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纪实散文:扶贫纪事

近两年,只要是党员干部,都要下乡扶贫。

一见面,先寒暄一句:扶贫了吗?然后会心一笑,彼此之间的亲近感无形中又添了几分。

作为一名普通扶贫干部,实在没有什么提得上串的高大上事迹,也没有产生某些人摽榜的那种大人物俯视苍生般的悲悯情怀。倒是每次进村入户,那种淳朴,自然的感觉,恍若又回到了家乡。

老程的拖鞋

老程是一个勤苦耐劳的男人。

在第一次包扶见面会上,老程的外表极其容易让人识别。那时还是三月份,天气还没变热,老程就踩着一双拖鞋,上身穿着什么倒是忘了,从此以后,除过冬季之外,老程永远都踩着这双拖鞋,黑乎乎的,一条细细的筋儿,夹在脚趾缝里,看着怪难受的。第三次,我终于忍不住问他:

老程,这双拖鞋是不是儿媳妇给你做的的,365天都舍不得脱?

老程笑笑:你们当干部的真会糟蹋人,我们农民,天天要下地干活,啥鞋方便穿啥鞋。老程说,他以前最喜欢穿草鞋,可是草鞋不耐实,风吹雨晒,一年要换好几双,而这不值钱的拖鞋,好几年都穿不烂,更重要的是比草鞋好洗。

老程说的是真的。老程一家原本四口人,儿女东南飞之后,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几乎天天在地里扒抓。前几年,山阳黄姜热刚刚退烧,漫山遍野的黄姜长在地里没人挖,七八毛钱一斤,挖出来不够功夫钱,但老程两口子却瞅准了这种没人干的瓷器活,找到黄姜的主人,讲好价钱,就这样一块儿地一块儿地挖过去,两口子看黄姜价格低,就切片晒干,整整挖了一冬,来年黄姜价格终于回升了,两口子一个冬天就赚了不少钱。

我包扶老程的时候,黄姜也慢慢值钱了,两口子也随儿子搬到了板岩街附近居住。闲不住的老程没了地种,便四处打听街道上开门面做生意的人,看谁家的地荒了好捡来种。这些生意人也会算账,地荒着闲着草木疯长,几年不种就毁了,便随便让老程掏一点儿钱,让他折腾去。这老程,自然又是种黄姜,种苍术,忙的不亦乐乎,妻子也抽空给学校做饭,挣一些零花钱。

这几年,冒出了很多种白芨发财的土财主,很多群众纷纷掏大价钱买白芨种植,每亩地投入三四万,据说两三年就能赚四五十万,老程不为所动,只顾专心种他的苍术,还跑到甘肃等地是深山里,挖回来很多奇怪的药材苗苗:叫做七叶一枝花,在房前屋后试验种植,还贷了几万块钱的款,发展食用菌。

于是乎,在和老程商议产业发展举措时,我总感到老程的项目很土很保守,没有种白芨的人显得大方,老程有些歉意地对我说:我就是个穿拖鞋的命,一辈子都穿不了皮鞋,发不了洋财。

现在一年过去了,老程忙里忙外,将几亩药材地伺候的美美的,逢着冬天农闲时节,又跑到工地上干活,忙的屁股冒烟,几次到他家里,只好对着他大门上的大铁锁给他打电话:

“哎,老程啊,又在哪忙啊?”

“哎呀,今儿正在卜吉河拆房子啊!”边说着话,手机里便传来踢里倒腾的响声,我有些歉意,怕打扰到她,便赶紧将电话挂了。

其实,我打电话的目的是想告诉老程:白芨掉价了,每斤从100多元掉到50多元,还急着卖不出去。

老肖的枇杷树

老肖六十多岁,家住阮家湾。

阮家湾与公路隔着一条河,河上架着一座吊桥,吊桥上的木板大约几十年了,倒也还算结实,桥栏两旁虽然有钢丝绳,但踩在上面,总有一种虚空感。所以,第一次到老肖家,同行的女伙伴们,一路大呼小叫,三摆四摇,增添了好多惊险刺激的看点。

阮家湾以前住着一位阮老爷,在外地当县官,所以就以阮家命名。阮家湾盛产枇杷树,佳佳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有五六棵,老肖家的大门口,离门板不到十公分的距离,就挤着一棵,将大门口都荫住了。

老肖看起来并没有身份证上那么老,快七十岁的人,腰板挺直,说话高喉咙大嗓,走路虎虎生风;老肖的老婆比老肖小两岁,也是一脸喜相,看起来福福泰泰的,虽然住着三间土房,但里里外外一尘不染,整个散发着一股和睦和美的幸福感。

我半开玩笑说:老肖,你家啥都好,就是门前不该长着这棵树,干脆砍了吧!

老肖说:很多人都给他说过,大门是个框,里面一个木,合在一起是个困字。但他总是舍不得,这棵枇杷树是老肖结婚不久的,年年树上都密密麻麻地结很多枇杷,现在他和老婆都老了,树也老了,几次将斧头提到手上,就是下不了手。

老肖有一个女儿,常年在板岩街照顾孙女上学。所以家里就只剩下老俩口。

老肖将小桌子搬出来,一忽儿功夫就端出来四个干盘子,花生,核桃,柿菇喽儿,红薯妞儿,然后还提了一壶酒出来。

我赶紧摇摇手:老肖,你把酒拿回去。2020年以后,等你不当贫困户了我再来喝。

老肖脸有些沉了,说我知道共产党纪律严,不喝就不喝吧。

老肖说:我也知道你包扶我们麻烦,但共产党政策这么好,我明年就再种一些药草,再喂两头猪,加上各种补助,日子也就能过了。

我赶紧拿出笔记本,将老肖的计划写到本本上。其实我还知道老肖心底的想法,因为到他家之前,我翻过他的档案,看他的贫困原因是交通条件落后,而且扶持措施里就填了一条,移民搬迁。便问老肖:你真想搬到城里去?

老肖有些不好意思:说我也不想搬,我其实就一个想法,看上头能不能给一点钱,好将这几间土房收拾一下。我抬头看了看老肖的房顶,好几处都亮堂堂的,看起来有十几年没拾掇了。

第二年,精准扶贫推出了移民优惠政策,每户最多只交一万块钱,就能享受移民搬迁。我赶紧跑到老肖家里,给老肖算了一笔账:收拾旧房子,国家最多能给一万多块,而你自己恐怕还要再贴两三万;现在你只出一万块钱,就能住上新楼房。老肖听了也很高兴,说他向亲戚朋友借一万块钱,干脆搬到城里住。结果刚过了三四个月,上面突然变了新政策,说贫困户报名县城搬迁的人太多,房少人多,现在只让贫困户在本镇解决搬迁问题,老肖有些失望,便说不搬了,搬到城里还能给人打零工,搬到镇上怎么过活啊?你还是给我帮忙争取一下危房改造算了。

老肖从此老老实实在家中药材,又盖了一个猪圈逮了两个猪娃,每次去,老肖不是在熬注视就是在给猪打糠,老肖将平时调酒用的土灶腾出来给猪做饭,将包谷面熬的黄亮亮的,伴着打好的糠,纯天然绿色食品,老肖笑着说,现在的猪被旧社会的大地主软老爷吃的都好。

第二年临过年,老肖门前的那棵枇杷树突然不见了。

老肖说:他原本不想砍,但看到门口被枇杷树遮了大半边,干脆砍了算了。

适逢春季,阮湾的人家家户户都在打枇杷,每户都能打个几千斤,阮湾的老太太便带着孩子们,用背篓、竹筐子将枇杷装起来,提过浮桥,摆在公路上卖。

阮湾村的这条公路,位于山漫路中段,下宽坪,过杨地,车来车往,路过的车十辆就有八辆会停下来,将这汁水饱满的,黄亮亮,香喷喷的枇杷买几斤,一天下来,每家都能卖三五百斤。

老肖家树也多,但老肖的枇杷却不卖。

老肖的枇杷,最大最甜最鲜的一批,总是送给板岩街上学的外孙女。剩下的就打下来压到大缸里,等过了夏天酿好喝的枇杷酒。

很快就到了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再一次来到老肖家,年底了,赶紧找老肖聊一聊,看他今年能收入多少钱。

老肖正作在火盆边上看电视,电视上再演陈佩斯的小品。

老肖又搬出小方桌,放上四个干盘子:花生,核桃,柿菇喽儿,红薯妞儿。然后再火盆上煨一壶酒。老肖说,大冬天的喝几盅,违反纪律了我给你证个明。

我只好端了一盅子酒,一饮而尽:

一股非浓非但的绵香弥漫开来,比包谷酒味儿绵,比柿子酒味儿浓,比榨秆酒香。

老肖,你这是啥酒?难不成是——枇杷酒?

老肖不好意思地笑笑:今年的枇杷酒只调了百十斤,刚一调出来,就被一个南方人买走了,他自己一口都没喝上。今儿我们喝的是红薯干酒。

红薯干酒?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老肖说,你别小看这红薯酒,做起来被枇杷酒麻烦多了:第一年秋季将红薯切成红薯片晒干;第二年一开春,将红薯干打成面,然后再用粮食做大曲,整整两年才能调出纯正的红薯酒。现在有好些人用红薯渣调酒,也称之为红薯酒,但没有纯正的红薯干酒好喝。

我学着老肖的样子,闭着眼,用舌尖儿吮着酒液,果然嗅到一缕细微的甘甜味儿,从氤氲的酒味儿中散出来,犹如春天的太阳照在麦草堆儿上,若有若无,无处不在。

老肖又絮絮叨叨地,怀念起门前那棵砍掉了的枇杷树:春天一片绿,夏天一树果,秋冬一树香,冬天又孕育着来年春天即将盛开的花。

看着舌头有些东倒西歪的老肖,我心里也有些纳闷,当初我怎么就没告诉他:门前一棵树,明明就是一个“闲”字啊!

老甘哥门前的那条河

老甘哥只比我大几岁,我平日里叫他老甘哥。

之所以在“甘”字面前加个“老”字,一来因为顺口,二来也用以区别我家那亲哥。反正从第一次见面起,我就一直叫他老甘哥。

老甘哥家对面就是一条河,河上也没有浮桥。老甘哥就住在河对面的一个大院子背后的一个高凸上,三间土房,房顶大小孔隙星罗棋布,抬头如仰望星空。

第一次坐在老甘哥家的房子里,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现在家里都围着两个娃上学转,别的都顾不上了。老甘哥大儿子在杨凌职业技术学校上学,小女儿在山阳中学上学,每年要花费好几万块钱,老甘哥两口子忙的鬼吹灯一样,将天南地北地打工赚来的钱,又源源不断地供给两个上学的娃。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老甘哥终于答应养10笼中华蜂,然后再多发展几亩黄姜。老甘哥说,这些项目倒是好,只是他们急着用钱,干啥都没有打工来钱快。

所以每次到老甘哥村子的时候,老甘哥家的门都是关着的,我就掏出电话打过去问候一下,老甘哥两口子便在西安工地上搬砖,在新疆摘棉花,在韩城摘花椒,但不管有多远有多忙,老甘哥的声音总是又脆又高又响,和他家满是窟窿的屋顶一样,不管天晴下雨,地上总是亮堂堂的。

今年夏天,刚下过暴雨,我估计老甘哥的房顶怕是要漏成筛子了,赶紧跑到他家去看,谁知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暴涨,老甘哥门前的那条河简直变成了一片海,原本一尺多宽的水面暴涨到三四丈宽,浑浊的河水咆哮着,泛起两三尺多高的浪花。我瞬间傻眼了,但一想到老甘哥没在家,便只好硬着头皮来到河边,在河边上捡了三四块儿石头,朝平静的水面扔过去,只听咕咚一声,石头平静地沉入水底,看来水并不是很深,最多能淹没到大腿根部,便脱了鞋,一步一步往河里走。

起初,水并不深,但水势却很猛,水流夹杂的一些沙子撞击到小腿上,麻酥酥地。走到河心时,河床突然陷进去一个深坑,河水瞬间没过腹部,而且脚下一滑,险些离开了河床。我大吃一惊,使劲踩着河底的沙子,定了定神,强忍着眩晕,踏进脚下,一步一步往前挪,终于来到了河岸。

此时,全身上下全打湿了,腰上腿上的水顺直往下流,拖着沉重的湿衣裳,一步一个水印,我终于来到了老甘哥家。老天保佑,老甘哥的门竟然是开着的,我急忙进去,原来老甘哥看天气不好,赶在暴雨之前就回来了。

急忙绕屋三匝,还好排水良好,房屋四周无壅无堵,只有房子里面犹如雨落珠盘,地面上几乎插不进去脚,地上接满了锅碗瓢盆,等等等等,凡是带点凹形的东西全用上了,雨水大滴小滴,滴滴叮当作响,泛起了一片白色的水雾。

烟雾迷蒙之中,老甘哥颇具大将风度,动作娴熟地穿行在一片雨林之中,摸到窗台上摸出了一把酒壶,倒了满满一壶盖酒,强行给我灌倒肚子里去。老甘哥说,喝酒能祛湿驱寒,说着又一连给我灌了三大壶盖。老甘哥的屋子虽然千疮百孔,但却是有惊无险,墙体结构依然十分坚固,所以虽遭遇水煮,却依然笑得十分爽朗。

老甘哥,你这破房子还守着干嘛?干脆搬了算了!

老甘哥一阵苦笑,半天说道:金窝银窝,不如我这三间土窝。我们两口子一辈子苦命,真要是搬到城里,上个厕所冲一下马桶都要花几分钱水费,哪有我这几间土房子好,冬暖夏凉,南北通透,上下透气,再过几年孩子们出学了,我收拾一下就是一院子大别墅,要多钱值多钱。

我佩服老甘哥处乱不惊的勇气。但我更知道他是黄连心中苦,梨儿心内酸,两个娃上学一年就要两三万,加上农村人情礼重,就算是勉强借一万块钱买到80多平米的政策补贴房,但装修生活一大堆费用,想都不敢想。

从老甘哥家离开时,老甘哥执意要把我送到河边,我正准备再一次下水时,老甘哥却一把将我抓起来,大踏步踏进河里,背着我往河对面走去。

我惊恐地挣扎着要下来,但老甘哥却已经踏进水里老远了,听着老甘哥踩水的声音,感受到他脊背上传过来的一阵阵热气,我的眼泪瞬间就要出来了。

除过父亲之外,老甘哥是唯一一个,背我过河的人。

(作者:秦楚玉。此文为散文虚构作品,非纪实文章,请勿对号入座)

(0)

相关推荐

  • 生在深山人不识,大胜村扶贫产品进校园

    同事阿蓝被抽调到大胜村扶贫.今年单位再次决定购买大胜村的红薯支持扶贫工作. 去年单位已经购买了一次,作为福利发放给大家.这个品种的红薯确实香甜可口,所以,订单发出后,大胜村很快发货,预计于12月1日上 ...

  • 程俊||乡村土灶 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情怀

    春节前,我回到了老家,家里的一切如旧.稍息片刻,就到厨房煮饭,占据厨房的大部分空间的依旧是那憨憨的半圆形土灶,围着灶台转了一辈子的奶奶已经不在了,母亲也已年迈,不知不觉,围着灶台转的人已经换成了我.我 ...

  • 慢生活惬意过

    雨后的清晨,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走在小区的林荫道上,心情格外舒爽.这是一个成熟的.十多年的小区.绿绿葱葱,满目清秀,秋有银杏春有花,冬有腊梅夏有莲,高层多层错落有致.五月时节枇杷.栗子更是挂满枝头.早 ...

  • ​【江南人物传】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 阮籍

    位高权重的司马氏想与阮家联姻,人人都称是天大的好事,只有阮籍视之为灾祸.阮籍先是装作大醉的样子,歪歪斜斜地卧在榻上. 阮家人与前来说亲的媒婆连连道歉:「醉成这个样子,怕是谈不了正事了.」 媒婆说了些司 ...

  • 【“爱家乡·胶东散文故乡纪事非虚构写作大赛”(2021)征文】梁绩科 | 蓬莱的海

    梁绩科,1987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蓬莱创作之家秘书长,现供职于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涉猎广泛,尤喜散文.爱好竞走.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享受 ...

  • 【河粉文学沙龙】走进红色记忆(纪实散文)

    河粉文学沙龙让你的文字飞向远方...... 不忘初心 走进红色记忆 文/ 冯岩 很多时候,高校的党工委.党支部在大多数人眼里只能是在学校里做一些党务工作,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党工委,却以不同的方式,组 ...

  • 【三秦文学】梁春艳:【光影人生,夜幕下的坚守】(纪实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光影人生,夜幕下的坚守 文/梁春艳 披星戴月争岁月,光影人生谱华章.一条路,他一 ...

  • 纪实散文《千针万线密密绣两双鞋垫寄情谊》外一首 张志雄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1.纪实散文<千针万线密密绣两双鞋垫寄情谊>外一首 张志雄 4月22日上午,我收到一件特殊的礼物:两双鞋垫!这可不 ...

  • 塘沽知青:青春岁月「纪实散文」

    青春岁月 ●郝惠文 近日,我的<凉城下乡散记>在一个网络公众号平台"塘沽知青"栏目上连载,其中第一章<初到二道湾>刚刚发表,当天就被一位现住北京.与我失去联 ...

  • 徐杰||【纪实散文】封城纪实(一)

          封城纪实(一)                    文/徐杰              前言 从来没像此刻,灵魂已被预支出去,身体却被固定下来,长时间陷入一种黑暗中,犹如休克,而梅芽窦蔻 ...

  •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倚非原创散文:天赐石门河

    我一定要来,因为我知道你曾在这里看见了眼泪,石门河的眼泪,曾在去年的那个季节凋零,而今天,我是幸福的,山在转,水在转,岁月在转,我从来就没有停止迈步,迈步,只为遇见,遇见你,遇见石门河!       ...

  • 纪实散文:神奇的爸爸——吕世申

    神奇的爸爸 文|吕世申 文化大革命前,我家住在第二故乡黑龙江省明水县明水镇公社大山佐大队.当时,父亲是生产队一个社员,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物,人们尊称为"吕二先生"(父亲是爷爷奶奶 ...

  • 贾平凹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

    贾平凹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