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时若出现这六种行为,家谱就等于白修
家谱作为家族文献,保存记录一个家族的悠久历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凝聚力等意义,以促进家族内部团结和提高家族社会地位。正是在这种全面追求美誉的情况下,隐恶扬善是家谱自古以来的特点,由此衍生出夸大甚至编造本家族历史等问题。
虽说许多谱书上都提到“循实记载”,“不虚实,不隐恶”等字样,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大多数家谱,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冒认祖先,伪冒名族,假托攀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家谱的史料价值,也混乱了家族的真正来源和脉络发展。
家谱做伪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希望有识之士在修谱过程中能规避,修撰出属于自己家族的真正家谱。
第一,在姓氏说溯源上攀龙附凤。
以上古和汉唐时期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为本族的始祖或者远祖,乱认他人为祖先。
通常,林姓上溯至比干,陈姓为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李姓为李耳、李世民,洪姓为共工,张姓为张良,钱姓为少典、黄帝等都是犯了这个通病。更甚者,有些家族将一些神话人物如“杨司公”之类列为始祖。
第二,为提高家族地位,乱标地望。
这种流俗,似乎比乱认祖先来得更随意,其中王必琅琊,李必陇西,张必清河,刘必彭城,周必汝南等,已经成为通例。
这种流俗,在汉文少数民族家谱中也有所反映,如福建畲族钟姓自标“颍川堂”,中原蓝姓标“汝南堂”,俨然来源中原巨室豪门,好不得意。
第三,世系虽然长远,却不可靠。
在明清以来的家谱中,通常将家族远祖或始祖上溯到远古时期,历代世系也十分清晰,数十代、百代,代代不乱。实际上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有存疑之处。在中国古代,一个家族很少有连续不间断的家族记录,在修谱的时候,资料大多来源回忆、附会或者抄录史书,志书及其他资料。其中的史料浩如烟海,本身存疑或待考证的就很多,强行把两端资料衔接到自己家谱世系上,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冯尔康先生在考察明人《新安萧江宗谱》时就发现,萧氏世系中除了早期上溯到萧何、萧望不可靠之外,在明代的世系部分也不可靠。原来这本《萧江宗谱》将祖籍歙县的武安侯郑亨一支收录,并收入了褚能,以提高家族的尊贵感。
第四,一些迁入异地的家族在得到发展后,修家谱时往往在始迁祖身上大做文章。
例如五代时河南光州固县人王审知带兵入闽,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后代及跟随的亲兵将士也跟着显赫一时。不是这个时期迁入的其它族姓纷纷更改家族历史,或者是入闽时间改为唐朝末代,或是讲中原籍贯改为光州固始,一时之间更改家族历史风气泛滥。
第五,隐恶扬善。
几乎所有的家谱凡例中都规定不能入谱的标准,大多数“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这样一来,所有家谱中只有好人、正人君子,而不见任何坏人,哪怕是自己的祖先也不承认。如果仅从家谱上观察,历史上的大汉奸如李林甫、秦桧之类,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人的。
第六,为了炫耀门楣的目的,借助本姓、外姓中有地位人士来增光。
很多家谱中的序跋借用名人所做的居多。如,在福建家谱中,由于有蔡襄、杨时、朱熹等乡梓名人,很多普通家族就借用了他们的序跋。
我们在修家谱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现象出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重要的史料,修谱时一定要严谨、认真,心怀敬畏。希望大家都能修出一册能流传百世的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