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大结局,终于明白为什么陛下不喜欢太子,一出生就是个错

终于把《鹤唳华亭》这部虐剧追完了,我也是佩服自己的耐性,很多人在追到一半的时候就纷纷弃剧了,而我就是不死心,就想看下大结局怎么样。

这个大结局,果然还是编剧一贯喜欢的套路:可待。

可待的意思就是再等等我。看这样的思路,应该是会出第二部吧,到时拭目以待。

不过,第二部收视率还有没有那么高,还有没有那么多人追,还是个问号。

一方面,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这样的人设,很难让人喜欢起来,也难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剧情很多地方不明不白,让观众猜来猜去,自行脑补,还要借助弹幕才能看懂剧情。

如今大家的生活节奏都挺快的,看一次这种“另类”的古装剧倒是感觉很新鲜,但看多了,就容易感到心累,压力大,观众犯不着啊,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找难受。

这个大结局,不清不楚,没有交代清楚,太子去了长洲,跟顾逢恩相逢,大概表兄弟俩有隔阂了,毕竟顾思林的死,跟太子多少也有关系。

许昌平结局怎么样了,问号,不知道。

文昔当上太子妃了吗?或者当上侧妃了吗?按照当时的法律,陆英犯了错,虽不是死罪,但有前科,文昔应该当不了太子妃,只能当侧妃。

这样的大结局稀里糊涂,没有明说,设置了许多悬念,大概编剧出第二部的可能性很大。

大结局就吐槽到这里,我认为最有看点的是关于太子萧定权的身世之谜,为什么陛下那么讨厌太子,原来大有缘故,关系到上一代人的恩恩怨怨,也关系到陛下的名誉。

为什么陛下对坊间传的歌谣“玄铁融,凤凰出,金铃悬,铜镜铸,佳人回首,顾不顾”那么介意,不惜痛打太子,差点就打死了,这也是我不喜欢看这部剧的原因,动不动就打,责罚,而全剧里面,陛下从头到尾都没责罚过齐王一次,偏心到这个程度,换谁都受不了。

这个歌谣的影射是:当年,陛下还是肃王的时候,就跟当时的愍太子争夺皇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齐王跟太子争储一样。

金铃悬:愍太子名铎,是一种铃,这里代指愍太子。

铜镜铸:肃王名鉴,也就是铜镜的意思,这里指现在的陛下。

佳人,顾不顾:既指顾思倾也指顾家。

歌谣暗指陛下当年是依靠顾思林的家族力量才夺得了皇位,来路不正,古人最喜欢讲名正言顺,那么抢来的东西,就名不顺言不正,名声不好,所以陛下龙颜大怒,耿耿于怀。

中秋之夜,齐王生事,太子为了保护舅舅顾思林,一人揽下责任,被陛下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另一层意思,陛下也对太子说了,关系到先皇后也就是太子的母亲顾思卿的名誉,但这个傻太子根本没有听出画外音,经常犯傻,被父亲讨厌,也是有原因的吧。

陛下没有明说具体什么原因,毕竟那是不光彩的往事。但太子也没有问,后来顾思林告诉了他真相。

当年先皇后顾思倾还是肃王妃时,怀着孕,在五月份的一天,突然说要进宫去请安,其实是去了控鹤衙,当时正在杀愍太子。顾思倾受到了惊吓,影响胎儿,流产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怀孕的肃王妃为什么好端端的没事干会跑到控鹤衙去呢?细心的观众都能看懂,肃王妃深爱着愍太子,根据剧情暗示,应该是两情相悦,没有明说,大结局里从许昌平的口中说回了一趟老家,回想起往事,想到先皇后,我敢笃定,肃王妃和愍太子应该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

但因为肃王想争夺皇位,就得跟顾家有利益交换。顾思林只有一个妹妹,也就是顾思倾。肃王就承诺当上皇帝后立顾思卿为皇后,立嫡长子为太子,硬是拆散了愍太子和顾思卿这对有情人。

若不是顾思倾深爱着愍太子,跑去控鹤衙去看他,流了产,就轮不到萧定权当太子。

也就是说,萧定权是肃王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生下来的,是为了顾家而生,所以陛下觉得,这个是利益交换,根本不是爱情结晶,所以内心很抗拒,无法真正产生父爱。

在大部分剧情里,陛下偏心齐王,对太子动不动就惩罚鞭打,也就不奇怪了。

一是因为自己心爱的女人顾思倾心不在自己身上,得到她的人得不到她的心,让他蒙羞,名誉受损

二是因为政治原因才生下萧定权,顾思林一直宠爱外甥,可以为了他出生入死,太子也可以为了舅舅,扛下种种责任。陛下就酸溜溜地吃醋,认为太子不姓萧,姓顾。

取乳名时,很有意思:顾阿宝,姓顾,也算是半个顾家的人了。

陛下又是个大醋缸子,在吃太子和顾思林的醋,再加上自己是天子,哪能受这等委屈,看不顺太子,动不动就打,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太子终究还是选择了对陛下忠诚,舅舅劝说太子反,成为新的皇帝,但太子依然没有听从。这一点,让舅舅很失望。

说到底,太子,不过是一个棋子,利益争夺的活棋而已。但太子选择忠于内心,做自己,到大结局都没有背叛国家,背叛父皇。

这就是全剧所要表达的主旨。不知道各位对电视剧想表达的这种中心思想满意与否。

我在弹幕里看到许多人评论说,老爸都对自己这样了,太子还不反,看了就烦。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陛下还是遵守承诺的,还是个男人,太子想要自行废储,陛下都没有答应。

他们都忠于自己的选择。

作者简介:新面纱,原创情感作者,专栏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