一段时间,古中国发生大洪水的历史真相。

而根据《竹书纪年》推定,黄帝崩于前2296年,恰好就是我们说的4300年前大洪水发生的时候!详见下文:有史以来最详尽的上古帝王年表!不可不看|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这就让人不能不相信大洪水的真实性了。

5300年前大洪水,伏羲氏崛起

4300年前那场大洪水,帝尧一脉的陶唐氏古国由于地处山西高地,再加上修建大城,得以保境安民,因此在帝喾之后,黄帝一脉统治范围大幅度缩水,中心从河南转到山西(此时河南河北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山东地区只剩下高山)。

而位于平原地带,本来繁荣昌盛的河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王油坊(造律台)类型都毁于洪水,只剩下山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鲧、禹)和陶寺文化得以苟延,这才是帝尧陶唐氏古国之名传之后世的根本原因。

没有这场洪水而修建的陶寺古城,陶唐氏一脉并非黄帝族的大宗,帝尧陶唐氏一脉应该还只是唐侯而已。

古代的王者

再往前,就是前文说的5300年前大洪水。详情见下文:中华文明实有5300年!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重估中国古代文明

大约530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毁灭了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古国以及玉器文化非常发达的安徽凌家滩古国。不久,屈家岭文化在大溪文化的旧址兴起,良渚文化也开始了。在长江上游,马家窑文化突然兴起。这种古国突然消亡和新文化突然兴起的现象,只有大洪水是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原因。

洪水过后,大汶口文化剩下的先民从高山上下到平地,重新开始繁衍文明。伏羲、女娲、神农就是此时诞生的新的领袖。

为什么说伏羲、女娲、神农氏都不是更早时候的王者呢?其实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上一代的文明如果已经被毁灭,那么掌握在当时极少数人脑中和嘴里的上古氏族历史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按照这个逻辑,伏羲、女娲、神农氏只可能来自大汶口文化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

洪水中的洛亚方舟

马家窑文化来自仰韶文化庙底沟一期,后来发展成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则偏离了华夏族主体,后来成为戎狄一脉。而屈家岭文化后来变成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止步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其民族和历史消亡,则也和华夏主流传说关系不大。

文献记载,伏羲都陈。而神农氏初都陈,后迁曲阜。

陈,就是河南淮阳,5300年前属于大汶口文化势力范围。距离山东曲阜40公里路程,就是著名的大汶口遗址。加上历史上关于太昊,少昊氏都是东夷氏族首领的传说,我们有理由相信,洪水退后,大汶口文化因为受到的创伤最小,而率先恢复了活力。伏羲、女娲、神农氏相继兴起于豫东鲁西南地区。

淮阳祭祀太昊

小结

一.5300年发生的第一次大洪水,毁灭了不少先进古国,劫后余生,河南淮阳地区的伏羲氏兴起。接替它的是女娲氏王朝,神农氏王朝。

二.4500-4600年前,来自有熊氏古国的黄帝轩辕氏先后战胜了大汶口地区的神农氏和蚩尤氏,建立了黄帝氏王朝。龙山文化一统天下。

三.4300年前,发生第二次大洪水,毁灭了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国,颛顼和帝喾的旧地也沦为泽国。陶唐氏古国借机兴起,在山西的陶寺建立起城邦。

四.4100-4000年前,陶唐氏一脉传到帝尧后期,发生了第三次洪水。鲧死禹兴,夏朝建立。

海底湮没的文明

真知堂按:古代洪水发生,应该是一种长期多雨的气候现象造成的,并非我们今天的某年发生洪水的概念。所以,面对汹涌而来的波涛,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人只能靠上山躲避和建筑城堡来对抗。陶寺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而大禹治水,是古人类第一次真正降伏了洪魔,大禹实为民族英雄无疑。大禹真的不是埃及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