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文化】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11月7日,今日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伴随着冬季的到来,秋收作物已颗粒归仓。自然界的动物们或南奔北走,或开始准备进入冬眠状态——规避寒冷,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人类,也不例外。《礼记》中便有“是月也,天子始裘”的记载,古人极具仪式感,立冬之始,天子穿着冬衣以昭告天下万民:冬天已经来临。

对立冬的恭谨还不止于此。

《吕氏春秋》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立冬时节,天子会斋戒之后亲率三公九卿在北郊举行迎接冬季到来的祭祀活动;礼毕,还会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及家属给予奖励和抚恤。

除了抚恤,王朝的统治者们也会在此刻征调民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水利工程,比如加固城防。冬天是农闲的时刻,唯有此时才能“不违农时”。在古代,除非特别残暴失德的统治者,否则绝不会在农忙时征调民力。

于是,一条条水渠缓缓而来: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灵渠到江南运河,以及白渠、龙首渠,大名鼎鼎的隋唐大运河......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冬天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本是“猫冬”的时节,农人们此刻最关心的却是来年的气候与收成。为此,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与“立冬”相关的谚语。

立冬晴,好收成。

立冬有雨地早封,明年一定好收成。

立冬不凉数九冷,数九不冷倒春寒。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靠天吃饭的先民们从来都不曾忘记。

冬季进补以增强体质,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补冬”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出,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是如此。故而一年四季中,冬季是保养与积蓄的最佳时机。

饺子,是此刻广大北方地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丰富的馅料蕴含着多种营养元素,加之又有着“秋冬交替”的含义,不可或缺。

闽南地区则习惯用中药材煲汤以增强香味与营养,也有将糯米与龙眼干等混糖蒸成米糕食用,都是为了适应季节转换,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

汕头人的立冬少不了甘蔗,他们认为“立冬食蔗不会齿痛”。据说这一天吃了甘蔗,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能滋补身体。

冬天,是一个最适合反思与静修的季节。在广阔的时空中,立冬恰处在否卦时空。这是一个“天地不言,小人自行其是”的季节。此时的我们,最重要的莫过于守住本心,岿然不动,不要让外界的纷扰搅动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坚持。

庄子曾经说过,“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消除冬天;

大地,不会因为人们不喜辽阔就放弃广博;

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猖獗就放弃自己的原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