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上的十八个兵站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二○○五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铺上了铁轨。二 ○○六年七月一日,第一批乘客将乘火车抵达拉萨。当世人惊叹这一发生在中国的奇迹的时候,曾经在另一条青藏线战斗过的军人更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遥望西南,他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1954年,解放军工程部队将全长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献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共和国,一笔抹去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以当时的路况、车况,开车从西宁到拉萨需时15天左右,于是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配备多少台车,才能保证西南边防部队的所有物资供应,二是在公路旁设多少个兵站,才能保证运输部队的食宿问题。 风雪严寒中,稍晚于青藏线诞生的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即现在的青藏兵站部逐步建立了运输和保障两大体系——配属4个汽车团,组建18个兵站、3个管辖兵站的大站、两个汽车修理厂、两个野战医院和一个通讯营。风雪严寒中,青藏公路动了,活了,有了生命,眼看滚滚车轮、车轮滚滚,一刻不歇地运行到今天。

今天,退休、离休的青藏兵站部大部分师、团首长分别入住总后在西安的3个干休所里,借着这个便利,记者在青藏铁路成功铺轨的日子里,采访了原青藏兵站部副政委赵信、原格尔木大站所属倒淌河兵站接待员王书印,见到了由赵信主编的《昆仑英豪》。风雪青藏线,渐渐地浮现在记者的眼前……
兵站就是汽车兵的家

西宁到格尔木800公里,由东往西,公路边分别有倒淌河、江西沟、茶卡、都兰、香日德、诺木洪6个兵站。从格尔木开始,青藏公路拐了一个弯儿,向南走去。由格尔木到拉萨大约1200公里,计有钠赤台、不冻泉、二道沟、五道粱、沱沱河、温泉、唐古拉、安多、黑河,谷露,当雄、两道河,羊八井,拉萨兵站10个兵站。由格尔木往北,还有大柴旦、敦煌两个兵站,位于格尔木至敦煌的公路旁边。

1961年起,曾在倒淌河兵站战斗过3年的王书印告诉记者,一个兵站,就是汽车兵的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家。60个春夏秋冬走过,兵站经过了帐篷、土坯房、水泥砖房到如今的旅馆式服务共4个阶段,各项设施逐步完善,但全心全意为汽车兵服务的宗旨却始终没有改变。

倒淌河兵站是青藏公路第一站,离西宁100多公里,位于青海湖畔,是一个建站较晚的兵站。1961年,刚入伍的王书印随某营营部来到这里。第一批帐篷刚刚搭起,营长职务变成了兵站站长,王书印则由通讯员变成了接待班接待员。任务刚一明确,汽车洪流便滚滚而来———中印反击战打响了,青藏公路担负起输送兵员和物资的繁重任务。王书印说,最忙的时候,公路上的运兵车一眼望不到头,全兵站的同志3天3夜没有睡过觉。根本来不及做饭,过往的参战部队全部自带压缩饼干。大家在公路边上立了3个汽油桶当做锅炉,一个班负责打柴,一个班负责烧火、送水。车队一到兵站,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每个驾驶员和战士的水壶添满,然后再目送他们开赴前线。

战时,兵站干部战士连轴转。平时,他们如何度过每一天?原来每个汽车连队都有一辆报饭车,正是报饭车拉开了兵站每天工作的序幕。

早上,汽车连队从兵站出发前,会有一辆干部带领的车提前开动,到下一个兵站报饭,这辆车就被大家称为“报饭车”。兵站迎来报饭车,就知道了它的番号、人数,炊事班便开始准备饭菜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兵站蔬菜以内陆运来的土豆、白菜、萝卜、大葱为主,几种菜熬一锅,再加上几个猪肉或鸡蛋罐头,这便是最常见的菜了。主食则以米饭馒头为主,汽车部队如果有病号,报饭车报过后,炊事班便专门为病号准备一碗汤面条,这在其他汽车兵看来就像过年一般。

下午来的报饭车也报住宿人数。六十年代,兵站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可住20个战士,两头各有一个火炉,木板钉成的通铺,板上铺毡,铺盖由汽车兵自带。汽车兵一入伍就会领到一块防雨帆布,用它把褥子被子捆成一个包,往汽车上一扔,便是整个行程的背包。

晚上,或者半夜,汽车连队的收尾车、抛锚车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开进兵站。但只要一敲兵站值班室的窗户,里面灯就亮了,掉队战士顿时就会觉得身上温暖了许多。再过一会儿,炊事班的灯也亮了,已经封了火的炉子又捅开了,为迟到者炒菜做饭。
遇到病号,兵站专门有卫生所照料。一般兵站有两名军医,一名卫生员。汽车没油了,兵站也有加油站迎候,一名站长,两名加油员。在某一个时期里,兵站还有警卫班、电台,对付随时发生的匪情。

高原上的种菜兵

此后,当雄兵站接连创造出多个第一———在18个兵站中第一个磨出了豆腐,第一个捕回了湖鱼,第一个办起了牧场……60年来,曾经在18个兵站里战斗过的每一位干部战士,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盏红灯。一盏盏红灯,温暖了风雪青藏线,感动着万千汽车兵。

1956年3月,念青唐古拉山东麓的当雄河畔,当雄兵站在此建站。站长常元堂的身后,齐刷刷地站着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十几员虎将。地上,则摆放着兵站的全部的家当:一副水桶,两口铁锅,三把菜刀,六顶帐篷。上午10时许,常站长抡起铁锤,砸下固定帐篷的第一颗铁钉。

当雄兵站往东30公里,是宗政府(西藏民主改革前的旧县政府)所在地,往北10多公里,盘踞着藏北土匪桑木的400多个匪徒。兵站里的10多个人,白天接待汽车部队,晚上轮流站岗。兵站第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燃料奇缺,敌人的封锁和破坏也与日俱增,一块大洋只能买到8斤牛粪。战士们在完成接待任务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到草原上拣牛粪,有时半夜才能返回兵站。第一个冬天里,他们共拣回牛粪8万斤,这可等于拣回了一万块大洋,彻底解决了兵站的燃料难题。

最初,当雄兵站炊事班只能为汽车兵提供土豆、萝卜等从内陆运来的蔬菜。到了第三年,憋在大家心里的一个念头终于从站长嘴里说了出来,藏北高原,真的就不能种蔬菜?试一下总可以吧?3月,大地刚刚解冻,他们在草原一块凹地里开出两亩大的菜地。5月,他们播下菠菜、油白菜种子,也播下了希望。

第一个发现菜地里有嫩芽破土的是兵站电台的摇机员,大家立即喜上眉梢,高兴得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冰雹落下来,菜地里一片狼藉。战士们没有气馁,播下第二茬种子,却又在第二场冰雹中毁于一旦。经过战争考验的常站长静下心来,组织大家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

大家发现,这里五六月份气候变化无常,但7到10月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灾害性天气较少。种菜,也要抓住气候特点才行。于是大家在6月底再次播种,出苗之后相机用草帘覆盖。等到秋天,降雨增多,积水成害,战士们又想出了用牛、羊粪吸水的办法,秋末,兵站竟然破天荒地收获了4000斤菠菜、油白菜,汽车兵的餐桌上第一次见到了绿颜色。

第二年,菜地扩大到17亩,蔬菜品种达到了7种。此后,当雄兵站接连创造出多个第一———在18个兵站中第一个磨出了豆腐,第一个捕回了湖鱼,第一个办起了牧场……1962年,他们自产牛羊肉7千多斤,在全年只能领到240斤猪肉罐头的情况下,保证了在该兵站就餐的汽车兵每天能吃到3两肉。此外,他们种的青稞,亩产超过了百斤,为牛羊过冬提供了足够的饲料。

1962年,当雄兵站被总后勤部授予“红旗兵站”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兵站代表6次9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唐古拉山上的红灯

60年来,曾经在18个兵站里战斗过的每一位干部战士,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盏红灯。一盏盏红灯,温暖了风雪青藏线,感动着万千汽车兵。晚上,或者半夜,汽车连队的收尾车、抛锚车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开进兵站。但只要一敲兵站值班室的窗户,里面灯就亮了,掉队战士顿时就会觉得身上温暖了许多。

1964年建起的唐古拉兵站,坐落在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上,被称为地球上最高的居民点,总共有23名干部战士。

海拔一高,就带来了三个难题。一是气压低,水烧不到80摄氏度,米煮不烂,馍蒸不熟;二是空气稀薄,缺少氧气,干部战士身体很不适应;三是气候恶劣气温低,风雪、飞沙,一发作起来,根本睁不开眼。

于是从建站的第一天起,战士们就在兵站门口挂起一盏红灯。红灯像是一团火,为夜间抛锚、受阻的汽车兵指路,送上了春天般的温暖。1965年的一天,大雪纷飞,唐古拉山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山,哪是路。某汽车连在离兵站五六公里处受阻,100多名战士奋战十多个小时,到晚上仍未能清除积雪。人不能离车,可是人已是饥寒交迫,如何度过漫漫长夜?连长指派通讯员找兵站求援,通讯员在雪地里摸爬滚打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兵站的红灯。

接到消息,战士们像接到了战斗警报,兵站立即生火做饭,把猪肉罐头、包子、大米稀饭装进保温桶里,由副站长马尚武带领4名战士、一名军医前去送饭。茫茫雪原,载有保温桶的架子车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片树叶,被肆虐的暴风雪吹得左右摇晃。马尚武手提一盏马灯在车前探路,数次栽倒在雪窝子里又坚持着爬起来。战士们则既要拉车,又要护车,防备车子滑入悬崖下。最艰难要数下坡,两名战士蹲在车前,用脊梁顶住车轮,防止翻车……饭送到的时候,汽车兵禁不住欢呼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青藏兵站部政委的郑明波在唐古拉兵站蹲点两个星期,被战士们扎根雪原、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从兵站卫生所得知,兵站有11名干部战士患上了高山性心脏病,20多人的血色素在20克以上,最高的28克,而29克就是人生命的极限!回到西宁,郑明波立即召开党委会议,决定此后师直机关干部每年去兵站代职3个月,换下兵站干部到格尔木大站休息,与家人团聚。同时对兵站战士的探亲休假、看病洗澡等具体问题也做了妥善安排。

60年来,曾经在18个兵站里战斗过的每一位干部战士,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盏红灯。一盏盏红灯,温暖了风雪青藏线,感动着万千汽车兵。晚上,或者半夜,汽车连队的收尾车、抛锚车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开进兵站。但只要一敲兵站值班室的窗户,里面灯就亮了,掉队战士顿时就会觉得身上温暖了许多。

(0)

相关推荐

  • (2018春季川藏行10)拉萨

    拉萨-那曲-格尔木 概述 昨天在酒店休息了1天,精神好.仔细考虑了出藏线路,最后确定由青藏线出藏.曾经听一位朋友说,他以前一天从格尔木直接干到拉萨,理由中间没有好休息.这1150公里,还时 ...

  • 我们奋斗过 又忘记 ——青藏线上的故事(十)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 ...

  • 大辽河上之十八—南河沿排灌站

    大辽河,是辽宁省独流入海河流浑河与其支流太子河合流后形成的下游河段的别称,系指浑河干流在盘锦市三岔河与太子河汇合后,由三岔河起始,向西南方向流至营口市永远角的大辽河口注入渤海辽东湾的下游94公里河段. ...

  • 向曾经奋战在青藏线上的英雄们致敬!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 ...

  • 宁普林:上广西/十八、潇洒的乡长(总39)

    [作者简介]宁普林,1941年生,湖南邵东人.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十年,交通管理工作二十五年.自幼酷爱文学,博览群书,精通诗词歌赋,擅长故事小说.数十年来各类作品纷纷靓丽于各级报刊.杂志.著有<三 ...

  • 宁普林:上广西/十八、潇洒的乡长(总40)

    十八.潇洒的乡长(总40) 大泽乡妇联主任杨柳,也是大学毕业生,来此一年了,比牛胜雄小三岁,生得苗条清秀,相貌端庄,一米六的个子,在大学读书时,曾参加过"空姐"考试而落榜,但从此留 ...

  • 《福满人间——千人祈福》线上作品展(八)

     福满人间--千人祈福线上展 新年写"福"祈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此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景.今年冬天"新冠疫情"又有所抬头,本报发起福满人间--千人祈福 ...

  • 青藏线上的德龙卡友:直面生活挑战无惧旅途艰难 | 卡车之友网

    卡车之友网原创  www.ecv360.com 微信公众号:ecv360 作者:熊悦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大众化的面孔,曾经不经意间在无数人的世界中快速掠过.或许,是因为他们太过普通,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 ...

  • 回忆在青藏线上汽车兵的往事

    原创:董文浩 那是一九八四年的初春,戈壁之城格尔木迎来了我所在的汽车团.我们五连驻扎在三团驻地专为我们腾出的几排老房里.一座笨笨的土火炉位居房屋的正中,比水桶还粗的炉膛里塞满了硬如砖头东倒西歪的压缩煤 ...

  • 管理类联考(MBA、MPAcc)线上面试十大必杀技+逻辑直播

    目前疫情严控的大环境,管理类联考(MBA.MPAcc)面试线上进行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种崭新的新网面形式,对于大家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 "崔瑞逻辑"总结历年面试的经验.展望线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