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策划“沙丘之变”和“指鹿为马”

秦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结束了奴隶社会, 开启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秦王朝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适应了时代的变革, 虽说是新生的事物,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秦朝的暴政下, 使秦王朝很快走向了衰落, 最后竟然只历经两代就匆匆结束了滑稽的历史闹剧。在秦王朝衰落的过程中, 加速其灭亡的人中, 赵高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虽说秦朝走向灭亡有其必然性, 但是赵高的推波助澜无疑加速了秦朝的衰落。

一、利益诱惑策划“沙丘之变”

赵高本是秦国某位国君之后, 他的父亲是秦王的远房本家, 因为犯罪, 赵高被施刑, 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 又精通法律, 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 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 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的赏识和信任。赵高善于窥测人的心理, 其高超的水平和纯熟的技艺, 在“沙丘之变”中可谓呈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对胡亥和李斯的引诱, 更是从容不迫, 水到渠成般自然。

秦始皇三十七年, 始皇帝在华丽的出巡中, 竟感到万般的不适, 他一生都在下令寻找的长生不死药, 依旧毫无所获, 纵然他十分不愿提起死亡, 但当死亡靠近他时, 还是无法避免的。在秦始皇知道自己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决定选出下一代的君主。胡亥深受秦始皇的喜欢, 但秦始皇也深知这个儿子昏庸无能, 无论如何也做不了皇帝的。在其20多个儿子中, 只有扶苏是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他们政见多有不合, 但是扶苏“刚毅而勇武, 信人而奋士。”并且扶苏有大将蒙恬辅佐, 扶苏也是自己的长子, 也符合立长为储的制度。秦始皇召见掌管符玺和发布命令职务的赵高, 并且拟旨传位长子扶苏。

当赵高知道要传位给扶苏时, 心中是十分的烦腻和恐惧, 因为赵高和扶苏是不和的, 扶苏继承皇位, 对赵高是没有好处的, 处于自己前途的考虑, 赵高竟压下了诏书。赵高经过细致分析后, 决定策动一场政变, 来保证自己的光明前途。在秦始皇的儿子中, 昏庸无能的胡亥继承皇位对赵高是最为有利的, 因此, 赵高开始了政变的第一步, 策动胡亥。秦始皇驾崩后, 赵高引诱胡亥说:“上崩, 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 即立为皇帝, 而子无寸许之地, 为之奈何?”痴呆的胡亥竟然没有听出赵高的潜台词, 不过回答极其符合常理, 其应:“固也。吾闻之, 明君知臣, 明父知子。父捐命, 不封诸子, 何可言者!”赵高觉得胡亥过于迂腐, 并且智商极其低, 就直接说到:“不然, 方今天下之权, 存亡在于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况臣人与见臣于人, 制人与见制于人, 岂可同日道哉!”这如此明了的建议, 胡亥不该不懂吧, 但是在胡亥的心中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 封建纲常在其心中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烙印。其说:“废兄而立弟, 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 是不孝也;能薄而才谫, 强因人之功, 是不能也。三者逆德, 天下不服, 身怠倾危, 社稷不血食。”至此, 赵高窥透了胡亥的心理, 在胡亥的心中主要是其道德底线, 如果能够说动胡亥冲破其道德底线, 那么策动这场政变也就可行了。

赵高根据胡亥的性格特点, 很快就在脑海里形成了一段历史中弑君杀父的事件:“臣闻汤、武杀其主, 天下称义焉, 不为不忠。韂君杀其父, 而韂国载其德, 孔子着之, 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 盛德不辞让, 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 后必有害;狐疑犹豫, 后必有悔。断而敢行, 鬼神避之, 后有成功。愿子遂之!”内心防线不堪一击的胡亥在赵高的强势攻击下, 并没有抗击的能力, 很快, 胡亥就进入了赵高的圈套, 在胡亥依旧有所迟疑的时候, 就进一步扇动和蛊惑胡亥说:“时乎时乎, 闲不及谋!赢粮跃马, 唯恐后时!”至此, 赵高在窥破胡亥心理后, 成功的窜动胡亥进行政变。

在赵高看来, 要想成功的发动政变, 使“沙丘政变”顺利进行, 单靠他和胡亥是不够的, 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丞相李斯, 必须要拉李斯下水, 才能使事情办成。赵高的思维和心理是十分成熟和缜密的, 李斯作为秦王朝的丞相, 为百官之首, 具有极大的威望, 并且在这样的时候, 李斯的举动是很有号召力的, 尤其是新君还没有继位, 能够拉拢李斯, 是政变成功的关键。因此赵高对胡亥说:“不与丞相谋, 恐事不能成, 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但是拉拢李斯, 绝对没有说服胡亥这样的昏庸之主容易, 于是, 经过深思熟虑, 赵高开始根据李斯的心理, 一步步地做下预设。

赵高找到李斯, 首先是试探性地说:“上崩, 赐长子书, 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 今上崩, 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 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李斯在惊诧之余, 义正词严地说:“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李斯如此坚决地回应, 并没有在赵高的心理引起多大的波澜。赵高提醒李斯, 如果长子扶苏继位, 将会给他的权位带来怎样的影响, 并且扶苏与蒙恬有着亲密的关系, 蒙恬也远比李斯得宠。经过这样的分析, 李斯似乎有了感触。李斯在赵高连珠炮的提问下, 心理已经发生了点微妙的变化。接着, 赵高开始夸大胡亥做君王的优异品质。他和李斯都明白, 胡亥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秦始皇的众多儿子中, 恐怕是最不适合做皇帝的。他这样大加赞扬, 李斯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赵高向他展示的是如何玩弄政权, 使胡亥成为傀儡, 这是向李斯描绘一个光明的前途。这时, 李斯开始有所动摇, 但是想到道德操行、王室操戈、兄弟政变, 这都极可能造成一场很大的杀戮, 很可能危及社稷的存亡。因此, 在李斯的心中还是犹豫不决。在赵高一步步地诱惑下, 赵高已经看到了希望, 最后抛出自己的杀手锏, 就是如果你不参与的话, 直接会关系到身家性命, 你最好是好好考虑自己的前途。这显然就是李斯的软肋,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利益是其最后的防线, 在利益面前, 他会放弃一切。赵高通过对李斯心理的把握, 一步步的诱惑, 加之威逼, 成功地说服李斯一起参与“沙丘之变”。赵高矫诏赐死了扶苏, 杀害了蒙氏兄弟, 拉拢李斯组建了自己掌控的秦二世王朝。胡亥对赵高是言听计从, 赵高借助秦二世之手, 杀害了无数的生灵, 尤其是贤人雅士皆命丧其手。

二、“指鹿为马”窥视人心向背

“赵高欲为乱, 恐群臣不听, 乃先设验, 持鹿献于二世, 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 左右或默,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这是司马迁在其作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有关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

赵高可谓是深悉胡亥的心理, 加之昏庸无能的秦二世对赵高言听计从, 因此赵高完全把胡亥玩弄于股掌之间。有次, 赵高向秦二世觐见, 说朝中大臣和皇上近亲公子们都在议论沙丘之事。胡亥听到这, 顿时脸色苍白, 不知如何是好。随之请教赵高, 应该如何应对。于是赵高煞有介事地说, 要想成功地应对, 并且不留后患的话, 必须对朝廷进行一次“换血”, 这样方能根除祸患, 皇上也就可以高枕无忧。秦二世竟然深信不疑, 手足舞蹈地答应了。天子震怒, 万里皆荒, 刀光剑影, 流血漂橹。秦王朝的朝堂被鲜红的血液深深地浸透了, 每处都被血液所清洗, 并留下了血腥之味, 不论岁月怎样的流转, 都无法去除, 时日一久, 竟使朝堂上聚集着无数的奸佞, 即使稍有良知的大臣, 在上朝时, 也只能把自己的良知放在家中, 然后在忐忑中, 木然地站在朝堂之上。这次“换血”行动, 无声无息中进行了一段时间, 就连秦二世的骨肉同胞也没能侥幸, 丞相李斯也没能逃脱这次屠杀, 最后其位置自然而然被赵高顶替。

赵高做了丞相后, 不论是朝堂上, 还是军政权要部门, 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 因此, 赵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赵高逐渐成为秦王朝真正的主人。这个时候, 赵高就有了篡逆之心, 想摒弃胡亥, 自己做皇帝, 但是赵高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不敢冒这个险, 于是他就在朝堂上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指鹿为马”。虽说是闹剧, 也的确精彩, 赵高进献给秦二世一只鹿, 但是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虽说昏庸, 但并不糊涂, 笑道, 这明明是鹿, 丞相怎么说是马, 恐怕是丞相弄错了吧?赵高这时严肃地说:“皇上, 这的的确确是匹马, 如果陛下认为臣下说得不对, 允许我问一下群臣。”然而, 群臣开始了自己的艰难抉择,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只鹿, 但是握有实权的丞相说是马, 而空有皇帝之名的胡亥说是鹿, 究竟该如何取舍, 舍生取义还是谄媚附势。经过深思熟虑, 很多人在生命的压力之下, 选择了向权势低头, 都附和着赵高说是马, 并且是匹骏马。朝堂之大, 必然有正直之士, 他们不畏权势, 不论走到哪里, 都带着那颗赤诚坦然的心, 他们大胆地说出, 这是一只鹿, 并不是马。这场争论的结果并不是说谁胜谁负, 因为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故事的结局。最后, 说真话的都被赵高杀害, 并且赵高的权势又大了不少, 群臣更加畏惧赵高。

赵高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在纷乱的局势中, 能够凭借自己冷静的判断, 来改变历史的发展, 把一个刚刚开始的秦王朝, 毁于自己的意志之中。尤其是赵高对人心理的研究, 可谓是心理学大师, 成功说服胡亥和李斯, 可见赵高的功力确不一般。但是赵高在欲望面前无止境, 最后被子婴送进了坟墓, 也可谓是咎由自取。

来源:《兰台世界》2014年25期,作者赵存河, 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