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继续学习《论语·里仁》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

(1)几,微也,殆也。——《说文》

(2)谏:“言”与“柬”联合起来表示“就一揽子解决方案进行细分推敲后给出最佳选择建议”。

(3)方:学问,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注:方指学问。)

孔子说:“侍奉父母,基本上事事都要给父母参考。如果他们听了不采纳,你还是要尊敬不违背他们,即使劳累也不怨恨他们。”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学问。”

孔子说:“长期不改变侍奉父母的学问,就是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解析:

这几段是讲孝的,对孝有一定的扩展。这个扩展体现在孝的范围和孝的具体事项上。那么这个孝和仁有什么关系呢?仁也是孝的扩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里讲孝。

“事父母几谏”句是你对的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方法。这个态度方法怎么来的?多半是你的父母言传身教给你的。回忆一下前面讲的孝,和这里是不是有点类似呢?是的,前面讲了“不违”“色难”,这里重复讲了“又敬不违”,但是这里多了“劳而不怨”就是对孝的发展。

要注意的是这里没有假设父母做错了事。不管什么事情你都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而不是他们错了才提建议。

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为世界会为我而转,什么不合我心意就哭闹,怨恨,进而动手。这句话的重点是父母不听从你的意见的时候你要怎么做。 这里提供了别人不满足你的意愿你应该怎么做——“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你怎么做的态度和方法可以推广到社会中。下面一句“游必有方”的方就是这个态度和方法。再下面一句的“父之道”也是这个态度和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和态度就是做人,所以我在文中解释为学问。

你把父母教给你的这个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在社会活动中遵照执行就是孝了。孝在这里得到了扩展就是因为这里已经把孝从家里面延伸到了社会生活中。

这个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游”。这个游既可以是学习考察,也可以出访友人,它是实践的一部分。当然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这里对孝的另一个扩展就是还要记住父母的年纪。年龄老了,父母很多事情即使想做也做不了,做不动了。记住他们的年龄既是要告诉自己父母的有生之年,也是告诉自己父母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