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门诊】胡老论咳喘证治(高度信实凝练)
建立经方医学 理论体系 与 修学体系 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按语】
今天我们要与大家一起学习分享的是《胡希恕医论医案集萃》中“咳喘证治”这一专题,胡老提要式讲解,高度凝练,言之凿凿,信实有据!我们还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论肺炎治疗”、“治疗哮喘独特经验”和“治疗咳嗽的经验”部分精选4则案例做解析,以印证胡老所说。未能尽述者,请大家参原著自明!
【咳】
咳是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重要症状表现。呼吸系统疾病有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大叶肺炎(葡萄球菌肺炎)、肺脓肿、伤风感冒、麻疹、百日咳等。上呼吸道病变居多,也有肺的实体病变,其他系统引起的病变也有,但不多见。这些病有的有全身症状(即中医所说的表证),有的没有全身症状;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急性支气管炎】有表证,咳嗽,有痰。
【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反复咳嗽,有痰。
【支气管哮喘】咳嗽,哮喘,甚至发绀。
【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咳出大量有臭味的脓痰(炎性分泌物),甚至咯血、胸痛、发热。
【大叶肺炎】有表证,咳嗽,胸痛,初无痰,后有血色痰和铁锈痰,甚至发绀、气促。
【肺脓肿】有表证,咳嗽,胸痛,有大量有臭味的脓痰,甚至咯血。
伤风感冒:同感冒证治。
西医除了一般疗法以外,多数只有对症的治疗。
【治疗咳】
中医对咳嗽的治疗,亦以镇咳祛痰为主,后世治法很多,疏风散寒、宣肺、清热、润燥,牵扯到肺脾肝肾,立论庞杂,更有甚者,中药西用,有药无方,完全失去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伤寒论》对于咳喘,根据六经八纲的辨证施治精神,均有较多的适应方证,应予分门别类的缕析。在这里仅撮其要述之。
上述西医各病,有的有表证,有的无表证,凡感冒初起,因上呼吸道感染,有表证的咳嗽,均宜解表为主,根据感冒的论治,该用桂枝汤的用桂枝汤,该用葛根汤的用葛根汤,适当与镇咳、祛痰药未为不可。无表证只是咳嗽,则多宜半夏厚朴汤加味。
【治疗喘】
下面,重点谈喘的证治。
喘有风寒诱发者,有老年人之痰喘,有瘀血性的喘息,均比较多见,其他为合并症的喘息,均宜辨证施治。不过,喘证多实少虚,真正的虚喘百不一见,此不可不知,后世多实以虚治,往往罔效。
外感诱发之喘,随外感而发。有痰黏着于咽、声如水鸡的射干麻黄汤证;有表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有风寒诱发而喘并有项背拘急的葛根汤证;等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喘由外感诱发,同时有柴胡证者,以大柴胡汤与葛根汤的合方证最为多见。此合方多用,也最稳妥,咳痰困难者有时加石膏。
若喘非由外感诱发,又一年四季不分轻重,不受季节时令影响者,多为瘀血性的喘息,主以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或与桃核承气汤合方治之,此视大便干或不干的情况适证选用之。此类瘀血性的喘息虽较上为少,但遇此证非用此方不可,应注意。若为瘀血性的喘息又有风寒诱发者,则宜大柴胡汤与葛根汤、桂枝茯苓丸的合方。有的更宜加石膏。
老年人之痰喘,指以吐白泡沫痰为主(多寒多饮),虽不一定由风寒诱发,但也是遇冷而发者,在外感期,则宜小青龙汤;非外感期,正宜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法,有颜面潮红者可加大黄,有热者可加石膏。但肺热盛者不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法,否则有咯血之变。
最后提一下,肺炎也有喘证,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机会,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不是治肺炎的专方,还是要辨证施治,若吃完此方不见轻者,应赶紧变方,不可固执成见,多以小柴胡汤加石膏取效。若喘得厉害,小柴胡汤加石膏再加半夏厚朴汤很好使,病人若荧光透视发现有发炎,肺部有线状一条,此为肺出血的情况,服此药后即可吸收,甚妙。
又,对肺脓疡(腐败性气管炎)、胸痛、吐脓血者,则须用排脓之法,如苇茎汤(方药平稳,也祛热)、排脓汤、排脓散等。
【小贴士】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以下简称“《百年百名》”)“论肺炎治疗”、“治疗哮喘独特经验”和“治疗咳嗽的经验”三部分总计15案,我们这里为大家精选4则做解析,以印证胡老所说。未能尽述者,请大家参原著自明!
【案例1】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之小青龙加茯苓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治疗咳嗽的经验”案三
夏某,女,32岁 病案号:106421
初诊1966年1月7日: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近来症状: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
【处方】
麻黄9g 桂枝9g 白芍9g 细辛9g 干姜9g 炙甘草9g 五味子12g 半夏15g茯苓12g
结果:上药服三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续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按语】
咳喘久病,遇某时令而发,多具宿根,或瘀或痰(饮),因虚因实,兼寒兼热,宜加细辨。
本例症候除主症外,与上例相似,外邪内饮,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汤证,因水饮内盛,酌加茯苓化饮,《伤寒论》第40条“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我们通过这一案例,想重温一遍胡希恕先生所一再强调的外寒内饮的治疗原则,即解表化饮须同时进行,胡老在讲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五苓散和真武汤等方证时反复申明这一观点。表有寒邪,里有水饮,里有水饮停蓄,表亦不透,表证不解,里亦难和,故治须两顾。
若强发其汗,勉为透表,则易激动里饮,变证百出,《伤寒论》中论述较多,水饮横肆,逆于上则呕哕晕眩,阻于中则心悸痞硬,趋于下则肠鸣泄泻,泛溢周身则疼重瞤动。如《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若舍表而攻里,单利其水,则表邪因势入里,相互胶结而难解,无异于闭门流寇,遗患无穷。如《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即因误下致表邪入里,成水热互结的结胸证。
因此惟有解表、化饮兼顾,邪气始服,方可收表解里和之效。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发汗以祛邪解表,半夏、干姜、五味子,并增茯苓以化饮和里,表里两痊而咳逆自平。
【案例2】
【久咳之小柴胡加桔梗白芍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治疗咳嗽的经验”案五
何某,女,34岁,病案号:493816
初诊(1965年3月12日):间断咳嗽2年,2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轻,咳嗽为阵发性,且以上午10点、午后3-4点、晚上8点为著,上月曾在某中医院服中药30余剂(多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瓜蒌、枇杷叶、前胡等)皆未见效。近咯吐白泡沫痰,恶心,咽干,无汗,两胁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既往史:1962年曾患肺结核。
【处方】
柴胡9g 党参9g 半夏9g 黄芩9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生姜9g 桔梗6g白芍6g
结果:上药服六剂,咳减。上方去白芍,加枳实6、生龙牡各12,服六剂后两胁胀满已。继服半夏厚朴汤加减十余剂,咳平。
【按语】
患者间断性阵咳2年余,冬重而夏轻,服宣肺化痰方药无显效。
咳嗽在季节律、日节律都是定时发作的特点,有似“寒热往来”,同时两胁胀满、恶心、咽干,符合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提纲,六经辨证为少阳病夹痰湿内停,辨方证为小柴胡汤加桔梗、白芍。桔梗祛化痰湿、利咽、止咳逆,咳嗽因肺气上逆而作,由痰饮做祟者多,因此宣肺降逆,化痰止咳是治疗咳嗽的大法之一,但依法治疗有时疗效难尽人意,从经方医学角度来看,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不对证。首先辨证的基础是全部的症候反应,而非某单一症状,如见干咳就予栝楼、贝母滋阴润燥,而不见痰饮不化诸症同样有干咳者;其次要辨明六经所属,如本案之咳嗽,病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因此,不予和解少阳,仅就致患之痰湿而徒施化痰肃肺,终无寸功。
冯世纶老师指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时再考虑病因或病理产物。若先不明六经,表里不清,寒热不识,虚实不察,一味的进行所谓“对因治疗”,那将是方向不明的徒劳动作,南辕北辙,往往是事愈倍而功愈寡,甚至坏证丛生,使病患徒增苦恼,临险涉变,医者仁心,何所安哉?!
同时可见,长期咳嗽,营卫气弱,胃气亦显不足,是以邪踞而难去,《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引入,与正气相抟…正邪分争…”,遇有诱因,辄易发作。仅用宣肺化痰药不能有效祛除病邪,必用党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以补中气、强营卫,合柴胡汤和表里,邪去痰化而咳自止。
小柴胡汤加桔梗汤证于反复感冒后咳嗽或久咳难愈症中见之较多,并有捷效,临床不可忽视。
【案例3】
【支气管哮喘之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治疗哮喘独特经验”案一
康某,男,36岁,中学教师,病案号:143153
初诊(1964年4月29日):三年前因食青辣椒引发哮喘,始终未离西药治疗迄今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觉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医院治疗均不见效而来京治疗。来京亦多出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脉体手术等疗法,皆毫无效果。又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证有增无减,并告之:“伤色太甚,虚不受补”。颇感精神痛苦,以至绝望。计返故里等死,后听别人介绍,到胡老这里最后一试。现在症状:喘闷,胸腹胀满,昼轻夜重,晚上哮喘发作,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
柴胡12g 黄芩9g 半夏9g 生姜9g 枳实9g 炙甘草6g 白芍9g 大枣4枚 大黄6g 桂枝9g 桃仁9g 茯苓9g 牡丹皮9g 生石膏45g
二诊(5月3日)上药服第二剂后,症状减轻,服第三剂时,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闷、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西药氨茶碱等,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病情,两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按语】
我们结合这一案例,介绍一下胡希恕先生对哮喘病的一些基本证治观点和经验
首先,胡老认为哮喘一病,临证以实证居多,这对认识哮喘病成因和确定治疗原则特别重要。具体到本例患者,自发哮喘三年多来,遍试诸法,证无减而反增,以致心灰意冷,有轻生之念。也曾经中医诊治,但该医抱“久病多虚,久病及肾”之残,守“伤色太深,虚不受补”之缺,一味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方药处之,犯“实实”之戒!
其次,胡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观察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刺激,即遇内、外邪气侵袭刺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击,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发为哮喘。本例诸症及舌脉诸象并无典型的瘀血证表现(痛、肿、血、色、脉),但据经验及症候中发病不纯因外感诱发,且无痰饮证候,特别是昼轻夜重,判断瘀血为害可能性较大。
再次,胡老在临证辨治哮喘中以痰饮、瘀血为纲,继辨六经、方证。胸腹胀满、心中悸烦、汗出口干、大便秘结,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结合之前的初判,方选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两解少阳阳明,兼以祛瘀。因里实热邪结滞不深,故未合桃核承气汤,而仅予前两方再加生石膏清热邪、除烦躁
这是胡老常用长效的治哮合方,临证中用治瘀血实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之哮喘,其效肯定而速捷。
【案例4】
【支气管哮喘之射干麻黄汤减细辛加桑白皮桂枝杏仁方证案】
《百年百名》“治疗哮喘独特经验”案二
王某,女,62岁 病案号:18161
初诊1979年5月4日:肺炎后患咳喘已10余年,每秋冬发作,春夏缓解,但本次自去年冬发至今未缓解,上月底感冒后,哮喘加重。现在症状:哮喘甚,也不得平卧,喉中痰鸣,并咳嗽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泄,日二三行。舌苔白微腻,脉弦细。两肺满哮鸣音,左肺散在湿罗音。
【处方】
射干9g 麻黄9g 桑白皮9g 生姜9g 桂枝6g 炙甘草6g 五味子9g 款冬花9g 紫菀9g 半夏9g 杏仁9g
结果:上药服三剂,喘平,咳嗽吐白痰仍多,左肺偶闻干鸣音,未闻湿罗音。上方继服。7月17日随诊,仅有胸闷、吐少量白痰。
【按语】
患者喘息性支气管炎10余年,呈季节性发作,遇感冒后诱发加重。
喘息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咳痰色白量多,为痰饮内蕴;恶寒背冷,大便溏泻,苔白微腻,脉弦细为虚寒不足。综合诸症,属外邪内饮,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内夹痰饮,以喉中痰鸣,辨方证为射干麻黄汤证,据证加桑白皮、杏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麻黄、生姜发汗,解太阳之表,半夏、细辛、大枣降逆化饮,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桑白皮、杏仁均主咳逆上气而化痰,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与小青龙汤证俱属外邪里饮证,而解表不足,偏于化痰,以喉中痰鸣明显。
与前例相比,彼之宿根在瘀,此之宿根在痰;彼为少阳阳明合病,证属热偏实,数剂间克峻其功;此为太阳太阴合病,虚寒为本,痰饮为标,属虚属寒,积两月余而缓图之。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
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