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翻译家谷川毅访谈录:磨砺文字、创新视角,完善形象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磨砺文字、创新视角,完善形象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家谷川毅访谈录
作者简介
张元,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邮箱:zhang0115@yeah.net;
谷川毅,日本翻译家、名古屋经济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杂志《火锅子》主编。1994年创办《火锅子》杂志,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艺术。译著《年月日》(阎连科著)获得第三届日本推特翻译大奖。
一、中国文学作品在日本的出版行业的现状
张元(以下简称张):谷川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并且分享您对中国文学作品在日本的出版、受容等情况的看法,以及您的翻译思想等方面的见解。我们了解到您的译作大多都很受欢迎,社会反响较大,除了译作本身的高质量之外,是否和您与出版社之间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方式有关呢?能否分享一下译作出版前,出版中以及出版后,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您是如何操作的?
谷川毅
张:您希望在哪个阶段获得帮助呢?
张:如果有机会的话,谷川先生是否愿意翻译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呢?
张:您曾经说过《受活》这部作品在日本的成功译介“这一切不能归功于我一个,这本书的责编也是最大的功劳者”,可以看出日本的文艺编辑在出版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光明日报》(胡燕春2014年12月8日)曾有一文指出“从出版机制来看,奥凯恩、白亚仁等认为,较之西方国家的文学编辑而言,中国的文学编辑尚难发挥其应有作用,这是制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传播的痼疾之一。”因此,请问您对“文艺编辑应有的作用”是如何理解的呢?
张:去年,在日本的推特上看到了原来专门出版学术书籍的勉诚出版社右翼化(ネトウヨ)的新闻,不少学者都表达了震惊和反思。认为文学出版行业凋零,不得不借用爱国主题,以试图振兴既让人遗憾的自身经营状况、又提醒人们思考将来文学的走向。您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对于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来说有什么影响?
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读者接受情况
张:我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读者接受情况调查时发现,中国今年出版的比较新的相关推理、科幻小说,相较中国著名作家作品,这类小说在日本的读者群体似乎要多一些。这一点从评论数可以看出,比如『折りたたみ北京』,读者大都认为是反映现代中国神髓、反映了当下时代,当下社会的科幻作品。还比如陈浩基的《13·67》的推理小说也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认为“文章的结构很好”、“惊叹于高水平的作品内容”、“与历史融合的高水平推理小说”等。对于此种现象,您是如何认为的?您是否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海外,认识中国的一个更好的先行窗口呢?
在这些结果中,我对第一项和第二项尤其感兴趣。特别是第二项中,从网络上读者的评价数量来看,比起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的作品,中国的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的读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好评。我想或许是因为比起沉重题材,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的题材,体现对于同一星空或是宇宙下的新颖观点更能引起共鸣吧。对于以上结果,您有何看法呢?
张:就像日本文化在世界的推广,日本漫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样,也可以从有趣的题材开始推介,首先让读者自发地去阅读相关的中国现代小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三、翻译家谷川毅的翻译理念
张:您从从事翻译初期到现在,在翻译思想或方法上是否有一些变化,如果有的话,体现在哪方面呢?
张:关于语音表现的差异,中国的翻译理论家许力生提到,“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语音不是纯粹的'物质外壳’,而是整个表达的重要构成部分。”语音的舒缓与高亢表达着不同的心境与含义,借助语音表现风格主要体现在押韵和节奏上。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非常丰富,语音的表达也都很有独特性,对于译作的美学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有读者在网站上评论,特别对书中的各种感官的词汇运用做了热情洋溢地发自肺腑地的解读,从评价中能够感受到阅读该书时所受到的冲击和感动。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说明您在运用五感的拟声拟态词上非常精准到位。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请问您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类似问题时,是如何处理的?是否会利用各自的语音优势进行协调、取舍和变通?
相较其他的译者,对于您作品中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较多,尤其是《年月日》这部作品,被誉为“散文诗”般的优美和流畅。能达到这种水平足以说明译文的节奏感是非常好的。请问您是否为了保持译文的节奏感在标点、词汇的选择等方面非常注重?或是除此之外,还在哪些地方进行了特别的处理?
四、 对于想要从事翻译行业的人的建议
张:最后,您能否为那些准备从事中日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意见或建议?
张:您荣获了推特翻译作品大奖,很多人认为您的译作,比如闫连科的《年月日》日文版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节奏感也更强,文字生动优雅,您是否自己尝试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