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泄洪为何选择滑县和浚县

滑县浚县位于华北平原,均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滑县还被誉为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之美誉。两县均是河南省粮食生产重点县。可以说,滑县浚县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么重要的两个县,为什么被选定为卫河滞洪区呢?

国家在选定滞洪区时,是有一定标准的,是按照“水往洼处走”的自然规律决定的。别看现在的滑县浚县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大的天然湖泊,其实,历史上的这里本身就是一洪水泛滥地。该区域旧系黄河泛滥区,地势非常低洼,历史上就有白寺陂、长丰陂、卫南陂、广润陂、集贤陂、鸬鹚陂等天然“湖泊”,后来由于黄河的改道,这些天然湖泊大多被黄河携带的泥沙淤平、掩埋。

至明清时期,这一带仍保留着一些湖泊,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长丰泊。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浚县西二十里有长丰泊”。《地理志》记载:“天下水名泊者有二,一曰梁山泊,一曰长丰泊。”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地先是有白祀陂、同山陂,到了后来由于来水越来越大,两个陂就合而为一,成为了长丰泊。这样一个慢慢变大的湖泊,自然威胁到了周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当秋天秋雨绵绵的时候,更是淹没民田,并且很长时间水位高居不下。为此,在明朝嘉靖时,就开凿专门渠道想把多余的水排出,露出农田种植水稻。但这样一来,卫河的水就在上游来水增大的时候,反而倒涌入泊中,不用船就无法渡过。常年积水,不能耕种,对于长丰泊范围内的村民来说'田畴无望,催科不免,民弃家者十之七',种不上田不说,连税赋也不给免除,有很多人都逃离开家园,再往后这里就只能当做放牧之地使用。大明一统志里有关马政一段文字里,大名府需要养殖的马匹远比其他府要多,或许就是因为这个长丰泊的原因。

清朝以来,为了漕运,政府加强了卫河的治理,长丰泊积水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上游来水大与下游排水能力弱的最根本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整个清朝中后期,长丰泊一带一直是在凿渠、筑堤、排水中度过的,给周边群众造成了深重的生活压力和苦难。
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气候的变化,包括卫河流域在内的豫北等北方地区雨量明显减弱,卫河水位不断下降,甚至断流,以前的积水区经过开垦开发也都变成了阡陌良田。

相对周边地区来说,滑县滞洪压力更大,古黄河给滑县留下来的“一潭、九坡、十八洼”等自然地理遗产,都是天然的滞洪区。假如真像气象专家预测的那样,气候已周期性地进入多雨期,一旦遇到特大洪涝灾害,滑县将成为一片汪洋。今后,在白马坡、卫南坡等低洼地域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洪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