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107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简书推荐作者 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3.迷雾重重
在那个夜晚,赵匡胤的死因是一个谜,赵光义如何即位也是一个谜,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两个谜又是紧密相连的。
关于赵光义的即位,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向我们展示了另一副场景:
赵匡胤去世的当晚,已经是夜里四更,宋皇后命令宦官王继恩出宫,把二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认为赵匡胤向来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愿,就没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到开封府找了赵光义。
王继恩深夜赶到晋王府门口,发现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门口,便问他为什么坐在这里。程德玄回答:“我住在信陵坊,当天晚上听见有人大声呼叫'晋王赵光义召见’,出去一看却什么人都没有,这样反复三次。我怕晋王生病了,所以赶过来看看。”
王继恩觉得很奇怪,就把宫里的事情告诉了程德玄,并和他一起入府见赵光义。赵光义大吃一惊,有点犹豫,声称“要再和家人商量一下”。赵光义和家人商量很久还不出来,王继恩催促说:“时间耽搁得太久,恐怕(皇位)就是别人的了。”在王继恩的催促下,三人开始动身。
当时天下大雪,王继恩、程德玄与赵光义步行进入宫中。入宫后,王继恩让赵光义先在外房等候,并说:“晋王暂且在这里等待一下,我先进去通报一下。”程德玄说:“直接向前走,还等什么?”于是,赵光义和两人共同来到寝殿。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到了。”皇后见了,非常惊愕,转过神后,连忙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哭泣着说:“不用担心,共同保全富贵。”
要理解这段史料,需盯住几个关键人物,逐一说起。
先说宋皇后。她是节度使宋延渥的女儿,因为出身政治世家,虽年仅二十五岁,却很有心机城府。耐人寻味的是,赵匡胤突然离世后,她派人去找的是次子赵德芳,而不是长子赵德昭。谁都知道,若是传位于子,长子绝对比次子更有优势。
宋皇后叫赵德芳过来,明显是打了自己的小算盘,比起二十六岁的赵德昭,立十八岁的赵德芳为帝,显然更利于巩固自己将来的地位。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赵匡胤的离世,确实是突发猝死,即使贵为皇后,也没有知晓赵匡胤对身后事的安排。
赵光义能够把握先机,更重要的依仗了一个人——王继恩。
王继恩,陕州陕县人,后周时期就入宫当宦官。开宝九年,他担任“里面内班小底都知”,别看这个官职名称拗口,那可是内侍宦官的统领。
有了如此关键的人物做内应,赵光义自然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入宫抢得先机。
赵光义称帝后,王继恩继续出任“勾当皇城司”(掌管宫城出入、治安的官职)等重要职务,后来当四川地区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时,他被委任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直接领兵出征,开了宋朝以宦官带兵出征的先例。
事实证明,王继恩正是赵光义的铁杆亲信,也是他布置在宫内的重要眼线。
当然,很多人会怀疑,有没有另一种可能——王继恩是因为尊重赵匡胤的意愿,所以向赵光义报了信,而此后他所得到的荣宠,只是赵光义对他的回报。
同样是不可能的。
在宋朝,为吸取唐朝宦官专权的教训,一直严禁宦官干预政事。王继恩再牛,也只是一个宫内当差的人,至于谁当皇帝,跟他没有大关系。换句话说,若不是和赵光义关系密切,他完全没必要违背宋皇后的命令,搞砸了,那可是掉脑袋的风险。
事实上,王继恩此后的表现,也不断印证着我们的判断。若干年后,在政治投机中尝到甜头的王继恩,又一次卷入到了皇位继承的纷争之中,背叛了他现在的主人赵光义。可惜的是,这次他碰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不但投机未成,反而输光了一切。此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在这出神秘大剧中,程德玄似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此人擅长医术,也是赵光义的亲信(颇亲信用事)。但他在那晚的神奇经历也颇让人怀疑。
大半夜被人一嗓子叫醒,出了门也没发现是谁搞的恶作剧,到了王府被关在门外,既不拍门问一下,也不回家困觉,天寒地冻,愣是自愿在夜里当了几个小时门卫,最后居然幸运地遇到半夜赶来的王继恩,掺和进了赵光义夺取皇位的大事,还蹭到了一点功劳。
程德玄的表现确实古怪,更像是扮演了一个接应者的角色,其中的真真假假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权当他是免费出场,来为紧张的夜晚增添一丝喜剧色彩吧。
赵光义的苦心经营终于见到了成效,我相信,在向宫中进发的那一刻,他是不会犹豫的。他不会不知道,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任何一丝优柔寡断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关于那一夜的记载中,赵光义和宋皇后的见面场景是最真实可信的。
宋皇后是明白权力规则的人,而明白人也是最务实的。当见到赵光义的那一刻,她已经洞悉了一切。
“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这里的“官家”,是宋代皇帝的特定称呼。
好吧,你赢了。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不用担心,共同保全富贵(共保富贵,勿忧也)。”
他做出了承诺。
两人用最简短的对话完成了妥协,或者说政治交易。
拨开所有的迷雾,我们大致可以还原这样一个事实:赵匡胤身前并未对帝位继承做出明确安排,两难的选择让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赵光义处心积虑谋求帝位,并不惜制造舆论、广布眼线。在赵匡胤猝死的那一刻,他终于捷足先登,自立为帝。
关于以上结论,《辽史》写得最为直白:“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自立”即“擅自谋立”!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
本平台内容皆为原创
谢 绝 转 载
小编微信号:nbha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