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记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唐、五代、北宋 “以形写神” 和南宋以后“ 以形写意” 的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 “元四家” 的山水画将 “以形写意” 的士夫画发挥到极致。“元四家” 所作山水景物蔚然深秀、空旷渺远、荒率幽寂、深厚苍茫,颇有绝世出尘之趣。如果说用写实的画法从实的角度表现山水之美的种种途径已被唐、五代、两宋画家发展到叹为观止的程度,而用神似的画法,从虚的角度表现山水之美的途径又被元四家锤炼到炉火纯青,发展到几无来者的情状。那么面对前人所创造的辉煌艺术,后人也只能仰慕而视了,而借鉴、吸收、另辟蹊径,才是当代山水画家的不二法门。

中国的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境界,是评价一幅山水画价值的审美标准。历经了数千年的时光,“意境” 已经成为评价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它同样也是画家心中感情的真实流露,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经过魏晋以后,士人夫们不在是简单的把客观事物简单的描绘在画面上,而是希望通过画面这样的媒介,将客观事物赋予自己的情感,以景表达情感,对画面中的精神文化提出了要求。

《晴峦萧寺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111.4×56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

《夏山图》 北宋 屈鼎 绢本淡设色 纵45.3厘米 横115.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

但见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间有细小的人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乾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正是 “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

《临流独坐图轴》 北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顶攒簇密林、山石轮廓墨浓且粗细多变化、树木树根浮。这幅画沿袭北宋雄伟山水的传统:主山位在画幅的中央上端,两侧罗列次要的山峰,以溪谷、河流、桥梁、云烟显示深而远的空间。临流独坐岸边的士人,点出画的主题,与巨大的山石相比,人物如此渺小而且不明显,表现了北宋传统的自然观。

《早春图轴》北宋 郭熙 绢本设色 158.3×108.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不远的山中,一泓山泉在岩缝中款款倾泻下来,将春的生机沿着山顶向下传递。山上的树木虬枝招展,长出了星星新芽。山下的湖水在春风中轻轻荡漾,一叶小舟穿梭于春光之间。 《早春图》的画面除了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还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早春图轴》局部一

山石林立,树木疏密有致;山泉溪水淙淙而下,汇入峡谷河间。高崖树下楼宇掩映没在山崖丛树河边。

《万壑松风图》 五代 巨然 200.7×70.5cm

《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

《松壑会琴图》 五代 荆浩(850-936)

斧劈皴画出前景的山石,用细致笔法描绘前景的松柏,树下站立两位久违的朋友,其中一位似乎正为远道而来的朋友感到高兴,在他们右边有一处房舍,左边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上架一桥,一位童子正肩背古琴慢慢走过来。顺着河水向画上端看,观者会看到陡峭的山峰和被雾气笼罩的松林。

《寒林骑驴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162×100.4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

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老松勾皴兼用,刻画细腻,笔势苍劲。山石仅侧面作皴,上部留白并以白色略加渲染,表现出白雪覆盖的效果。画面气象萧瑟,境界幽深。

《静听松风图》 南宋 马麟 226.6×110.3cm (1200)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画面二树高松迎风而立,枝干虬劲奇屈,枝叶飘洒,一高士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仙风道骨之气质,神气舒畅。他衣襟微开,翘着左腿,姿态非常随意而悠闲。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风拂过松针的飒飒声响呢!这样的意境近乎王维诗中”人闲桂花落“的况味。

将诗歌融入到画中,使画中的意境增强,诗与画它们之间是彼此借鉴、相得益彰,形影相随的。诗与画的结合使画面得到了内容与构图上的平衡,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取长补短,画面变得更加完美。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在这一阴一阳的画面中兼得诗意之美,情景交融,使观者们对诗与画的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受。

《双松图》 北宋 郭熙 绢本设色 155.5×101.5cm 私人收藏

画面双松矗立,双松插天,高入云表,枝干龙钟,叶茂荫浓。其旁枯木槎枒,谷深崖陡;其下坡回岩转,溪远雾重。该画尺幅巨大,保存尚佳,是震人心魄的一件高古巨制。境界阔大,气势壮伟,笔墨凌厉,有嶒嵘峻拔之慨,气宇自是不凡。

《携琴访友图》 南宋 李唐(1066-1150)

《松涧山禽图》 宋 佚名

此图画风工整细腻,用笔苍秀劲健,展现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画中的古松苍劲,枯藤缠绕,怪石嶙峋,山泉奔流而下,水花飞溅。山鹊或凌空飞鸣,或栖止啄食于山涧之中、树石之上,形象生动。松干用浓墨画出,松针以花青勾染,竹叶采用严谨的双钩填色法描绘,而山石则用淡青加墨皴染,使之富有坚硬的质感。

《岁寒三友图》 南宋 马远(1140~1225)

高峰突兀,乔松婆娑,寒梅竞放,翠竹摇曳,观之有入瑶林仙境之感。该画清初时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后入清内府,上有乾隆诸玺及题诗一首。该诗被收入《乾隆御制诗》。清末时从内府流出,1956年出版于《中国古画集》。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卓越的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

《万壑松风图》 南宋 李唐 188.7X139.8cm (1066-1150) 台北故宫博物

一片江南的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

《林下鸣琴图》 元 朱德润 (1294-1365)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近景主树几占全幅的一半,画树皴石墨色浓郁,描写细腻,隔水对岸的山石林木则尽量简化,层层推远,大部份隐于岚雾之中。使画面形成细密繁复与疏朗松秀的对比。利用浓淡墨色相间,简化物象,使画幅更形开阔。在笔法线条变化上,树用中锋细笔,勾勒坡石取笔侧卧成势,起顿间,产生粗细变化的线条趣味。

《双松图》 元 吴镇(1280-1354)

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沈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双树擎天而立,树後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後推延,几户房舍坐落在岸边,空间深邃。画中桧树的枝枒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

《霜浦归渔图》 元 轴 唐棣 绢本设色 144X89.7cm(约1287~1355年)

风景林木窠石、峰峦起伏,有高远、深远、平远山川之胜。画面岚雾横隔,虚淡杳远。巨石下缘近水处不施勾皴,形成上丰下锐,并状水气空蒙。背景用淡层层托染,墨色丰郁,使主景更显突出。此画以工笔为主,而又有多种变化,运思布局细密精整,法度严谨,笔墨丰润,有雄伟的气势。画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参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画细致,树石笔法遒劲秀润,皴染细润、笔法坚法,山石质感极强,呈现较多郭熙画法遗风。

《松溪钓艇图》 元 朱德润 31.5X52.6cm (1294-1365)

坡石间一株古松傍岸,老干盘屈势若虬龙。松旁杂树、小草相衬。松前湖面空旷浩渺,远山一抹,遥接天际。一叶轻舟载三人缓行于湖中,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图中松树用笔尖劲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温润,浓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笔简神完。画风学李成和郭熙又有己意。

《松荫会琴图》 元 赵孟頫 立轴 绢本设色 136.5X61 (1254~1322)

此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偃蹇。高士抚琴动操,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

《鹰桧图轴》 元 张舜咨 绢本 设色 147.3X9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鹰独立于古桧树上,昂首还眺,目光咄咄。树下顽石小树成趣。用笔工细,设色妍丽。桧树和山石用兼工带写的笔法,于苍古之中又见清润之致。画面注重写实,倾向于装饰,将工笔与粗放结合起来,较为体现出宋、元时期花鸟画的特点。

《幽涧寒松图》 元 倪瓒 59.7X 50.4cm (1301-1374) 台北故宫博物院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 以侧峰着纸, 稚嫩中见苍老, 简淡中见厚重。焦墨只用在点苔或写景树丛。《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正是倪瓒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此画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

《古木寒泉图》 明 文徵明 (1470~1559)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棵松树及一棵柏树依靠着生长,柏树的枝干张牙舞爪、松树则两干并伸,直上云霄。背景的石壁跟两树紧贴着,几乎都没有留白的地方,最高处飞泄出一道瀑布,使繁复的画面顿时清爽起来,相当高明。

《仿郭熙山水图》 绢本 水墨设色 167.5X106.9cm(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

秋江边,千岩竞秀,白云萦绕,树林垂荫,楼台掩映。平静的江面上,闲暇的船夫正在聊天,一群水鸟轻快地掠过水面,境界静谧恬适。画风工致而不乏灵动秀润之气,有宋代院体山水之遗风。

《山水图》 明代 杜琼 立轴 纸本设色 122.5X3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金秋的时节山峦层叠,林木茂密,构图高深幽邃,繁密朴厚。山石用小披麻皴,笔法圆浑,设色以浅降为主,突出了和煦温暖的秋景山野闲适醇厚之美。

《山水图》 明 宋旭 立轴 纸本 设色 327.9X106.8cm 上海博物馆藏

峰峦树林,苍劲古拙,行笔劲秀,尝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本图中流溪蜿蜒曲折,两岸丛树环抱,青松挺立,密树中虚阁临流,巨峰凌空,轻云飘零,飞瀑扶摇,全景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全幅秀逸古拙,苍劲挺秀之山水风格。

《山水图》张复 立轴 绢本设色 161.5X89.5cm 烟台市博物馆藏

群山之间,楼阁高架于溪流之上,几参天古松临溪而立,松下一老者笼袖信步,二童子其后跟随。布景繁密,笔墨秀润,设色清丽。

《山水图》 赵左 立轴 纸本 设色 131.3X3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远山数重连绵,烟霭弥漫。中景芦荻数丛,碧波荡漾,孤船一艘,有高士盘腿而坐船头,执竿垂钓。近景江岸杂树垂柳,茅屋深藏,有文人正专注攻读。画面笔墨秀雅,意境幽深。

《山水图》 徐枋 立轴 纸本 水墨 98.5X41.7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山势崔嵬有雄气,远山重叠而秀润,林木森然郁茂,山溪源远而流长,近山空亭,渺无人迹。空旷淡雅,意境清幽。富有江南山水之美,用笔极整饰工致,墨气淹渍明净。

《山水图》 黄鼎 立轴 纸本水墨 119.5X4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重峦叠嶂,丛树密林,山溪汇合,沿溪树林间舍人家掩映其中。布置精心,境界幽旷,笔墨苍劲。

《山水图》 顾符稹 立轴 纸本设色 121.5X7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远山层叠,云漫山腰,衬映山村。山下有耕者种田,江中有渔夫捕鱼。近处江边在高树坡石掩映中,隐现数幢幽雅的重楼矮屋,有幽人逸士活动其中,具有浓丽的山居生活气息。布局清旷,笔法工整而有潇洒之趣。

《山水图》 张宗苍 立轴 纸本设色 144.6X7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近景中坡石林立,杂树遍山,姿态各异。一条山间小路顺着错叠的山坡蜿蜒而上,经过山道边的草亭,伸向密林消失在云烟雾色中,把观者带入幽境。隔云雾、树林,铺排一片广阔平静江面的构图,水天一色、苍茫辽远、一望无垠,烘托出天高云淡的气势。湖面上,一舟楫正泊于山崖之下,一位隐匿山林雅士,置身于这郁茂清幽的夏山之中,倾听着那远瀑近泉交错之音,悠然自得间忘却了行船。此画为竖构图,布局巧妙,层次井然,疏密有致。用笔稳重健劲,笔墨枯润苍郁;山石用荷叶皴皴画而成,再以焦墨点苔,稍加淡赭晕染。笔情墨韵之间自得苍郁秀雅之气。

《山水图》 刘彦冲 立轴 纸本设色 137X4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群峰丛林,平湖茅舍,呈秋天景色。峰下烟云出没,湖边小船停靠,富有一定的生活气息。用笔峭秀清苍,是刘氏代表作。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谢时臣 立轴 纸本水墨 58.9X31.3cm 南京博物馆藏

写溪山胜境,山岚层叠,丘壑玲珑,栈道盘旋延伸,楼阁亭轩错落,士人童仆其中,还有雾气升腾,飞瀑直泻,湖光粼粼。画山石用解索皴,点苔用渴墨,皆为黄叔明笔法。此图布局稠密,笔势纵横,墨色淡雅,清丽潇洒。此图为谢时臣的细笔山水佳作。

《山水图》 北宋 李公年 立轴 绢本设色 130X48.4cm (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画远山数重连绵,烟霭弥漫。中景芦荻数丛,碧波荡漾,孤船一艘,有高士盘腿而坐船头,执竿垂钓。近景江岸杂树垂柳,茅屋深藏,有文人正专注攻读。图笔墨秀雅,意境幽深,代表了赵左的绘画风格。

《雨景山水图》 孙克弘 立轴 纸本 设色 171X72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中画远山雾霭,近树清波,板桥屋舍,点缀其中。用笔圆润,墨色浑厚,表现了春天的雨后景色。此图自题诗云:“僧房十日掩紫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全幅诗情画意,皆含仿米之意。

《九夏松峰图》 明 董其昌(1555-1636)

董其昌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以书入画,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在笔墨、造型、意境等方面建立了独特的山水画符号 ;这种符号给人平和天真的感觉,细细品味,则意趣悠远。

《松 壑雲泉圖》 明 宋旭 绢本设色 141X63cm (1525-1606) 山东省博物馆

构图疏朗开阔,墨色苍润简括,色泽典雅富丽。绘群山叠嶂起伏,山头苍松点翠,峰峦簇聚,山中白云缭绕、坡谷幽涧,仿佛仙境。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依山势而下汇成溪泉;临溪水建有木屋一间,中有一人作临窗观景状。溪水上有拱形木桥,桥边有羁旅行人,景致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松溪渔隐图》 明 蓝瑛(1585-1666)

《松荫高士图》 明 唐寅 立轴 水墨纸本 (1470-1523)

《长松五鹿图》 明 戴进(1389~1462)

高耸的森林中,有五只鹿遨游其间,小溪由前景直到松树林的尽头。远景的高山,云烟飘渺,情境与近景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构图的空间安排上,近景的松树非常高大,高度几乎占画面的一大半;另外,占画面二分之一 的上半部则是远景的山丛,远、近两景以云雾隔开,中景几乎消失。实与虚、动与静、繁与简之协调对比,极是活泼有趣。

春山读书图元王蒙(1308-1385)

画松林中茅屋数椽,有士人读书其间,水边茅亭里又有闲坐观赏之士,环境十分幽静。用笔凝练飞动,沉着有力,山石苔点全学巨然用破笔点出,益见山容的浑厚苍茫。

《仿巨然山水图》 清 吴宏(1615-1680)

《仿松雪溪山仙馆图》 清 王鉴 78×39cm

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而于董巨尤为深诣,皴擦爽朗严重,晕以沉雄古逸之气,诚为先民遗矩,后学指南。

《黄海松石图》 清 弘仁 (1610-1664)

山之陡峭,构图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两峰头与之呼应,石之凹凸处略施淡墨烘染。虬松横出石隙,突出山之险峻。弘仁以渴笔焦墨勾皴层岩,以浓润的细笔写树,风格冷峻劲峭。以勾为主,以染代皴,很好地表现了山石坚硬之质感。整个画法既有元人松灵的笔墨特点,又有宋人大山大石的壮美气象,可谓[以元人笔墨咚稳饲疔谒。

《松壑鸣琴图》 清 吴历(1632-1718) 103X50.5cm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笔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类披麻皴,其以淡墨晕染,浓重相宜,更加增强了画面郁勃沉雄的气氛。山谷草亭中端坐三士,其中一人撩拨琴弦。高岩溅瀑,寓高山流水,相交知音。整个画中景物郁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构景萦回曲折,山石形体云翻雾动,加上一鸣琴的情节,更使画中似乎流动着空谷回响,松声涛涛的乐声。

《松石牡丹图》 清 朱耷 绫本设色 176x96cm 旅顺博物馆藏

此幅纵贯全图画一虬枝老干,挺拔而立的松树,其后依次叠错湖石、牡丹。所画松树意在突出其主干,以淡墨皴擦,湖石以浓墨晕染,牡丹则用设色没骨法。“画如其人”。疏放洒脱、痛快淋漓的写意水墨是朱耷他痛苦心灵的迹化。他的画继承了明代徐渭的写意传统,笔致纵放,睥睨天下。

《松溪草堂图》 清 吴宏 绢本,设色, 160.5 79.9cm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真实地描绘了江南仲秋时的水乡风情,远处山峦起伏,新篁杂生,烟雾蒙蒙,整幅作品设色清淡,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秀美的江南山水景色,落笔大胆而收拾严整,笔墨苍秀,厚重劲健,山石用皴擦苔点之法,水墨晕染,湿润而富有生机。

松溪茅屋图 清 王翚(1632-1717)

苍松独立,翠竹数竿,矮屋一椽,围短篱,绕清流,一士人在绿筠、碧水、青山映照间启户读书,屋外孤鹤徘徊,回顾主人,仿佛若有所待。俗客不到,松竹之声皆寂,天空水阔,意境清远静寂,故笔墨亦清淡无燥色。

《松下高士图》 清 石涛(1630~1724)

《夏五吟梅图》 清 王翚(1632-1717)

即盛夏山中茅亭之内,一高士正在咏梅。但此梅究竟是梅花之梅还是梅子之梅就不得而知了。若是梅花之梅,则是在夏天想冬天;若是梅子之梅,则是思梅止渴。皆有趣。“夏五”有两重意思:一是比喻文字有残缺。二是三伏天之意 。 此图画成时王翬已是83岁高龄,线条细若游丝,劲如屈铁,笔力老练纯熟,画风细润明快,融合了众家笔法之长。

《仿石涛秋山远眺图》 张大千

浅绛画法,近景巨石突兀,间有杂树。山坳间有房屋数间,横竖不一,掩映于竹林之中。路边之水,风平如镜,万籁俱寂。该图系用“三远”之一的高远法所画,鸟瞰山川,视野开阔,极目远眺,意境深邃。

《醉翁亭记》张大千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而山水画则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人们从山水画中可以体味到画家们对意境独具匠心的创造,而意境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是表现美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乃是山水画的灵魂。

(0)

相关推荐

  • 宋代小品画:范宽风格山水小品画

    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北宋山水画大师,与关仝.李成被后世誉为"北宋三大家".其画师法荆皓.李成,得北方山水雄浑壮阔之气,米芾<画史>称之"显显如 ...

  •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

    ­­ 游春图展子虔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 ...

  • 南宋时期李唐二十一幅精品绘画赏析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南宋退至杭州以后,宗室子弟也随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艺术兴趣.禀赋.修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 ...

  •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元代山水画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139.4cm×57.3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安处斋图 25.4cm×71.6cm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 59.1cm×31.1cm 元 倪瓒 <二十四景图页&g ...

  • “实境山水画”与“实景山水画”考辨——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概念术语的思考

    "实境山水画"与"实景山水画"考辨--有关中国古代山水画概念术语的思考 文:杜娟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教授. [内容摘要]本文所提出的&q ...

  •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夏日山居图> 清 王鉴 绢本设色 纵149.1厘米 横85.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秋树昏鸦图> 清 王翚 纸本设色 纵1 ...

  • 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欣赏

    山水画是中国画其中的一种绘画题材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人物画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艺术品,给后来专门研究山水画画家广阔的绘画空间.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图片 ...

  •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历代山水画家通过对自然造化的观察,对生活不断体悟,在不断的秉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自然的观察以及独特体验,并把自身的情感.学养以及艺术上的审美追求通过山水画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学习啦小编 ...

  • 无尽的惆怅:南宋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赏读

    南宋的空气里四处都飘浮着忧郁和感伤的心绪.南宋的文化.南宋的文学与艺术,无不浸染着这一股淡淡的愁绪,当然也包括水墨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南宋 李唐 溪山独钓图 32.4cm×85.9c ...

  • 胸怀山川,笔墨意境——宋、元、明、清中国古代山水画浅谈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局部   我国古典山水画寄情寄思,创构的艺术意境仪态万千,波澜变化,蓬勃无尽,气韵诗意,抒写表达着我国古代面貌万千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境界. 人心中的气象万千,波澜动荡,悲喜哀乐以一个 ...

  • Artlib线上展览 | 林泉高隐——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文士的隐逸生活

    线上展览第14期 前言 "文士",或称士大夫文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作为社会政治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取向和处世模式中往往包含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一方面试图有所作为,另一方面, ...

  •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范宽,北宋画家,与李成.董源并称北宋三大家,又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宽和,人称"范宽",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常往来开封.洛阳一带.山水画初学李成,继师法荆浩,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