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正轻灵,一代名医——赵绍琴

——纪念赵绍琴百年诞辰

1918124,注定是个值得关注、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宫廷医学传人、三代御医之后、平正轻灵一代名医赵绍琴的诞生日。
一、御医之后,继承家学
赵绍琴祖籍浙江绍兴,祖上世代业医。至赵绍琴时,居住北京已达十代,皆以医为业。从其曾祖父起,连续三代均因医术精湛、疗效卓著而入清宫太医院供职,且均由恩粮、医士、吏目而升至太医院最高等级之御医。尤其是其父文魁公(字友琴),因脉理独到,医术超群,深受皇家信任和重用,光绪年间被提拔为太医院院使(正院长),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和御药库事务,宣统年间被破格授予头品花翎顶戴。1924年,太医院解散后,文魁公悬壶京门,堂号“鹤伴吾庐”,为平民百姓看病,每日患者盈门,名噪京城。1930年,北京首届中医学社成立,文魁公被推举为名誉社长。
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自幼受到家学熏陶,耳濡目染,很小就深深地爱上了中医。且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文魁公指导下,背诵了《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中医入门书籍,受到了良好的 医学启蒙教育。
二、名医传授,医术精进
1931年,赵绍琴13岁时,文魁公为提高其中医理论水平,特委托门人瞿文楼为其讲解《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中医经典名著。瞿文楼曾以一等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太医院医学馆,后供职于太医院,光绪年间升至太医院吏目,民国后悬壶京城,为北京著名老中医。瞿老不仅中医理论功底深厚,而且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如教授《素问》,不仅要求领会其意,而且要求背诵原文及王冰注。在瞿老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赵绍琴经常焚膏继晷,三更不辍,前后历时4年,对以上著作原文达到了背诵如流的地步,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1934年,赵绍琴16岁时,从北京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国医专科学校专攻中医。同时,每日还抽时间到先父门人、清代御医、北京名老中医韩一斋处学习中医临床。韩一斋先生学识渊博,熟读中医经典,对叶天士温病理论最有心得,擅治内科诸症,诊病问疾,深究医理,认真细仔,一丝不苟,望闻问切,理法方药,条理井然。在京行医五十余载,每日门庭若市,活人无数。韩老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平时诊余,即指导赵绍琴学习,并经常结合临床实践,讨论疑难病例。赵绍琴在韩老处先后侍诊6年,尽得韩老高超医术之真传。
1937年~1940年,赵绍琴还随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学习临床。汪老医术高超,诊疾治病,师古而不泥古。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汪老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用药,辄取奇效,尤以擅长治疗湿热病症。赵绍琴跟汪老学习过程中,将汪老论病处方的内容每多撮录,兼参以己见,次日汪老必圈阅批点,关键之处多浓墨重点。如此学习4年,尽得汪老真传,为其后临床诊疗,尤其是诊疗湿热病症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
三、学无止境,融汇新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赵绍琴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努力拓宽知识范围。1950年,赵绍琴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第一期中医学习西医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并在西医医院实习进修,使其临证诊疗水平更上层楼。同时还参加了北京中医学会举办的预防医学学习班,且在毕业后受聘为北京预防医学专门委员会干事。
赵绍琴一生,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进修班学习理论知识,更注重自学和临床实践。在几十年的中医生涯中,始终注重抓时间,挤时间,自学不辍,实践不断,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努力使自己的医学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正如他在《名老中医之路》中总结自己成才之路时指出:“我几十年的中医生涯,就是勤奋读书和不断实践。”
四、悬壶济世,誉满中外
赵绍琴自幼酷爱中医,刻苦学习,不断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水平,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悬壶济世,救助病患。由于其天资聪颖,虚心好学,故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水平提高迅速。1934年,他16岁时,便继承父业,悬壶京师。自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医临床,再也没有离开过患者。因其集家学与诸名医真传于一身,临床疗效卓著,至新中国成立时,已成为京城小有名气的青年中医。
新中国成立后,赵绍琴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1950年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卫生局颁发的“中医师开业执照”,1952年获得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签发的“中医师证书”。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成立后,赵绍琴先应聘到附属东直门医院负责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后又调至温病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虽教务繁忙,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临床诊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