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图解』第五章 四诊方法
第五章 四诊方法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神、色、形、态来了解一般情况,具有中医特色的是观察舌。通过舌诊来判断疾病性质。对3岁以下小儿常用望指纹辅助切诊。
[望神]
观察病人精神、意识、动作和反应情况:凡精神充沛,神志清醒,两眼有神采,面色润泽,说明正气尚存。若精神萎糜,意识障碍,两目无神,面色晦暗,表示正气已伤。
[望色]
观察面部和皮肤的颜色和光泽,中医认为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和病理改变。中国人正常为微黄红润,有光泽。若呈苍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西医证见,参阅图解);萎黄色,主虚证、湿证;潮红色主热证;青紫色,多系危症,主寒证,瘀血证;暗黑色,多见慢性疾病,主肾虚,瘀血证。
[望形体]
主要观察壮弱、胖瘦。中医认为胖人多半阳气偏虚、多湿,瘦人多半阴血偏虚,多火,故胖人易生痰、中风;人易生虚热。
[望姿态、体位]
病人动静姿态和体位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之一。中医学认为: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卧位者,若转动自如,喜面向外侧,多为阳、热、实证;蜷缩成团,身重思睡,面向里侧,多为阴、寒、虚证。坐不得卧,卧则气闭,多为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内有伏饮,肾不纳气等。
[舌诊]
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观察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重点是看舌质。正常人舌体淡红色,活动自如,不燥不腻。观察病邪的深浅和寒、热、湿、燥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变,重点是看舌苔,正常人苔薄白。①舌体:淡白舌,胖嫩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气不生血,可见于慢性肾炎,各种病因的贫血。红绛舌,多为热盛和肺肾阴虚津液不足,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青紫舌,多为瘀血阻滞,可见于心脏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②舌苔:白苔,主表证、寒证,见于上感初起,慢性腹泻患者。黄苔,多属里热,多见于热性病热盛期和消化系统疾病。灰黑苔,主里证、里热证、寒湿证,可见于慢性腹泻与慢性肾炎患者。厚苔提示病邪传里,痰湿积滞。燥苔说明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滑苔、腻苔,多属水湿内停,湿邪壅阻。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大伤。
[局部望诊]
包括:①头的外形、动态及毛发色泽、分布。③望目,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外形,颜色,动态。③望耳,注意耳轮色泽及耳道情况。④望鼻,注意鼻的外形及鼻内分泌物。⑤观察唇的颜色、润燥和形态,注意牙齿形态及润燥和齿龈色泽,咽喉的外观、颜色等。⑧望皮肤,注意皮肤的肤色和外形变化,包括浮肿、皮疹、疔疖痈疽。⑦对病人排泄物和痰、尿、粪、呕吐物、白带等观察其量和性状,以协助辨证。
[望小儿指纹]
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属于局部望诊,用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小儿脉部短小,切诊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指纹是用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因此望诊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食指近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望诊时医生用左手固定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观察部位由指端向根部推几次,以便指纹显现。观察内容有三:①色泽正常指纹呈浅红色,隐现于风关之内。若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多为热证。色紫黑提示病情危重。若色淡,多属虚证。色滞暗者,属实证。色青者,见于惊风或痛证。②长短:指纹在风关者,示病轻邪浅。指纹透气关,说明邪已深入。若指纹达命关则提示病情严重。③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为病邪在表,若沉隐不显则多属病邪在里。
第二节闻 诊
闻诊,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医生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音、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和借助嗅觉嗅取病人口腔和排泄物的气味,用以协助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听声音]
喉是发声的重要器官,发声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声门闭合,当气流自肺部呼出冲击声带,就发出声音(称为基声),再经过喉腔、咽腔、鼻腔及胸腔的共鸣作用,以及唇、舌、牙、软腭及颊部在神经系统协调下的运动,才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语音。喉部产生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紧张度、长度及呼出气流的力量。因此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反映正气的盛衰,也与人的情志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喜气在心的声音会欣舒、悦耳;怒气在心的声音,必定愤怒严厉;而哀事在心的声音必然悲哀而嘶哑,也一定在病理上反映出来。
1.辨别阴阳、寒热、虚实:凡声音高亢宏亮、多言好语,或怒骂叫号、语无伦次、狂言奔走不定等,多属阳证、热证、实证的声态。凡无声懒言、语言无力、断断续续或言而抖颤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的声态。
2.辨内伤外感:外感风寒者,语言声重如从瓮中所出,同时见鼻塞、流涕。外感实证,语言响亮急躁。热证语言粗厉,高声谵语或多言。内伤劳倦者,语言迟缓,懒不欲言或勉为回答也声不振奋。发不出音有虚实之分:凡外感风寒、风热或感邪后又伤于饮食者,多为实证;而内伤,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反复发作或持续日久者,多属虚证。
[听呼吸]
喉的声门,是空气出入肺部的必经之路。平静呼吸时声门较小;呼气时声门微闭,吸气时声门张大。用力吸气或体力劳动时,声门扩张。因此呼吸声音也有强弱、虚实、热寒之分。
1.气微与气粗:呼吸有力,气粗而大,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的实热证;呼吸微弱、短促,多是肺气不足的内伤的虚证。
2.哮与喘: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响的中医称为“哮”。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者称为“喘”。喘有虚实之分:呼吸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属实证;凡声低息短、呼气延长、张口抬肩,属虚证。
[咳嗽声]
是肺气上逆的表现。咳声重浊多为外感实证;久病咳嗽无力、声低气怯多为内伤虚证;咳嗽嘶哑,新病为实证;久病为肺虚。
[闻气味]
包括闻身体、口腔和各种排泄物的气味,临床虽不常采用,但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1.身上发出异常臭味,如散发特殊的肝腥臭气味,多属热毒内盛,见于肝昏迷患者。身上发出烂苹果样臭味,多属脾虚肾衰的危症,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2.口腔移臭多见胃热、消化不良、龋齿、化脓性扁桃腺炎、坏疽性口腔炎、肺脓肿。口气酸馊多见幽门梗阻、胃有宿食。
3.各种排泄物及分泌物如二便、痰液、脓液、白带等有恶臭,多属实热证。稀薄、略带腥味,多属寒证。
第三节 问 诊
问诊:四诊“临症之首务”。通过问诊了解起病时间、发病原因、病情经过、现在自觉症状、饮食、睡眠及既往病史,再结合其他三诊,作出判断。问诊涉及内容广泛,与西医问诊基本相同,但从中医辨证论治需要出发,应问清下述内容。
[问寒热]
要问清有无发热、畏寒。若有,要分清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差别。①恶寒发热是指恶寒发热同时存在,多属表证,其中发热重、恶寒轻,多为外感风热的表热证;若恶寒重、发热轻,多为外感风寒的表寒证。两者均可见于上感、流脑、麻疹等传染病的前驱期。②但寒不热,指不发热,反恶寒,病人怕冷,四肢不温,多伴纳差、腹泻或水肿,属阳虚恶寒,可见于内脏机能衰退的疾病。⑧但热不寒,指不恶寒反恶热,多有高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大便秘结,属实热病证,见于热性疾病的热盛期。若久病低热不退,或伴盗汗、五心烦热,多属阴虚发热,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④寒热往来,指发热和恶寒交替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胸胁苦闷等症,称“半表半里”,常见于疟疾和某些肝胆疾病。
[问汗]
包括问有无汗、出汗时间、性质及出汗多少。热性病初起,表证无汗多为外感寒邪;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为自汗,多为阳虚表卫不固,见于内脏功能衰退的慢性疾病。睡着时出汗,醒则汗止为盗汗,多属阴虚,见于肺结核。大汗淋漓,常见于热性病高热欲退时,若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阳虚气脱的危症,可见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半身汗可见于霍纳氏综合征;头汗,手足心汗,多为情绪紧张所致的精神性出汗。
[问痛]
①头痛、伴恶寒发热、骨节酸痛,多为外感表证。一侧头痛,多为内风或血虚,见于血管性和神经性头痛。头痛眩晕,并有恶心、呕吐,多为痰饮内阻,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头痛如布裹,并有恶心、厌食、胸闷多为湿热,见于肝炎、肠伤寒初起。持续头痛,过劳时加重,并有心悸、气短困倦者,多属气虚,见于神经官能症。②胸痛、咳嗽、深吸气加重,为悬饮,可见于胸膜炎;胸痛、咯脓血为“肺痈”,见于肺脓肿;胸骨后剧痛,自觉挤压、闷胀感,称为“胸痹”,可见于冠心病。⑧腹痛病因繁多,病症各异,概括为: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食后胀痛为实,食后痛减为虚。部位固定,按之加剧或拒按为实;隐隐作痛,无固定部位,按之痛减或喜按为虚。①腰部酸痛,多属肾虚。四肢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或酸麻,关节肿胀,疼痛或游走,多为风寒湿痹,可见于风湿、类风 .湿关节炎或结缔组织疾病。
[问睡眠]
难入睡,多由思虑过度所致,常属心脾两虚。老年人或大病之后因气血两虚,常致少睡。失眠多梦,头痛口苦,性燥易怒,多是肝火亢盛。梦中惊呼,多为胆气虚或胃热。神倦多睡为气虚。身重、脉缓、多睡,多为湿胜。
[问饮食口味]
病中饮食如常,多说明胃气未伤,多食易饥,多为胃有实火或消渴症。口渴喜冷饮多为胃热伤阴,口渴喜热饮多为胃阳不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淡多为虚证。
[问二便]
便秘多为实、热证,久病老年、大便困难,多为血少津亏或气虚。大便稀溏多属脾虚寒。水泻为湿重,大便为脓血粘液,有里急后重,常为痢疾和直肠癌。小便少黄,为实热;黄赤混浊、尿频、尿痛,多为湿热,见于尿路感染;尿血,多为内火;尿失禁,为肾气虚弱。
[问经带]
①月经提前、量多、色鲜,多是血热;量多色淡,多为气滞血虚;经暗色紫有块、小腹胀痛,多为气血瘀;量多不止,称崩证;量少,持续不断,称漏证。②白带清、稀无臭,多是脾虚湿重;带色稠黄、秽臭,多为湿热下注。
第四节切 诊
一、脉 诊
中医的切脉,有许多独到之处,为西医所叹止。如何为西医所共享,尚须进行很多的努力和发掘。
[切脉的方法]
病人手掌向上放平,医生用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前端,按顺序按压在病人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将中指端正对桡骨茎突处,为关部;关之前,食指所对为寸部;关之后,无名指所按处为尺部。按压时,应先轻后重,进行“浮、中、沉”三取。轻按脉为“浮取”,稍加力按为“中取”,重按至骨上为重取。中医学认为左、右手六部脉象分候(诊察)不同脏腑:左手寸部候心和小肠,关部候肝和胆,尺部候肾和膀胱;右手寸部候肺和大肠,关部候脾和胃,尺部候命门和三焦。
[正常脉象]
正常脉搏节律规则,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均匀和缓,成人一呼一息4~5次。小儿一息7~8次,称为缓脉(和缓之意非西医的心动过缓)。若缓脉兼浮、兼沉、兼大、兼小则为病脉,如缓而迟者主寒;缓而有力主实;缓而无力主虚。
[异常脉象]
在病理情况下,心脏收缩力的强弱、快慢、节律、血流的速度、血容量的多少、血管壁的硬度、血管的阻力大小,以及血压高低,无疑都会引起脉象的变化。
1.浮脉:手指轻按肤表,即能清楚触到脉搏跳动,稍加重按反而觉脉搏减弱,称浮脉,多属表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见于流感、上感。浮而有力为表实,见于热性病初起。
2.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到脉搏起伏称为沉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见于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炎。沉而有力为里实,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迟脉:节律规则,但跳动缓慢,一息少于四至,称为迟脉,迟而无力,属虚寒,见于房室传导阻滞。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见于阻塞性黄疸,窦性心动过缓。
4.数脉:节律规则,脉搏快,一息多于五至,称为数脉,多为热证。数而细弱为虚热,见于心动过速或甲亢。数而有力为阳盛,见于发热性疾病。
5.虚脉:浮、中、沉取均无力,脉管柔软,张力低下,见于气血俱虚,如消化不良或暑证,见于病毒性肝炎。
6.实脉:浮、中、沉取均有力,脉盛大满指,张力明显,多属热证、实证,见于各种热性病热盛期。
7.细脉:脉细小似线,来势不盛,可见于诸虚劳损(如心力衰竭)和湿邪阻遏脉道(如热性病昏厥)。
8.滑脉:脉波充实,来去流利,有圆滑感,称滑脉,多为气盛痰湿,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的经前紧张综合征和子宫功能性出血,但健康人和孕妇也可见,孕妇滑.脉一般以寸部较明显,有停经史。
9.洪脉:脉形大势盛,骤来骤去,称洪脉,多属实证、热证,见于各种热性病热盛期。
10.涩脉:来去涩滞,有欲来而未来,欲去未即去感者,称涩脉,多属血少、气滞、血瘀,见于冠心病、中风偏瘫,贫血及束支传导阻滞。
11,弦脉:脉管张力增加,似按琴弦之感,多属痛证、风证,如高血压病、月经不调,以及肝阳偏亢、肝肾不和,如溃疡病、肝胆疾患。
12.紧脉:如按拉紧的绳索,脉势紧急,应指有力,主寒证、痛证,见动脉硬化、肢体关节剧烈疼痛者。
13.结代脉:脉搏间有歇止,无一定规律者,称为结脉,见于早搏、心房纤颤,多为寒积。脉有间歇,但有一定规律者,称代脉,多为心阳不足,见于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二联律、三联律。
二 、按 诊
按诊,也称触诊,与西医触诊相同,虽不如西医的细致、详尽,却有中医特色,分为肌肤触诊、脘腹触诊、俞穴触诊。
[肌肤触诊]
用手直接接触病人体表,审察体表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1.皮肤冷暖:皮肤灼热,体温升高,多为热证、实证,可见于各种热性病热盛时,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久按热更甚,是热在里。如果体温虽高,而四肢反冷,称为“热厥”,可见于高热惊厥前兆和感染性休克。皮肤湿冷,体温下降,多为虚证、寒证,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消耗性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若同时有四肢厥冷、唇甲发钳者称为“冷厥”,见于低血容量性、创伤性休克及心力衰竭、虚脱。若手足心烦热,午后体温升高,多为阴虚潮热,可见于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
2.皮肤润燥:皮肤柔润,多是津液未伤。枯燥甲错,多属津液已伤,汗腺分泌功能障碍,或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植物神经受损。
3.肌肤疮疡,是中医外科皮肤疾患总称,包括疖、痈、疔、疮、疥、癣、溃疡等。凡疮疡肿痛拒按的,多属阳证。平坦按之疼痛较轻的,多属阴证。按之固定、坚硬,无论局部热否,为无脓;按之边硬顶软,多为有脓。
[腹部触诊]
剑突下的部位中医称之为脘部,即西医的上腹部。
1.轻触脘腹表面,若按之局部坚硬、压痛、拒按者,多属实证和瘀血,提示腹部有炎症、脏器扭转、栓塞。若脘腹疼痛,按之反觉舒服、局部柔软者,多为虚证气滞,见于胃肠痉挛、痉挛性结肠。
2.腹胀满,叩之如鼓,若小便自利为气胀,见于胃肠功能紊乱的肠'胀气。若小便不利,见于尿潴留。若如囊裹水,则见于腹水或囊肿。
3.腹内有肿块,若坚硬有形,移动差且有压痛者,中医称“症积”,见于肝脓肿、脾肿大、阑尾脓肿、卵巢囊肿、肠套叠、子宫肌瘤和肿瘤。若按之无形,痛无定处,时聚时散,中医称“瘕聚”,可见于肠梗阻、幽门梗阻、鼓肠、尿潴留、脐疝、腹壁疝。若扪到乙状结肠,伴有脐周疼痛者,多为燥粪内结;若腹有结聚可移动聚散者,多为虫积,见于蛔虫性肠梗阻。
[按俞穴]
俞穴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也是五脏六腑之气所转输的地方。因此按俞穴,也作为诊察内脏疾病的依据。
方法: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经气汇聚的穴位处进行触按,若有明显压痛或敏感反应,甚至摸到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者,根据所在的俞穴部位,可提示脏腑的疾病。
1.肺俞穴摸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提示肺部有病。
2.肝俞穴和期门穴有压痛,提示肝脏有病。
3.胃俞穴和足三里穴有压痛,提示胃部有病。
4.阑尾穴有压痛,提示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