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视停止本土化生产,日本制造是衰落还是升级?

松下在日本本土停产电视机背后,到底是日本制造整体竞争力的衰退,还是日本制造正在掀起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显然,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这是新的机会。

荀玉||撰稿

近日,日本松下宣布已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机。3月底最后一台由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电视机在宇都宫市工厂下线。松下公司表示,停产理由是由于产量少、成本高导致收益欠佳。未来松下计划将电视机生产业务集中到马来西亚和捷克等海外工厂,东京的工厂将用于电视的研发以及零部件制造;同时正在商讨将其旗下的中小型电视机生产业务外包给中国TCL公司。这将是近年来日立退市、东芝出租、夏普易主之后,日系彩电产业的又一次剧震。

作为过去20余年稳坐日系彩电“第二把交椅”的企业,松下电视的再退一步,可能意味着一个日系彩电时代将画上句号。松下自从1952年起便开始生产家用电视,其电视的全球销量于2010财年达到最高值,超过了2000万台。2017年,松下电视的业务被海信所收购,到2020财年,松下电视的全球销量下降至360万台。据研调Omdia数据,松下去年电视市占率仅1.8%,全球排第12名。从曾经10%的市占率,到如今的1.8%,不仅体现了中国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也反映了日系彩电业务正在退出全球彩电市场。

对于松下电视方面表示的“成本高”问题,根源在于制造成本和能力控制方面的弊端。虽然日系品牌的工艺品质很高,但是开发周期过长,具有很大的市场延迟性,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这也是他们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中很难占据领先地位的原因。

近年来,日本家电巨头纷纷裁撤电视机业务,多家企业相继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日立在2012年关闭了电视生产线,并于2018年退出日本销售市场。东芝于2018年将电视业务出售给了中国海信集团,索尼则专注于高端机型的生产和销售。从先锋等离子面板的死掉开始,过去10年正是日系显示产业凋零的阶段,包括先锋的消失、夏普10代线的易主、松下等离子和液晶面板的关闭、以及现在JDI的前景生死不明,TCL的入股JOLED……作为平板显示时代最核心的面板产线能力的衰落,让日系彩电产业“元气大伤”。

同时,2010年开始智能电视兴起,到如今彩电产品则向智慧屏5G+电视升级。这方面,ARM芯片和OS系统及生态等“在彩电终端体验价值上的占比不断增加”。日系消费电子产业整体错失了“智能时代”的机会期。这也显著影响了日本彩电产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

反观中国彩电业在过去10年彩电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涌现出一批“彩电创业”者。海信、TCL、小米等抓住机遇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和领域,新晋选手小米已经在销量上占据一定优势,华为、荣耀、OPPO等也在不断加大彩电产品线的投入。一边是新品牌涌现和投入加大,另一边是不断萎缩和撤退,中日彩电阵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归产业本身,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当前,电视已不再只是一个屏幕与电路的组装件。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产品,考验着企业从硬件创新,到软件的综合实力,中国厂商正在加强自身修炼,提升技术能力,成为行业革新者和引领者。在全球开放的市场上,无论哪个企业想在市场上“永不关厂”,在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速度上缺一不可!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