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镇边定远营 今日文化传承地(图)
定远营构成之一延福寺资料图片
本报特约记者张杰
发自阿拉善
在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定远营一直是阿拉善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是今天巴彦浩特镇发展的起始点,也是内蒙古西部最具传统特色,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历史古城,并由此被列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行列。
军事要塞定远营
定远营古城是清代北疆军事名域之一,早在清雍正三年(1726年),清廷为在贺兰山西麓置守兴屯,以控扼西北蒙古各部落往来道路及军事镇守,清朝大将岳钟琪奏请朝廷修建定远营城,随后命通智等人勘踏监修,于雍正八年(1730年)建成,并赐名“定远营”。又因其平面呈卧虎形状,又称“卧虎城”。定远营古城南北长350米,东西长700米,周长三里三,是清代内蒙古西部的重要军事和商业重镇。
雍正九年(1731年),因阿拉善旗郡王阿宝在参与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清廷赏定远营为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的驻居之地,阿宝王爷随即按郡王等级开始修整定远营,同时朝廷拨银5000两,赏其在北京修建阿拉善王府。
民间传说,在阿宝王爷的梦境中,圣祖成吉思汗曾经驾临,先祖的脚下静卧着一头野牛,为定城神牛,以说明王府移建定远营已是天意。因此,阿宝王爷在修整城廓的时候,特意在东城墙段,朝外修建了一截形似牛尾巴的城墙,使定远营成了名副其实的“卧牛城”。乾隆四年(1739年),阿宝王爷去世,次子罗卜藏多尔济袭札萨克多罗贝勒职。后因其率领阿拉善官兵随清军远征新疆、西藏、青海平叛有功,建立殊勋,被晋升为郡王,1782年乾隆帝诏命其为亲王,并“世袭罔替”。 同时为了表彰其卓越的功勋,乾隆皇帝还下旨将罗卜藏多尔济画像置于紫光阁。至此阿拉善和硕特部的政治地位发展到鼎盛。罗卜藏多尔济王爷也开始大规模修建定远营,后经历代王爷的陆续修建,使定远营日益坚固而繁盛。 200多年来,先后有12位清皇室格格下嫁阿拉善王爷,她们带来的京城文化给定远营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定远营城依地势起伏而筑,墙体高严,上可跑马,垛口如锯,威武耸立,庙塔楼阁,错落有致。城里城外大到王府,小到民居,规模不同,但结构相似,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因此定远营有“塞外小北京”的美誉。
另据《宁夏纪要》记载,定远营“擅园林之胜,四周白墙皑然,故又有'沙漠中的白宫'之称”。1949年全国解放,1952年阿拉善旗府所在地行政地名由“定远营”更名为巴彦浩特。定远营建筑的主要构成包括王府、延福寺、传统民居、城墙、城门遗存及城内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等。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主流文化与蒙藏文化的融合。定远营的兴建是和硕特部从游牧走上定居的一个标志和起始点,是阿拉善历史的缩影与见证。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地
文革期间,定远营遭到重大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左旗旗委、政府在盟委、行署的支持下,展开了对定远营等文物保护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考察评估,专家及学者一致认为定远营古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尤其在研究民族史和北方民族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定远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阿拉善左旗定远营保护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2009年阿左旗政府邀请文物设计公司编制了《定远营古城第一期保护工程定远营王府修缮保护方案》。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经阿左旗政府研究决定,2011年自筹资金,对定远营王府及王府东花园进行修缮、复建。
定远营王府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齐全,在王府的东北山坡,依山建有王府东花园,依次有绣楼、马王庙、观景台、娘娘庙、长亭、怡心亭等建筑,以供王爷、福晋以及府人观光休闲。这里需要特别赘述的是,这些建筑不仅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了,清、蒙、藏、民国等各地各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同时还体现出了多种宗教信仰共融共存的包容性。
绣楼,又名贺翠楼,为王府的后罩楼,双层环廊单檐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积754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晚期,修复于2011年,早期为王府内眷居住之所,民国期间,共产党人在此秘密活动,达王在此策划起义,迎接和配合阿拉善和硕特旗的和平解放。
观景台,又名露台,前廊盝顶式建筑,后置人行步道,面阔五间,建筑面积185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年中期,修复于2011年。时遇中秋佳节王公贵人在露台上饮酒赏月,四时供府人游园观景。登上观景台,西南方定远营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东北方生态公园的绿树成荫、碧波荡漾;远处贺兰山的巍峨高耸、气魄雄伟,近处市区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数美景,尽收眼底。
马王庙,卷棚硬山式建筑,前置抱厦,面阔三间,建筑面积118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中期,内塑有三眼马王神像。修复于2011年,是王府四时祭马之所,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神,秋祭马社神,冬祭马步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蓄马者皆以羊祭之,以求风调雨顺、草肥水美、六畜兴旺。
娘娘庙,硬山大木建筑,建筑面积96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中期,修复于2011年。庙内供奉有碧霞元君,并在其左右配祀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传说的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据老人讲这个庙很灵验,远近处的信众们均不辞劳苦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长亭,又名长寿亭,卷棚硬山式建筑,后悬檐廊,面阔三间,建筑面积127平方米,始建于乾隆早年,修复于2011年,是王公贵人休息乘凉之所。位于长亭前方的是怡心亭,单檐四角亭,歇山式建筑,面积24平方米,始建于乾隆早年,修复于2011年,是王府花园观景休闲之所。
最后一代“红色王爷”
最后一代王爷达理札雅1906年生于定远营,后随父到北京生活。1925年,达理札雅19岁时,在北平与光绪皇帝之弟爱新觉罗·载涛的次女金允诚结为伉俪,生有六女一子。金允诚才貌双全,诗文、绘画、音乐样样精通,有《爱吾庐诗草》传世。
1931年,经国民政府批准,达理札雅承袭阿拉善旗札萨克和硕亲王。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北平罗王府举行了就职典礼。1932年在定远营举行了袭位大典,次年全家回京居住,1934年返旗亲政。当时我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之际。在黑暗政治的影响下,阿拉善旗政治动荡、官吏不和、经济衰败、旗民贫困,外加日本特务机关的频繁活动、分裂分子德穆楚克栋鲁普策反,内忧外患,达王依然满怀雄心和抱负,对阿拉善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并于1949年10月率部起义,阿拉善旗实现和平解放。因此达王也被人们尊称为“红色王爷” 。
最后一代王爷达理札雅思想先进,重视教育,曾创建女子学校。解放前期,积极与共产党联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的膳食和好事,因此,在百姓当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其中把京城文化融入草原文化;配合共产党和平起义解放阿拉善等,均将在革命史册和百姓心中永存。
阿拉善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巴彦浩特的定远营古城,不仅是阿拉善旗250多年历史的缩影与见证,还具有着补史、正史、证史作用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阿左旗委、政府的安排,定远营古城王府保护修缮、王府花园复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的完工,将 成为阿拉善人向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阿盟召开献上的礼物;而定远营的复建和修缮,也将成为迎接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场所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