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村里那些消失的老房屋,你还记得吗?
文/冯兵绪
还别说,像路罗镇的小戈寥村的象外客栈,茶旧沟村的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都在邢西路罗川火了起来,特别是夏天,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让沉寂的小山村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不少友友不时地询问我:冯哥,你们村曾经的千年古战场,怎么也不进行民宿开发呢?
我只能哈哈一笑,再给他们发几张村庄的照片,引得他们大咽口水,说什么有时间,一定到村里来转转!
难道我们村就没有别的古村落的旧楼房吗?有!是肯定的。可公元1987年,村里进行旧村改造,那多座旧楼房腾了地方,重新盖起来了新的石头房了。
提起村里那几座旧楼房院落,我仍记忆犹新的。
由于村子的格局大约可分为两部分,并且上街与下街有相对的落差,因此,上街的房子朝向为坐西面东,下街的房子多是坐北向南。
关于旧楼房,上街有三座院落,下街有五处院落,南街有两处院落。
先说上街的三处旧楼房,现在还有一处遗址,隐约可见当时院落的具体地址。从南向北依次介绍,第一处院落是我姥姥家的,这一排楼房约是上下两层十间,姥爷住北头,二姥爷住南头。
这个院落北边是三四间小房,没有大门,东边北头,安着一盘旱碾子,供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碾米磨面。东边南头,二姥爷盖了一间做饭厦子。
南边是出口,栽着一棵树身弯曲的大洋槐树。出了院子,就是一条东西走向,坡度不小的小巷子,站在这条小巷边,就可以看到南河沟了。
据老人们讲,这座楼房是王氏族人与冯氏族人为亮家底,对着劲拼实力盖起来的。这座楼房的所用石材,是从对面南台的那座古崖上起下来的。
具体详情,不知谁更清楚,我就知这一点点,就介绍这点。第二座楼房院落叫南院,在姥姥家院落的北边不远处,从南羊圈里边的小屋穿过,就能到达。
小时候,与表弟们经常这样穿越。这个院落有大门,西边是上下十间楼房,其次,北边,东边,南边,都有小房围拢。
这是三姥爷与新春姥爷所住,小房由两个舅舅分别居住。大门口向北,进院向南再折西,这是不是就叫“万”字门了?出南院走不了十来步,就到了北边第三座楼房院落了,这座院落也是个四合院,北边与西边都是楼房,具体上下几间,我也没注意,记不很清了,谁还记得请补充吧!南边与东边是小房了。
这个院落住着造成舅与玉生舅,还有东升舅。这个院落的特别之处就是有两个出口,也就是说有两个大门。
南边有一个大门口,向南直出来之后,又是个院落,并且大门朝东开,也算个小连二院吧。
另一个大门在楼房院的东北角,出院向东再转北。这样的院落大门走向不多见。小时候常去这个院落里看燕子盘窝,这个院子每年都有燕子入住。
下街的楼房院落有五座,先以我家的院落为基点,进行介绍,暂且称我们这个院落为第一吧。
我们这座楼房坐北朝南,上下十间,中间有界墙,东头是秋枝大娘住,西头是我家。东边有五间房子,是更臣哥居住,还记得那个耳聋的奶奶还住有两间的。
西边是三间房子,这是三梅家,但人家四十年前就搬走成市民了,后出售给冯喜山了。我们这个院住着四家,当年很是热闹的。
我们这个院没正二八经的大门,先从我家门口向西是出口,就到西沿门廊了。后来改到西边房子的南边了。
出我们院,到西沿门廊,向南又是一个楼院,向北也是一个楼院。南边这个楼院有朝北的大门,进大门再折西,就进了院子,西边是上下十间的楼房,北头是三丑大娘,南头是海梅姨住。
南边与东边各有小房,分别是两家的。他们是姑舅亲,后来才知道的。三丑大娘的公爹当年可是白岸一带的第一个党员,秘密为抗战做了很多事情,可惜具体情况了解不到,让我失去了一次整理机会,如果谁能提供详情,我将具体写一写。
这个大门上挂有一块匾,是海梅姨的父亲当年抗战时立功所送。具体情况也不清楚,这里难以叙述详情。谁能补充,也请私下告知。
北边的楼房是松林家的,也有大门,面向东,进大门直接入院了,楼房是坐北朝南,上下也是十间,西边有个小房,南边是围墙,东边就是个没前墙的做饭厦子。院子很小,但只住一家,也是比我们院子大多了。
松林家的楼房向东没多远,就是“下院”的楼房了。这个院落也是个四合院,有大门,大门口向北。
面向南进大门,再折向西,就进了院子。北边的楼房上下大约是六间,可能记得不准确,这是海明哥家。
西边楼房是上下十间,北头是更绪哥家,南头是香书家。南边是一排小房子了,有三间是当年村里的代销点,曾经陈爱林的父亲任代销员,之后他又接过父亲的班。
再后来,代销点挪到了村东校院里了。东边也是小房,是丑妮姨家的,曾记得一有盲人先生来了,会住在这里,引得伙伴们来听说书。
出了下院大门,向西走十来步,就是“楼院”,也是村中不多见的好庄伙了。这个院落也是一个大四合院,当年的楼房是英谈财主的仓库。
这个院落只所以叫楼院,可能是北边,西边,东边有三座楼房的缘故吧。北边楼上下十间,有门楼,并且有门廊柱子,很是气派。
楼房的屋地都是青砖铺地,在当年是非常少见的。这座楼,东头住海书哥家,西头住秋林家。
西边是上十间的楼房,是绪小哥二爷住着的。东边也是上下十间楼,是贵明家的。南边是一排小房了,西头住绪小哥家,东头住王同庆家了。
当年这个院子大约有三十多口人,非常热闹的。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冬天,村里演电影,为了避免校园寒冷,就在这个院子里进行上演。
最后说说南街的楼房,本文中插入的第一、二张照片就是南街的楼房院落。由于依山就势,建成了上下两个院落。
北边一排楼房比南边一排楼房要高出半房来。来到南街这里,先进上边这座院落,要上十几个台级,才能进到院子里的。
这里分里外两个院子,并且是穿膛院。外边是天银叔家的,大约也是上下十间,东苫间的窗户是圆形的。由于是穿膛院,就没有西屋了,南边屋就是下边楼院的上层,是九林家的。
穿过第二道大门,就来到虎林家了。他家与南台老三家是一排上下十间的楼房,他住东头,老三家住西头。
虎林家相对的南边屋,也是他家的,但下边一层就不是了。老三家的上层,就到了上街,所以开了向北的屋门。
我与虎林是同岁又同学,小时候常到他家去玩,总对他们的二进院充满新奇。老三家相对的南屋,是村东夫林家的。
曾记得当年夫林与几个伙伴住在这个屋子里,天天夜里又说又唱,很是热闹。有年过春节,竟在屋门上贴上了这样的对联:光棍睡凉炕,越睡越是香。
这成为村里人的笑谈!老三家的西头,也有一个西出口的大门。下边院的长度与上边院是相对一样长的。
东边住九林家,西边住银平家。这排房子院子很窄,犹如布袋,所以又叫布袋条院。
这座院落没有大门,所以住在南街的人,常从这个院子穿过,去地里或坡上干活。
如今这些院落都不复存在了,就是存下的,也非当年的面目了。这些楼房的门窗装饰如何,已不记得了,当年对这些不注意,现在已无记忆了!
之所以现在啰嗦这些,就是给五十以上的村民留个念想了。当年住在这些院落里的村民,会知晓的更详细,方便的话,肯请给我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