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古代太极、八卦和《易经》思维和说理的基本内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有了这一内容作为分析思考的要素,时空也就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成为这种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这里就其字义介绍如下:
十天干以甲为首:“甲”象征草木破土而出,阳在内而被包裹之状。
“乙”象征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之状。
“丙”,即柄。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象征草木成长状实,如人之成丁。
“戊”,即茂。象征大地草木茂盛之状。
“己”,为起、为记。象征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记。
“庚”,即更。喻秋收而待来春。
“辛”,味辛,物成而说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象征阳气潜伏地中,万物孕育之状。
“癸”,即撰,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探然萌芽。
十二地支以子为首:“子”即璨。喻阳气始萌,蘖生于下。律应黄钟,言阳气施种黄泉。
“丑”,即纽。寒气自屈纽之意。律应大吕,助黄钟宣气扬物。
“寅”,即演。演生万物之意。律应太簇,言阳气盛,万物聚集而出。
“卯”,即冒。冒土而出之意。律属夹钟,为阴阳二气夹杂在一起之意。
“辰”,即伸,物皆伸出而出之意。律应姑洗,言万物振作,如经冲洗。
“巳”,即已,阳气已至极点。律属仲吕,言万物均向南移动了。
“午”,即仵,阳气自下而上,与阴气逆之意,律属蕤宾,言阳气细小,已不足主事。
“未”即昧,日中则昃,向幽昧意。律属林钟,为万物临终之意。
“申”,即身,是说万物皆各成其身,律属夷则,指阴气伤害万物。
“酉”,为秀,喻意物皆有成。律属南吕,言阳气进入藏身之地了。
“戌”,即灭,万物衰败之意。律应无射,阴盛阳尽之意。
“亥”,即核,收藏万物,核取真伪之意。律属应钟,言阳气与此相应,无以为主了。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最迟于汉代就已定型。人们出于记诵之便,将干支纪年的十二支同十二种动物相配,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推算年份的时候,凡是带有“子”字之年,如甲子、丙子、庚子等,为“鼠年”,该年出生的人,便是属鼠,余者类推,称为生肖。
干支配伍,由于地支居天干之下,主地,所以取各动物的足爪来象征。以阴阳而分,子、寅、辰、午、申、戌六支属阳,因而配以以足爪为奇数的动物,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趾,马是单蹄。丑、卯、巳、未、酉、亥属阴,因而配以足爪为偶数的动物,如牛、兔、羊、鸡、猪都是四爪;蛇虽无足,它的舌头却有两叉,也归于偶数一类。这是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缘由。
有趣的是子与鼠的搭配:“子”本属阳,却又有阴的一面,子时是昨夜十一时至今晨一时,昨夜属阴,今晨属阳。如此则阴阳俱有,必须具有阴阳兼备的动物来与之相配。而老鼠的前足是四爪,为偶数属阴;其后足有五爪,为奇数,属阳。于是,小小的老鼠身兼阴阳,正好和地支之“子”相合,并因此而占得十二生肖之首。
在中医理论中,“长夏”的形式有二,一是在本书“易经的时空背景”中已作介绍的五行配四时,即一年中冬水、春木、夏火、秋金,各七十二日;而以中央为土行,寄旺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称为季冬、季春、季夏、季秋,也是七十二日,喻义土于四季无时不在,所以无定位、无专气,而寄旺于辰戌丑未。
二是取未月在火金之间,又居一岁之中,所以特立中央土这一时令,称为长夏,以成五行之序,本节即指这一形式。
“黄钟”本为十二律之一。所谓“律,”即指音律。但在中国文化中,它却与度量衡有着不解之缘,乃至在官修的史书中,总是将度量衡的内容纳入到音律名下叙述,进而被称为万事之本。要了解个中缘由,则须从其创制的源头说起。“黄钟”之数起于河图,与易学同构同源。就音乐来讲,古人依河图之理,认为声有五,而律有六。六居阴数二四八十间以象地,河图的中五与外圈成数为五音之长短。声无形而乐有器,为不使器失而声亡,古人制定出十二律以正音准。据传十二律为古乐官伶伦用“三分损益法”模仿凤凰的鸣叫,奉黄帝之命,取嶰谷之竹而制。
“黄钟”之数起于河图,与易学同构同源。就音乐来讲,古人依河图之理,认为声有五,而律有六。六居阴数二四八十间以象地,河图的中五与外圈成数为五音之长短。声无形而乐有器,为不使器失而声亡,古人制定出十二律以正音准。据传十二律为古乐官伶伦用“三分损益法”模仿凤凰的鸣叫,奉黄帝之命,取嶰谷之竹而制。黄钟的本意为:“黄”即五行中土的颜色;“钟”是大气所施种之意,由管中空气柱震动所发出的声音而得,有了这个基准音,就可以派生出其他音律的音高了。
在林钟的基础上,再延长它的三分之一,所得到的音高即名太簇。
如此往复,经过十二次这样的损和益,就得到一个最高音“伸吕”(如果将伸吕再继续“三分损益”,所得到的恰是比黄钟高八度的音)。注:大吕之数本为三十八,为求阴阳、卯西相当,故名损实益,而三十八通过“益”和七十六通过“损”均可得到下律的五十一。
将它们按“左旋隔八,右转隔六”、“右转隔八,左旋隔六”的顺序,也即将这组音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12律(图中“下生”为“损”,“上生”为“益”)。十二律各起四声,五声长短之序为宫商角微羽,五音相生则是宫徽商羽角。上图为黄钟以本宫为位,而起四声,即黄钟宫、太簇商、姑洗角、林钟徽、南吕羽无声,为三分损益的前四次所得;若林为宫,则南为商、应为角、太为微、姑为羽,是林一宫之声,其他类推。所以,黄钟之声作,而林钟之声应;大吕之声作,而夷则之声应,即所谓同声相应。
由此12律共起60声,如黄钟属子,子有五声:甲子徽、丙子羽、戌子宫、庚子角、王子商,为黄钟五声。再如大吕属丑: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音亦如是,余者类推。
五音与五行相配如下:宫音属土,为五音之首,喉音,其声极长极下极浊;微音宫所生,齿音,其声次短次商次清;商音徽所生,颚音,其声次长次下次浊;羽音商所生,唇音,其声极短极高极清;角音羽所生,舌音,其声在长短高下清浊之间。
五音的起源可追述为二:其一源于天象,宫为28宿所绕之北辰,商为东方苍龙七宿中心宿三星中的主星,角为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宿,微为东方苍龙七宿中的氏宿,羽为南方朱雀中的翼宿。
其二则以牛、马、雉、猪、羊各自的上古读音及其鸣叫而得。而古代流行的工尺谱唱法为上尺(che)、工、凡、六、五、一
以上即为五音六律的起源与原理,但声音毕竟是一种无形之物,以黄钟这个基准音来说,其长度九寸和圆径九分又以何为准呢?古人曾通过多种途径来求黄钟的音高,如人声、指量等等,这里介绍的是“累黍法”。
相传伶伦造律是以年年收获而不发生变异的黍粒作为长度单位,方法是取上党境内上等黍米,以一粒黍米的纵长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即81粒。或取横黍之广为分,十分为一寸,二法虽异,其长度却相同。
这是由于纵黍之81适当横黍之100,而横黍之广又恰与纵黍之长相合。古人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天地自然之妙,故以其为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等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所以说,《易经》起于圭表,主表则起于黄钟。一黍之广积为分寸,一黍之多积为痛合(yue ge),一黍之重积为铢两。
易学的魅力在于它运用了“公理化”的方法,即从最初的原始概念和少数不加证明的公理、公设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将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命题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指导下全部推导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套完备的逻辑体系。
正是赖于这“天道之数”推理出的逻辑体系,才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逾越经验的羁绊。因为任何单纯由经验总结,或从归纳得到的知识,都无可避免地带上统计性和或然率,难以达到普遍必然的有效性,而长久地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