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乡党们:过年盼曳的咋向了?
年尽月满,腊月天天是会(集)。越到年跟前,人们的心里越急切,因为啥?快过年了,年气催得!必须要买的年货要在过年前尽可能地采购回来,要不然年上客来了,缺这少那的,一下就让人醋摊子了,客人尴尬,主家脸上也无光。采购年货,华州有一个专有的词,叫作“盼曳”(是不是这俩字估不准,但发音差不多)。
年跟前,在路上碰见熟人总要问一句:“盼曳得咋向了?”回应着也是叹一声道:“唉,啥都没弄哩。身上没铜,不敢胡拧。随便盼上几样就对了。”问者也叹口气道:“不知道谁兴的这过年,买的年糕不黏,买的糖瓜不甜,送的灯笼不圆。”
也有人会半赌气半开玩笑地说:“我就不盼曳!他不行把我搁到年头里嫑叫我过去,还省得我老一岁。”随后人们都心照不宣地笑了,心里却满是对新年的盼望和来年的期许。
买衣服大概是娃娃的专利。作者小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刚刚哄饱肚皮,一年到头没有余钱,买衣服也就只限于给娃娃买了。而且娃娃多的主家,也不是每个娃都有份,老大买新衣服的机会最多,剩下的娃只能穿老大穿不上剩下的,实在没啥穿了,才给买一身半身新衣服。
一般人买衣服到县城,有钱的去渭南甚至省城。农村的人,大抵还没有去市里和省城这样的阔绰,能在乡镇的野摊摊上买一件非常便宜的衣裤,已经尽至矣了。样式当然不必讲究,最关键的是便宜。那时候给娃娃买新衣服,大人们必然会买得大一两个码,他们们总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一个个长得快的,新衣服买上还没穿两水就见小了,还不如买大些,能多穿一阵子。”
娃娃们也当然不讲究样式和大小,只要过年能穿上“新洋洋”,有好吃的,这比啥都幸福。没有买上衣服的娃娃,虽然心里不太美气,但想到能放炮又有好吃的,且不用上学,高兴自然压过了不快,只要想着快过年了,就忍不住高兴,随后就寻个地方就打猴去了。
大人们的新衣服,大多数时候就免了,主要还是为省钱,因为不像娃娃那样长个子,大人们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后来一度流行过扯布缝衣服,价格便宜又耐穿,受到乡里人们的追捧。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小孩们在腊月盼曳的时候,买衣服已经成为每个人都有份了。很多乡里人甚至在网上采购新衣服,足不出户,就把“新洋洋”盼曳回来了。
对于吃的,绝对是最重要的一项盼曳内容。瓜子洋糖和花生,核桃橘子柿子饼。油锅搭上炸麻叶,纸烟茶叶往上顶。这些干果和零嘴是必须有的。来了客人,大家一边吃着零嘴,一边抽烟喝茶谝闲传,这就是过年!
过年要吃饺子,饭菜比平日里要丰盛些(当然是相对而言,现时天天像过年,这种粗劣和丰盛的差别已经不存在)而且还有要待的重要亲友,一些必备的菜蔬和肉类也不可少。大肉必然要买些,熟肉也不能少。一些大棚里面的反季节蔬菜,也多少要采购一些。
只记得当年,很多人家里条件不好,过年的肉又贵,很多人家就退而求其次:买一两斤瘦肉吃饺子,然后买个价格相对便宜的猪头,以至于猪头在那个年月成了抢手货。猪头出肉,而且卖家还会搭个猪尾巴。
猪耳朵、猪舌头和猪尾巴都是上好的凉菜配菜。加上猪头本身能熬肉冻(猪皮冻),另一个凉菜也解决了。所以,购买猪头实在是“花小钱,办大事”的经典案例,被很多人家选择和推崇。只不过做起来麻烦——猪头皮肉如沟壑,猪毛不好处理。有时候就用烧融的松香浇上去,待松香重新凝固再揭下来,就把猪头上的猪毛揪下来了。
随着新年临近,需要盼曳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人往往就心烦意乱,其实,主要还是手里钱紧,每每去街上买一回东西,那钱就哗哗地流走了,当然让很多人心疼不已而戚戚焉:“哎呀,过个年把半年的钱都花了!”“钱花得跟拾下得一样!”“就是就是,谁兴得这过年……”
话虽这样说,但是不买也不行啊。对联总得有,鞭炮也必须有,门神福字也要买上几张,年画怎么也得贴上。还有一本新的老历书,回去翻一翻,看看明年是“几龙治水”,是不是风调雨顺……林林总总,上一回街,就得“曳”回来一堆。
东西虽然买回来了,但是关于花钱如流水的抱怨却要持续一路,什么东西贵了,什么东西买多了,什么东西忘记买了,看来钱还没有花够等等,不一而足。过年的东西没有定规,买什么不买什么,什么东西买多少,全凭主家自行斟酌,很多东西往往就买少了,待客的时候不够用;也有的买多了,过完年了还不曾吃完。千算万算,算不过变!提前计划好的,都赶不上变化。“不到过年盼曳不毕”已经成为多年来的共识。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购买方式和渠道的多种多样,盼曳这项活动,自然也水涨船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吉建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