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记】二肚的麻糖担

拨浪鼓,七十至八十年代“麻糖担”的招客工具,相当摇铃。铁皮做的,摇起来,清脆的“咚咚咚”响,很远都可以听到。

那时候,小卖部很少的,每个村委会才有一个,叫合作社。这合作社相当现在的小商场,经营油盐酱醋糖、布料等等日常生活用品。

麻糖担就应运而生,其实那时也没什么买,两只竹筐,一根扁担,筐里装的一些自制的零食,还有一些空气球,雪花膏,女孩子扎头发的小胶圈,红绒绳,当时称为“麻糖担”。

乡下有二个人挑的麻糖担比较出名,一个是陀背的“二肚”,五十多岁,狭长的小脸,小眼睛黑溜溜的,闪着狡黠的光,没有说话就先“嘿嘿嘿”笑几下,声音柔和。

一个是镶着金牙的“麻糖生”,硬朗高大,宽脸大眼睛,说话洪亮,笑声爽朗。

“二肚”和“麻糖生”是我们隔离大队的,他们是挑着两只竹筐,筐面放一竹篾编织的盖子,上面放了几个盘子,装着一些糖腌制的杨桃块或“胭脂糖”,这些是按两分钱一块卖的,一些叫“猫屎糖”的自制软糖,这类糖是五分钱开卖的,你买多少,就剪多少。一种用花生米拌在煮溶了的糖里面,搅拌均匀后,等冷却下来后,拿刀或剪刀切成一小块的叫“豆割糖”,这种糖是五分钟一块,还有一种就是把白糖煮溶了,拉成一条条的,等冷却后再用剪刀剪成六角的颗糖,有大有小,大的买两分钱,小的卖一分钱。

“麻糖担”来时是在近中午十一点多,村里人收工了,小孩放牛回来,“二肚”就会先来,还没进村,他那个特制的拔浪鼓就在手里摇了起来,“咚咚咚”的让小孩们都围过来,“二肚”就会把“麻糖担”放下的,拿开盖子,坐在小矮櫈子上,等着嘴馋的小孩。可以拿家里的牙膏壳换糖,也可以拿家里烂胶鞋,或鸡毛鸭毛之类,都可以换到糖吃。“麻糖担”一来,村里欢呼雀跃的,也有小孩哭声阵阵彼此起伏。

那时,父亲回来一次,都会给几毛钱给我的,奶奶爷爷姑姑叔叔都疼我,“麻糖担”一来,我是从头吃到“二肚”离开的,“麻糖生”来了,又围着。

“二肚”十二点到三点,会到学校守着,那时候上学了,有钱的就买糖吃,没钱的就看别人吃。

我跟几个堂弟是最让“二肚”和“麻糖生”头疼的,几个兄弟,分工合作,有人去前面的筐围着跟他们说话,拿钱买点糖,有人在后面移开筐盖,把里面的糖或其它东西偷走。“二肚”一见到我们几兄弟来了,就把两个竹筐并列放前面,偷不着了,就拿走他的拔浪鼓或帽子,他一追,我们就拿糖果。后来“二肚”到母亲那里告状,我给母亲修理好几顿。当时编了一首歌谣“扭啊扭啊,扭二肚的头”。“二肚”对我说,虎仔,你不要搞我,我挣饭吃的,你没钱了,我可以赊账给你,等你有钱再还。

我的堂兄弟多,还有小学读书时比较好的同学多,都是我请客。无论在村里或是学校里,我们一拨人过去,就要一两块钱,一个月下来,竟然欠了很多钱。“二肚”就找母亲要,母亲给的次数多了,就说,你不要赊账了,再赊账我就不给你钱了。

几十年过去了,“二肚”和“麻糖生”都作古了,给我留下的,就是一些记忆了。

原发2018-06-07《粤西文苑》,题目有改动,原为《记忆中的拨浪鼓》

2021-08-07晚修改,小城旧居

本文配图,陈海文

(0)

相关推荐

  • 黏糖

    "黏糖"在孝义话中可以读mā tāng,即"麻糖". 这个"黏糖"在司马村读mā tuō. 普通话的"n"与孝义话的&q ...

  • 四十年前盼过年 丨杨龙声

    四十年前盼过年 文/杨龙声 四十年前,我刚满九岁.过了腊月二十,就天天掰着指头算离过年到底还有几天.一大家子人,除了父母和哥哥姐姐,还有爷爷奶奶和还没出嫁的幺姑.每天晚饭后,全家人都围坐在火笼边烤&q ...

  • 酸枣小孩:端午节与麻糖

    端午节与麻糖 就像元宵节的不吃汤园,在王村,端午节也是不吃粽子的. 王村的元宵节不吃汤园,吃饺子:王村的端午节不吃粽子,吃麻糖(音同烫).乡下人不喜欢跟风逐潮,自已研发出一套经济实用的饮食风尚,流行于 ...

  • 儿时的年味②——熬麻糖

    熬麻糖一般是在腊月中旬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这项活动大多在夜间进行.麻糖麻糖,实在是既麻烦辛苦,又甜蜜快乐.这其中,培育好的麦芽是麻糖成功的关键.母亲先将几斤小麦淘洗后放进小筲箕里,盖上湿布,藏在温暖的 ...

  • 散文天地 | 秦维明:何以解忧,唯有麻糖

    何以解忧,唯有麻糖 文 | 秦维明 每年的春节过后,我习惯把新老的朋友请在一起喝茶,其间总爱把老家的麻糖拿出来摆显摆显.当听到他们对孝感麻糖"香脆可口.甜而不腻.回味绵长"的褒赞时 ...

  • 【随笔杂记】重访二十小时书店

    中午,应艺哥之约,在北岭新海利喝茶,见到许久没见面的蔡旭老师. 三个老乡,老中青小聚. 一边喝茶,一边说些文坛闲话逸事. 聊到深圳的龙岗红立方书城,聊到珠海的书店.深圳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书店,并且模式很 ...

  • 【随笔杂记】小城读书郎

    三月份里,永忠告诉我,南门头小学准备筹办一间读书吧,供学生和村民阅读,叔打算让我捐赠一批书籍. 后来,叔也跟我提起捐书这件事.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与永忠.华哥等人在高涧村旧址喝茶时,华哥是南村村委会的 ...

  • 【随笔杂记】城北的凤凰花

    雨霖岳母家后面的树,景乐拍 七十年代初,舅公是村里的生产队长. 记得奶奶讲过舅公的一个故事,有年农忙时期,舅公经常犁田耙田,裤筒卷到小腿位置.舅公每天在水田里劳作,这卷起的裤筒湿了干,干了湿,一穿就是 ...

  • 【随笔杂记】与老树相遇

    上周跟永忠打侧边鼓,我的意思是打算在周六或周日再骑一场长途. 永忠说:周六要上班,周日滨海收藏协会有一场会员交流日活动.周日有空吧?要不你也参加活动吧.叔也回来. 周六晚十点半左右,叔打了两个电话给我 ...

  • 【随笔杂记】立夏花开

    【随笔杂记】立夏花开

  • 【随笔杂记】山水之间有清契

    今日立夏 四月里第二次去活竹村,在离村不远的下坡路旁边的石头,碰到有个老者在凿字,当时凿成的字是:出入文明.下句大家猜是"欢迎再来." 昨天,海哥在"三七"骑行 ...

  • 【随笔杂记】生活,有细节才像生活

    【随笔杂记】生活,有细节才像生活

  • 【随笔杂记】母亲三两事

    母亲这个习惯,记不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兄弟姐妹们出门,母亲都会发红包买水. 记得小时候,每回到小镇玩,母亲除了给买东西的钱外,还要把一毛钱放进我另外一个口袋嘱咐我:这是救命钱,不到万一不要用. ...

  • 【随笔杂记】南山庐的真柏小盆景

    题记:去南山庐喝茶,写几段文字以作记录.等璁儿长大了,他读到这些文字,就会知道爷爷带他去过哪里,跟谁在一起. 图片来自南山庐 初夏夜,南山庐里两道茶,一道龙井,香郁味醇,齿颊生香.一道普洱熟茶,茶香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