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邢台救难的神话故事
邢台县西部山区地处太行山中段,是道教、佛教的兴盛之地,宫观洞府、古刹名寺很多,许多名士高人在这里隐居、修行或巡游,庙宇文化十分丰富繁荣,如云梦山的鬼谷子(王禅老祖),仙翁山的张果老、鼎梅山的碧霞元君、紫金山的桃花女、灵霄山的张角太平道等,邢台县山区每一道山川,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几乎每村都建有祭祀的庙宇,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那种由过去焚香膜拜、祭祀祈福的宗教活动,逐步演变为今日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观光,已渐渐融合为一种独特的乡俗文化了。
作为善良博爱、广施恩慈的“大地之神”,“地母娘娘”也广受当地百姓的敬拜和尊崇。在这里要讲的,是流传在邢台县西部山区的一段关于“地母娘娘”悲悯众生救人苦难的神话传说。
缘起于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早时候,在邢台县西部山区宋家庄村西部一带,刚刚在此安家立户的男主人,盲目听信了两个江湖道士的“张狂乱语”,企图快速“发家致富”。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发财梦破灭,他耗尽了家财,也给整个村子带来了灭顶之灾。村庄败落,人烟凋零,一家人也被逐出了村子。男主人为此痛悔哀伤,一时想不开,就将自己吊死在了村南沟的一个小山洼里面。
面对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惨境,这家女主人很是要强。她掩埋了丈夫的尸体,擦干了眼泪,就在埋葬丈夫不远的小山沟里搭棚盖屋,没明没夜地修地种粟,劳作不止。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熬过了多少岁月。这件事让正在马岭一带巡游的“地母娘娘”知道了,她动了恻隐之心,想帮一帮这个可怜的女主人。
有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白发老婆婆躺倒在了女主人的家门口。看着老婆婆又累又渴又饿的样子,好心的女主人赶忙把老婆婆搀进屋里,喂了口水,又给老人家喝下一碗粥。还挽留老人住了下来,直到老婆婆精神头恢复了,才答应让老人家离开,担心老婆婆路上挨饿,女主人又将家中仅有的几块干粮也给了老人。老婆婆满心欢喜的离开村子,临别时,老婆婆执意要把她的破包袱解下来,送给女主人。这个包袱看上去破旧不堪,也不是什么值钱的物件,女主人几番推让,怎奈拗不过老婆婆的一片盛情就留下了。
又过了几天,一大早,女主人从家中走出来,眼前景象让她大吃一惊:村前、村东、村南三地儿都是平展展的土地,长出了绿油油的的庄稼。村西河滩地儿长出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来。打开包袱,里面裹着的是一卷崭新的《地母经》。喜极之余,她恍然大悟,敢情住在家里的是“地母娘娘”呀!她赶忙匍匐倒地拜了三拜。
此后每逢初一、十五,她都要焚香点蜡祭拜“地母娘娘”。白天干活儿,晚上研读《地母经》,又过了几年,她受《地母经》的点化,硬生生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土肥水丰的米粮川和花果山。“地母娘娘”的大慈大爱搭救众生的美名就此流传下来。据说最早村里还有“地母庙”和《地母经》传世,不知哪年哪月毁于战乱之中,一点儿痕迹都没留下,只留下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传说和几个令人感念的地名标签。
“地母娘娘”历史探源
地母娘娘即后土,也称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位居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昊天)相配合,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尊称“后土娘娘”,是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也称之为大地之母。
“后”之称谓,是指母系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女性,也就是母系社会里的君王。这应该是最初的、原始的后土称谓的真实含义。“后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郭沫若《释祖妣》)。“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说法。
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崇拜,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皆从地出,因而先民告诉我们要敬奉地神,应加以“美报”,进行献祭。考“后土”一词,“后”字出义,指女性。“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释名.释天》),所以“后土”神即是大地的母亲,故亦称“地母”。
<礼记.郊特性>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周礼载:“王大封,则先告后土”;左氏云:“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后土神亦为主宰大地山川之大神、与主宰天界“玉皇大帝”同样受人间崇敬。西汉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诏令天下统一祭祀地祇(后土),规定“冬至祭太一,夏至祭地祇。”汉武帝时(公元前一四○年)命建后土祠,亲自祀拜,如上帝礼。此后历代帝王皇朝,皆列入祀典。
还有一种说法是,最初的“后土神”原为男神,但后来受到古代阴阳哲学的影响,认为天阳地阴,所以隋唐之后,逐渐转为女神。唐杜佑通典记载,汾阴后土祠为妇人像,民间乃称为后土娘娘。唐代并有“后土夫人传”,而后土夫人祠以杨州最盛,并指沿自西汉。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执掌阴阳生育,主宰大地万物,道观并设后土殿。
地母娘娘是相对于天空的神祇,古所谓“皇天后土”,地母即源於古代的“后土神”,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被奉为主宰山河大地之尊神。民间信仰中,常将地母娘娘、女娲娘娘、九天玄女视为同一神祇,事实上,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来历,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后土娘娘在民间被视为“万物主宰,大地母亲”。是中国农耕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在人们心目中倍觉亲切和崇高,相传农历十月十八日是后土娘娘圣诞日,每年的这一天,百姓都要到后土娘娘祠里上香进献,隆重祭祀,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康泰。因而,建庙塑像,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盛举。
打造“农耕文化村”
“地母娘娘”邢台救难故事的发源地就位于现在的邢台县宋家庄镇武家庄村,这里一个地名就有一个传说,“老婆峪”就是“地母娘娘”栖宿救难之地,“杂籽沟”、“马峪沟”、“东湾”、“南湾”是“地母娘娘”布施恩泽的地儿,“武家庄村”在什么年代置产立的庄?安村立户的男女主人姓甚名谁?因时代久远,均无据可考。《邢台县地名志》(1983年版)是邢台县迄今最具权威的村志资料,据该书记载,明朝时期武王保在这里居住,村名以姓氏命名。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温姓从邢台梅花寨迁来定居,此时村中已无武姓,但是村名未变。2012年政府推行地名标准化,为与东汪镇武家庄村区别开来,遂改名西武家庄,现又改称武家庄,延续至今。武氏一族香火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变故?谁也说不上来,无从考证。倒是王姓人在村里繁衍生息,成为村里第一大姓。有一种说法是,传说中的女主人娘家姓王,因家道中落,王氏凭着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于是后人都以王姓为傲,武家和王家之间有没有联系?因缺乏史料佐证,所以也只是传说和揣测而已。
武家庄村立村较早,又处于“太行名镇”——宋家庄堡通往古长城马岭古商道的必经之地,崇武尚文,村里有武校,有戏班子。远的不说,民国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个村习武唱戏在当地都是很有名的,这些也都是有据可查的。据村里王申贵老人讲,1966年著名“文化老人”吴祖光在武家庄村蹲点搞“四清”时,曾动过挖掘整理武家庄村历史文化的念头,但是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破四旧”之风正盛,过去的旧东西谁敢去碰它!是历史的遗憾造成了如今的尘封和断代。
武家庄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落,世代以农林为业,土壤肥沃,林木繁茂,农事活动丰富,农耕文化昌盛,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一个缩影。“地母救难”故事流传至今,经过岁月的杂糅和演绎,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善恶有报”传统价值观的信仰与坚持,对“大爱无边”中华母性文化的敬服与尊崇,对良善护佑人间的希冀与期盼。
一言以蔽之,就是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其中就提到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要振兴,武家庄村怎么办?武家庄村“双委”一班人打起了“文化兴村”的主意,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珠林就提出了武家庄乡村振兴新构想:
“这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期待旺梧桐能引来更多金凤凰。”王珠林坚定的语气里充满期待:
“俺们村有历史文化传承,也出过英雄人物,陈家老人陈义信在1947年5月,解放军攻打汤阴城的战斗中,和战友们一起活捉了大军阀孙殿英,至今还留有政府颁发的“人民功臣”的牌匾;上个世纪70年代,俺们村响应毛主席号召,大办农村合作医疗,自办制药厂免费向群众提供药物,战备医疗搞得有声有色,当时的邯郸军分区司令员曾前来现场观摩指导,村医毕同全还和吕玉兰一起参加过省里的表彰会。武家庄村不缺资源禀赋,要充分挖掘整理地母文化、练武习文等历史文化以及传统农耕活动的特色,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支持,搞好规划设计和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中太行地区农耕文化村”。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