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阳明病?有什么症状?从何而得?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以六经立论,阳明二字,是取太少两阳合并于人身之前,两阳相合,故曰阳明。再以天人同气立论,阳明者,在天之六气中“五之气阳明燥金”,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故人身六经阳明以燥金主令。
《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可见燥为阳明之本气,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根据司化、从化之理,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亦足以证明阳明以燥气为主。
据唐容川云:“此气在人,则属胃与大肠,在天则属申酉二辰,申当坤方属土,酉当兑方属金,在四时当七八月,为燥金用事之候。盖天地只是水火二气化生万物,水火相交,则蒸而为湿,燥与湿反,乃水火不交之气也。火不蒸水,则云雨不生,水不济火,则露泽不降,水不润则木气不滋,而草木黄落,火不蒸则土返其宅而膏脉枯竭。究水火之所以不交,则由于金性之收,收止,水火各返其宅,故神名蓐收。令司秋月,草木枯槁,水泉涸竭,是为燥金用事之验也。”又云:“人身禀天地之燥气,于是有胃与大肠,二者皆消导水谷之腑,惟其禀燥气,是以水入则消之使出,不得停于胃中。”又云:“若胃之燥气不足,则水停矣。……大肠燥气不足,则为溏泻,此胃与大肠所以必有此燥气而后能消水谷也。然而燥气太过,则又为结硬等证,必赖太阴之湿以济之。”由此可见,人体内燥湿调停,则为生理现象,如燥湿不调协,又为病理变化。若湿盛则燥从湿化,燥盛则湿从燥化,此即物理相互同化之理,如投少许之水于炉火之中,则水被火同化,投少许之火于盆水之中,则火又被水同化,实为必然之趋势。燥湿之偏盛又与水火有关,水胜则土湿,火胜则土燥。此气又有阴燥阳燥之分,阴燥是火不蒸水,阳燥是火旺灼阴。所谓火旺,即壮火食气,是为邪火而非真火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
解释:本条只提出“胃家实”三字,胃家实是就阳明经腑有邪热与燥结症状之实据而言,非仅言实满之意,故胃家实为阳明病之提纲。邪热与燥结之实据云何?阳明经证,即表邪传入阳明化燥。邪热在阳明之经,尚未入腑,必见脉洪大或洪数,舌白而燥,壮热,烦渴饮冷,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而为白虎证,法当清热救焚。若邪热入腑与糟粕燥结,证见脉洪数,或洪实,或沉数,甚则脉反沉伏,肢厥,舌黄而燥,或生芒刺,甚或舌苔黑黄如龟裂,或如铁钉,鼻如烟煤,日晡潮热,蒸蒸汗出,恶热,烦躁谵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消渴饮冷,口气蒸手等状,又为承气证,而有润下、微下、缓下、急下救阴之别。两证邪热有浅深、轻重之不同,必须鉴别清楚。如邪未入腑,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邪已入腑,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临床时须当注意。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病外见之症状。
解释: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见之症状。里热太盛,蒸蒸而达于外,故见身热,汗自出之证,太阳表证已罢,故不恶寒,阳明里热已盛而反恶热。因有胃家实之病根,即见热盛汗出之外证,与不恶寒反恶热病人自觉之病情。内外具备,方是阳明之证。
按语:本证身热,汗自出,与太阳肌表证相同,惟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燥热之证。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阳明病应见之脉象。
词解:脉大:即浮洪有力之脉象。
解释:伤寒一日、二日、三日是《内经》所载传经之次序,在病情有变化时,其传经次序亦随之而变。三日为少阳主气之期,脉应弦,今不弦而反大,可知病邪仍在阳明,而传经不拘日数。盖邪传阳明,已归中土,即无所复传,不能从少阳之枢而解。因阳明病为正邪俱盛之里热证,内热向外熏蒸,无论经病或腑病,其脉象多见洪大有力,故与太阳之脉浮、少阳之脉弦自异。
按语:上条是阳明病之基本外证,本条是阳明病之基本脉象,必须鉴别,熟记勿忘。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提要:太阳病误治亡津液转属阳明。
词解:不更衣:古人入厕当更衣,不更衣,即不大便之意。
解释:阳明病之来源非只一端,本条是因太阳病发汗不得其法,汗出过多,或误下,或误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因而表邪转属阳明而从燥化,热实于里,大便燥结难下,此为阳明病也。按语:本病既已转属阳明,胃中干燥,内实,大便难,必兼见发热不退、烦渴饮冷等证,并结合上条外证反恶热,脉洪大或洪数之病情,在临床诊断时,即较为全面,庶不致误。
吴佩衡(1888-1971年),名钟权,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伤寒论讲义》是吴佩衡先生遵照当时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审中医教材要求,结合自己多年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临证体悟编著而成。本书从《伤寒论》398条中精选了263条最能反映仲景学术思想的条文进行逐条论述,完整涵盖了《伤寒论》的 112 首方剂,对其中难理解的 133 条条文加以评按,并补充了一些条文缺少的治法方药,从体例和内容可见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和指导临床。
本书以1965年吴佩衡先生油印本《伤寒论讲义》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来,该书未再版。
本书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
概论包含:
1.《伤寒论》之源流及其书名之意义。
2.《伤寒》六经与《热论》六经。先生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以《素问·热论》六经为基础,但较其更为完善。
3.《伤寒论》六经分证及其作用。此处先生引郑钦安关于“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的论述,指出明确六经病情,把握纲领对于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及临床诊疗大有裨益。
4.六经与八纲之关系。指出临证以八纲和六经分证,极具指导意义。
5.六经与五行、六气之关系。强调六气及五行生克对理解六经的重要性。
6.六经与八法之关系,认为八法已囊括在六经治法之中。
7.传经与直中。
8.合病与并病。
各论分七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病。
吴佩衡先生在阐释条文提及和有证无方补用方剂中,提到最多的方剂为四逆汤、白通汤(含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麻辛附子汤,善用回阳救逆之法,具有明显的火神派特色。当然,先生临证注重六经八纲,标本兼顾,绝不是一味地扶阳。本书切合临床实际,是研习《伤寒论》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云南四大名医之首
讲解《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