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彭子益(1871-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从他的书中,也颇能看到民国的影子。而他的著述,也正好介于古今之间。既有对古老经典的原理剖析,亦有与西方科技精神的对接。民国时的遣词造句,对今天来说既不会看不懂,也不会如爆米花般浅薄。正如罗大伦所说,《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颇有相通之处,对中医如环无端的特点讲述的特别透彻。比如我在读伤寒论一段时间以后,在六经辩证的环节被彻底搞晕。因为在我自己身上,太阳表症似乎并不明显(很少感冒发热出汗啥的),但太阴病、厥阴病似乎都有……阴阳两虚、上热下寒、畏风怕冷、心阳脾阳不足、肾水不能克制,病症杂七杂八,看起来理中汤、四逆汤、桂附地黄丸、真武汤等方剂都在某个方面是对症的。但实际上,我一服热药就会上火,稍事寒凉又要腹泻。不像是某个方剂能完全解决的。那么这些药、症到底有何区别呢?《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简洁现代的图示、揭示了圆运动被卡在不同的环节,而产生不同的处方。理中汤、肾气丸、泻心汤等代表方剂的功用和原理令人一目了然。而所有这些,正是我们在学习针灸、经方之前应该建立起来的整体观。同时,本书也令五行辩证更为具象和生动。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病案五则。注:因不知作者何人,所以也未能标注了。原文如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版后,笔者勤学不辍,细心体会,反复验之于临床,其效桴鼓相应。诚如本书主校李可老先生所言:我读彭子遗书,深感其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之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反思一生医事之成败,顿觉今是而昨非!以下病例是自己读彭子遗书的一点体会,以为抛砖引玉。例1,患者男,68岁,2008年10月20日就诊。 症状:失眠6个月。患者入睡困难,易醒,伴心烦热,右侧头胀,有时头晕。纳减,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浮。诊断:中虚,胆经寒而相火不降。治疗:补中气,升肝阳,降胆经。方药:酸枣仁汤合四君子汤加味。炒枣仁25 g,川芎10 g,当归10 g,知母1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云苓12 g,炙甘草10 g,制半夏25 g,焦三仙10 g,6剂,水煎服。药后病愈。按:此轴轮并运,补中气升肝以降胆之法也。人身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人身阴阳圆运动,左升右降。胆经右降,相火才能下行,藏于肾水,人才能寐。然胆经降必得肝经升,必得中气正常。现患者中气虚,轴运不灵,肝阳弱而升气不足,胆经遂寒而不降。方用川芎温补肝阳以助上升,当归温补肝血以助川芎。炒枣仁补胆经相火,以助胆经下降。胆经不降逆而生热则心烦,右侧头胀,有时头晕,故用知母以清虚热。中气虚则纳减,故用四君子汤补中气,半夏降胃以助降胆经,焦三仙助四君以运中。脉虚浮是中气虚阳气不降之象, 虚者,肝阳不足之象。药后轴运轮行,圆运动恢复故病愈。  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但阳入阳出于阴有不同的情况,书中已在“酸枣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一节展开论述。阳入于阴的前提是胆经相火降,相火不降则阳不入阴,如酸枣仁汤治疗因胆经寒而相火不降。还有因胆经热者,因胃气不降者。胃气降有助于胆经降。如由于阴虚或真水枯,则阳不能藏。阳不能藏则阳出于阴,阳出于阴则寤,因而失眠。此外,在临床上还有因肺经不降而失眠者,因肺经降也有助于胆经降。正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例2,患者男,67岁,2008年11月4日诊。症状:患者每于晚卧床时感觉背部发热、出汗2年。脱衣裸露时才慢慢缓解,然后再作,严重影响睡眠。活动后气喘。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有脑血管病病史、冠心病史。舌质红,前部有裂纹,苔薄白,脉弦细,右大于左。诊断:肝阴不足。治疗:补肝阴、调升降。方药:四逆散合一贯煎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生地15 g,生白芍12 g,当归10 g,川芎10 g,枸杞子12 g,沙参12 g,麦冬12 g,炒枣仁25 g,炒栀子10 g,云苓12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有所减轻,加淡豆豉15 g,薤白12 g,5剂。服完后症状已明显减轻。睡眠已有所改善,能睡3 h,背热在晨3 ~ 4时发作,但程度已轻。仍有轻度出汗。舌淡红,舌质裂纹已明显减少,脉弦偏细,左略小于右。加生龙牡各20 g,4剂而愈。愈后脉恢复正常。按:人身阴阳圆运动,后升前降,左升右降。患者肝阴虚,肝阳相对偏胜。背面发热,是阳升于后,不能降于前之象,汗出是木气疏泄也。阳不降不能入于阴则不眠。活动后木气上冲击肺则气喘。舌质红为热,舌裂纹是津伤,阴虚气滞故脉弦细,阴虚津枯故左细于右。方中地芍归芎润补木气调升降,乃木气整个圆运动之药。柴胡、枳壳调气之升降。枸杞子补肝血,沙参、麦冬降肺金以生肾水而补肝,枣仁助胆经降而入眠,栀子清热。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土湿则胆经更无降路,茯苓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炙甘草补中以助升降。二诊时加淡豆豉以调中行滞,薤白助降金气以平喘。三诊时脉细已减,故加生龙牡降胆经以助睡眠,收敛以止汗。药后升降有序,圆运动恢复而病愈。例3,患者女,72岁,2008年11月3日诊。症状:背部有物压迫感5年。口干,口渴,恶心,纳减,食后有饱胀感。大便干,1~2天 1次,尿可。经中西医治疗乏效。舌质暗红稍干,脉虚涩。诊断:中虚卫闭而不降。治疗:补中开闭降逆。方药:四君子汤合葛根汤加减,党参10 g,炒白术10 g,云苓10 g,炙甘草3 g,制半夏10 g,焦三仙各10 g,葛根15 g,生麻黄10 g,桂枝10 g,生白芍10 g,杏仁10 g,天花粉12 g,4付,水煎服。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仅下午3时以后略有压迫感。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较前有力,续4剂。服后病愈。按:书曰:荣卫为人身整个圆运动。职司在肝肺,枢机在中气,根源在两肾。患者中气虚,轴运不灵,荣卫失和,卫气闭而膀胱经气不降,故背部有压迫感。中虚肾水不能上济故舌干、口干、口渴。中虚胃逆故纳减、恶心、食后饱胀。金气敛结不降故大便干,1~2天 1次。舌暗红脉虚涩为中虚荣卫失调之象。用四君子补中气以调和荣卫,生麻黄开泄卫闭,而降膀胱之经,桂枝益阳调荣卫,葛根助麻黄开卫气之闭生津液,芍药降胆经以调荣,半夏降胃逆,焦三仙运中,天花粉、杏仁清润降肺金,金降则诸经降,荣卫调。药后中气键运,荣卫调和,诸经降而不逆故病愈。例4,患者女,54岁,2008年6月23日诊。症状:周身无力、头胀、眼睑肿反复发作5年。发作时无力上下楼,甚至行走困难。伴头热,继之烦躁。呼吸时口内发凉,平素周身怕冷。口干不欲饮。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近1个月发作,并逐渐加重而求诊。刻诊:症状同前,眠可,纳减,大便干,2~3天 1次,尿清。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80/100 mm Hg。现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查:BP 156/76 mm Hg。精神欠佳,无力姿势,无其他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正常。心电图示窦缓。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体略肿,苔薄白。脉沉迟弦细无力。诊断:肝阳虚风动。治疗:补肝阳息风。方药:桂枝汤加味。制附子6 g,桂枝10 g,生白芍10 g,炙甘草10 g,天麻10 g,钩藤15 g,生石决明30 g,太子参12 g,云苓12 g,栀子5 g,丹参15 g,生姜3片,大枣6枚。3付,水煎服。药后症状减轻,纳食略有增加,但五天来未解大便。加当归10 g,改太子参15 g。服1剂大便解,连服12剂,病愈。血压130/80 mm Hg。按:肝阳虚疏泄无力,木气不能左升,则行动无力。木虚生风,上冲则头胀、睑肿发作。所谓阳冲于上则虚于下。风上冲则少阳胆经、厥阴心包经不降则头热、烦躁。木虚而升降不遂则郁而克土,故纳减,生湿则舌肿不欲饮。疏泄无力则便艰。肝肾同源,肝阳源于肾阳。肾中相火不足,故全身怕冷、口内发凉、口干。尿清是内寒,舌边有瘀斑为血瘀之象。药用制附子补火以助阳,桂枝温升肝阳,白芍降胆经。肝胆升降,互为其根,胆经降则肝经升。栀子以清热,茯苓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太子参、生姜、大枣补中气以运土气。生石决明、天麻、钩藤收上冲之风。丹参祛瘀以利经气升降。药症相符,故服3剂已见效。二诊时大便已5天未解,故加当归温补肝血以助疏泄通便。共用药15剂而肝阳足风不上冲,胆经降而运动复圆。例5,患者女,39岁,2008年9月24日诊。症状:周身起疱疹并反复发作3年。3年来疱疹反复发作,一般呈皮肤潮红、丘疹、水疱,因痒搔抓而流滋、结痂并存。皮疹散布于全身,有的连成片,四肢尤为严重。反复用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20天来发作并加重,用糖皮质激素、康体多、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静脉点滴,氯雷他啶口服等治疗效果不佳延余诊治。刻诊:周身见遍布大小不等的疱疹,间有丘疹、结痂、抓痕,四肢尤多,皮疹周围皮肤发红。伴有瘙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性急易怒。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右弦滑,但尺少,左弦细。诊断:木枯金败,湿热。治疗:润补肝肾,清热燥湿。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生地30 g,生山药3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生白术10 g,云苓15 g,泽泻15,当归10 g,生白芍12 g,川芎10 g,苦参15 g,生苡仁30 g,乌梢蛇20 g,黄芩10 g,黄连6 g,巴戟天10 g。7剂。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水疱已皱,但夜痒仍甚。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续7剂。三疹:症状续减,舌质暗红,苔薄稍淡黄,脉同前,但左细已减。生地30 g,生山药3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云苓10 g,泽泻10 g,炒白术15 g,当归10 g,生白芍15 g,川芎6 g,生何首乌30 g,乌梢蛇20 g,黄芩10 g,黄连6 g,巴戟天5 g,黑豆30 g。7剂。四诊:症状续减,干痂已脱落,皮肤留有痕迹,夜稍感痒,但不影响睡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同前。续11剂。五诊:诸症消失,但左脉似稍显细,故续服12剂,隔日1服。随访至今未再复发。按:患者平素情怀不畅,木气郁而伤阴,疏泄失常故皮疹反复发作,性急易怒。木郁克金,金气败而不收故现疱疹。夜痒甚为热和肾虚,皮肤潮红、舌质红为热,右脉为木枯金败生湿之象,左脉为肝肾虚象。生地润木气,调疏泄,而保水气。生山药补肺金,助收降而生水气。肾水充足而生肝木,使肝阴得补。萸肉敛火调疏泄。山药、白术、云苓、苡仁、泽泻、苡仁补肺、健脾而除湿。因肺金败而收降不能,木金升降不遂,土气郁而生湿也。归地芎芍润肝血而助升降调木气,何首乌补木气能通能敛,黑豆养中养木平疏泄,乌梢蛇调滞气。芩连苦参清热去湿。巴戟补肾虚,因右脉尺少故也。用药后使升降协调运动复圆,故症状很快缓解,疱疹去后减苦参、苡仁。前后共服45剂,诸症消失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0)

相关推荐

  • 放屁多,小便一下午5,6次,这是怎么了?提示身体哪里出了问题?

    大家好,我是雷师兄,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舌头歪,嘴唇黑,一下午小便八次,放屁多,这是怎么了? 咱们通过案例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这个朋友上来之后,直接自述了很多问题.女,53岁,胸椎11-12之间 ...

  • 番禺徐和堂案例分享交流(二)

    玉衡执砭人木青已关注 0.4292019.12.29 20:18:52字数 1,431阅读 15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志娟分享 " 患者,女,中年 2019.09.26出院诊断: 1.椎动 ...

  • 冠心病心绞痛--茵陈温胆汤化裁--沈绍功

    [验案] 李某,女,67岁.患冠心病8年,常感胸闷痛,近日食后腹胀.便溏,于某医院查心电图示:QT时限延长,ST段下移,诊为心肌缺血:肝功不正常,诊断为"乙型肝炎".刻下诊:胸闷痛 ...

  • 【药以对聚】​十大升降相反药对!

    一  肉桂 黄连 1:10  辛开苦降,交通心肾,引火归元,有"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适用于心肾失交之不寐.此类病人应忌烟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个月后,才能根除.  二 柴胡 黄 ...

  •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圆运动法总则百年传世

         承前启后的民国大医彭子益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彭子益再传弟子捐赠收藏半世纪笔记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圆运动法总则 圆运动法总则* *本内容由彭子益爱徒王养林 ...

  • 彭子益: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做圆运动

    彭子益有书<古中医学圆运动>,其中说到"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人体内部在做圆运动. 直觉告诉我这种学说是对的.天人相应,天体运动就是圆运动,天地间的万物.小到原子,都是 ...

  • 彭子益 中医圆运动功 演示[高清版]

    彭子益 中医圆运动功 演示[高清版]

  • 彭子益中医圆运动功初探

    彭子益中医圆运动功初探 前言:本文发表之际,没有在网上搜到相关文章和视频,今日在优酷网视频http://www.youku.com 看到刘济苍老先生传授的彭子益中医圆运动功法,与我按式名臆测练习方法完 ...

  • 调身延寿的圆运动养生功 | 彭子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问世,使得人们在半个世纪之后重新认识了民国时期的医家彭子益,李可等老中医更是称其为"中医复兴之父""继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

  • 彭子益脉法三层次

    指法与脉位: 自来诊脉两手分,彭子脉法两手合. 三指斜下寸关尺,寸脉本位在浮部, 关脉本位在中部,尺脉本位在沉部. 每部皆有浮中沉,三部九候皮肉骨. 有意无意听脉气,合听分听察河图. 脉法第一层 诊脉 ...

  • 医家小传(彭子益,补充很多史料)

    医家小传 医锦先生整理 彭子益(1873-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子益乃其字,原名彭承祖,因其讳某,故以字行.时人评价其"才学过人,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识 ...

  • 彭子益号脉的方法,确实牛!

    医学全在线 彭子益号脉的方法: 還有好些省分診脈,病人伸手就診,都將掌心向上仰著,更無法診得明白.萬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將掌向心微彎,則脈來流利,醫生仍能用指法去細細尋求,李瀕湖修正之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