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虎吞狼的发动条件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
庐江太守李术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各聚众数万在江淮间。
曹操表沛国刘馥为扬州刺史。时扬州独有九江,馥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招怀乾、绪等,皆贡献相继。
数年中,恩化大行,流民归者以万数。于是广屯田,兴陂堨;官民有畜,乃聚诸生,立学校;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以修战守之备。
【译文】庐江太守李术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人梅乾、雷绪、陈兰等各聚数万人,盘踞在长江淮河之间。
曹操上表推荐沛国人刘馥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只有九江郡控制在曹操手中,刘馥单骑来合肥这座空城上任,建立州府,招抚梅乾、雷绪等人,他们都不断向朝廷进贡。
几年之中,广施恩德,推行教化,来归附的流民数以万计。于是广开屯田,大修水利;官府和百姓都有积蓄,接着召集学生兴建学校;又加高城墙,修建堡垒,积存守城用的滚木和石块,加强作战和守备的工事。
【解析】一、材料背景
曹操打完官渡之战,稳住了黄河战线,便开始筹谋经营长江流域,当时形势如下图:
庐江、九江两郡之前都是袁术的地盘,袁术死了,组织崩盘,曹操打赢官渡之战便开始经略淮南。
孙策之前攻破庐江太守刘勋,便转而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但把庐江的百姓大规模的迁到江东了,我想是孙策以为庐江在长江以南,不好守。
所以这个李术是亲孙权的,但后期李术投降曹操了,李术江北孤郡,投降曹操,形势使然。
二、关于刘馥
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各聚众数万在江淮间。曹操表沛国刘馥为扬州刺史。
材料中,陈兰、梅乾、雷绪这些人,各自在淮南拥众数万,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派,按道理说该在这些人之间挑一个任命为新的扬州刺史,或者说任命一个姓夏侯或者姓曹的当扬州刺史才是。
可为什么曹操偏偏要空降个刘馥当扬州刺史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1.危险性
一方面,李术背靠孙权,割据庐江郡;另一方面梅乾、雷绪、陈兰这些庐江人却拥众数万盘踞在九江郡。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人是被从庐江赶出来的,但他们内心既不愿意投效江东,又不愿意投效刘表,还不愿意投效曹操。
如果他们想投靠曹操早就派人到朝廷活动了,何必等到朝廷任命扬州刺史以后才开始进贡?
这些人都是之前袁术的旧将,他们内心是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比如说雷绪,到最后是投靠刘备了的: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所谓稽颡,稽指的是行礼,颡就是脑门的意思,刘备占据荆州后,雷绪用脑门给刘备行礼归附,可见被曹操压迫得很惨,却又无枝可依。
曹操这个时候任命扬州刺史前往合肥上任,其实就是逼这些人表态。
要么,你们服从新刺史的领导,要么你们投靠刘表或者孙权,总之再想保持独立是不可能的了,除非你敢杀我的刺史。
雷绪这些人,是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向曹操臣服的,在这种情况下,新走马上任的扬州刺史,其实就是一颗丢进淮南的棋子,背后是曹操军事实力的背书,所以这些人屈服了。
要是这些人不愿意屈服,会怎么样?他们会杀了刘馥的,然后仍然保持独立或者投靠刘表或者孙权。
所以说,这个刘馥一个人去合肥走马上任,其实风险很大,完全有可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然后曹操以雷绪等人擅杀朝廷命官为由,趁势出兵讨伐淮南反叛势力,风险太大了,曹操是不可能让曹家、夏侯家、颍川系这些人走马上任的。
2.受益性
数年中,恩化大行,流民归者以万数。于是广屯田,兴陂堨;官民有畜,乃聚诸生,立学校;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以修战守之备。
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就光荣的落到了刘馥身上,合肥是个四战之地,比如说后来江东政权就多次进攻合肥,按道理说这种地方是没法建立学校的,建了也没人来。
而刘馥却可以几年时间把合肥搞得繁荣兴旺,还可以召集学生兴建学校,可见刘馥在淮南地区是有相当高威望的。
其实这个刘馥有个孙子,叫刘弘,这个人是西晋车骑将军、荆州牧,刘弘手底下有个将军叫陶侃,陶侃有个曾孙叫陶渊明。
而且刘馥还姓刘,还有当刺史的资历,依我看,这个刘馥极有可能就是皇族的出身了。
曹操此举可谓是借刀杀人,稳赚不亏,如果刘馥不去,以抗命处死;如果刘馥去了,命丧淮南,曹操正好除了一个有威望的皇族,然后又有了讨伐淮南的理由。
如果刘馥去淮南稳住了形势,搞成了,雷绪这些袁术旧将真的屈服了,那东边不亮西边亮,曹操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血赚。
这就是典型的驱虎吞狼了。驱虎吞狼,是荀彧的招牌策略,但说到底,驱虎吞狼能够得以实施,根基还在于驱得动虎,吞得动狼。
这跟借刀杀人是有区别的,借刀杀人是阴谋,指的是在对方无意识的时候,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做出特定动作达成自己的目的;
而驱虎吞狼则是阳谋,讲究的是获取形势主导权,然后以势压人,迫使对方无论怎么选择,自己都能躺赢受益。假设曹操不能迫使刘馥前往扬州赴任,那驱虎吞狼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