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出境的玄奘,回国之后百万人迎接,他是如何应对唐太宗的呢?

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楚玄奘和唐僧的区别,甚至将《西游记》中的唐僧等同于历史上的玄奘,这是相当荒谬的事情。事实上,当86版的《西游记》拍摄完成之后,杨洁导演曾恳请当时的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老居士题词,便遭到了断然的拒绝。其原因在于电视版《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过于迂腐懦弱,与历史上的玄奘三藏差距实在是太大。

事实上,玄奘三藏不仅仅是千年以来佛门龙象,他也深刻地影响了世俗社会。在他西行取经还未返回长安时,便已经在大唐国境之内声名鹊起,他的回国和离世都引发了唐朝百姓狂热般的迎接和相送。但玄奘这个人并非是一般的僧侣,他在西行的过程中虽然历经磨难,但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王公大臣的礼遇,甚至还有西域的国王愿意与他“共享王权”,这大概就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蓝本吧,但这样的请求自然遭到了玄奘断然地拒绝。

换言之,玄奘是见过大场面的高僧,他人生的巅峰时期是在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以一己之力与大乘、小乘以及外道弟子上万人辩论,历时18天无人能破,由此声震五印且青史流芳。大乘弟子将其尊奉为“大乘天”,小乘弟子将其尊奉为“解脱天”,当然,这件事情在玄奘自己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中描绘得相当隐晦,可能是玄奘自己过于谦虚。但古印度人和西域人倒是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玄奘的弟子们也不断地搜集了一些资料,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可以说,玄奘西行往返17年之久,历程长达5万余里,这是世界旅行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人开阔眼界的先驱。但玄奘在回国之前却表现得相当低调,甚至是在抵达长安之前故意躲起来,不愿意接受百姓们的夹道欢迎,这其中的缘由也令人感叹。

大唐贞观十九年,玄奘大师返回了长安城,受到了长安百姓的热烈欢迎。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能够看到玄奘与李世民一起被百姓簇拥的画面,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史实的,玄奘的回国历程远比我们想象得波澜壮阔。玄奘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是真的、李世民对他极度礼遇也是真的,但这些事件都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时间差。

玄奘大师在回国的路程中,并未直接进入长安,而是一直停留在西域的于阗这个地方,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消息。什么消息呢?唐太宗李世民赦免他的消息,因为玄奘本人是偷渡出境的,这在当时来说是大罪。

虽然玄奘当时早已声名鹊起,但他还是相当谨慎地先叫自己的弟子上表给李世民,然后在得到准确的回复之后才准备抵达长安。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李世民对于玄奘的过往表示不追究,责令他立马返回长安。这个消息立马就在长安传开了,长安的百姓激动得不得了,在玄奘还未回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而玄奘在收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批复之后也消除了顾虑,起身和自己的弟子携带着大量的经卷返回长安,于阗国的国王派了专门的队伍护送他们。可以说,从于阗回国的玄奘备受瞩目,一路之上都受到了西域诸国的不断礼遇,而来往的商队也不断地向长安更新玄奘队伍的日程,这对于长安的百姓来说是相当重大的事情。

终于,在玄奘的队伍距离长安还有数百里远的地方,长安的数百万民众可谓是倾巢而出,整整“罢工”了五天就为了一睹圣僧的面容。

“自朱雀至弘福十余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部喧哗,又倍初至。……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承。当此一期,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

史书上是怎么记载这一盛况的呢?从朱雀桥一直绵延到弘福寺十多里的大道上,挤满了长安的男男女女、僧俗四众,他们焚着宝香、擎着幡盖、捧着鲜花、供着果品,纷纷攘攘地挤在人群之中等待玄奘的归来。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也就是说连续五天的时间,长安的百姓纷纷“罢工”了、连自己的生计都不顾,就专心地在路边等待玄奘的到来。

这件事情是相当荣耀的,同时也相当危险,唐高宗李治后来一直对这个场面耿耿于怀,而负责迎接玄奘的房玄龄更是被吓坏了,他部署的那一点安保力量根本维持不了秩序,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可以说,百姓们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玄奘大师,但玄奘回来的举动却令他们失望了。他们苦苦地在路边恭候了五天,玄奘回来之后却没有见他们,而是独自躲进了一个小房间内。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李世民不在场,他正在部署辽东的战事并且准备御驾亲征,没有闲工夫去打理玄奘回国的事情。由此,他指派了自己信任的房玄龄去主办这件事情,但房玄龄也没想到场面会这么大,以致于自己带的士兵都无法维持秩序。

但玄奘大师想到了,他在于阗的时候得知了唐太宗要出征辽东的事情,急急忙忙地便收拾东西回国,而后又马不停蹄地向着长安赶去。

为什么呢?他要赶在唐太宗出征之前,与他见上一面,玄奘知道百姓会来迎接自己,但他不能自己一个人享受鲜花与掌声,而是要做出一个臣子的姿态——他实在是太了解华夏文明的根了。果不其然,回国之后的玄奘一下子就破了纪录,当然,他再一次破纪录是在他的葬礼上,送别他的人一直从长安城排到了玉华宫,数百万人如丧考妣、泪如雨下。

不过现在的玄奘首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自己如何在国内立足,于是他面对百姓们的热情不为所动,躲进房间里等候李世民的到来。果不其然,李世民在听到了长安百姓疯狂的举动后也被吓了一跳,他马上就要求召见玄奘大师。玄奘这才走出驿站的小房间,在侍卫的护送下进了宫,和李世民进行了第一轮“会谈”,当然,此时的双方还在互相试探当中。

第一轮会谈的结果,是李世民当仁不让地获胜了,玄奘随后选择了让步。

为什么要说是试探?玄奘不知道李世民是个什么样的人,毕竟玄武门的事情众所周知,但他的文治武功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李世民也很担心,他从来没有料想到这个西行的僧人有如此大的魔力,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私自出境的罪犯,虽然他受到了自己的特赦,但终归心里没底。两个人在一番寒暄之后,玄奘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但遭到了李世民的断然拒绝。

“我此番归国志在译经,少林寺清幽雅致,是一个好去处。”

玄奘告诉李世民自己事业的重心在译经上,李世民表示能够理解和接受,但玄奘要去少林寺就让李世民接受不了。

少林寺在什么地方?河南嵩山一带,而长安在什么地方?陕西西安一带。两个地方虽然不算天南海北,但还隔着不少的距离呢,万一你玄奘在少林寺译出一点不该译的东西呢?更何况你有如此大的威望,长安的百姓如此为你癫狂,想必少林寺一带的百姓也差不了,到时候你玄奘一回国就成为了号令群僧的人物,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于是,李世民断然地拒绝了玄奘,同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我看弘福寺环境不错的,您就在这里译经如何?大师如此贤达,想必早已超凡脱俗,不受外物影响了吧?”

第二轮的主动发起者是李世民,他要求译经的地方放在长安的弘福寺,这其实是李唐的皇家寺庙。李世民的意图也很简单,把不知道底细的人放在自己的身边,省心又安全。还有一点是,李世民当时要去打辽东,他不在的这些日子里玄奘可以由房玄龄等人看管,这样他比较放心。要是放到少林寺那种深山老林去,不是给自己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吗?弘福寺有卫兵把守、僧人又都是皇家僧侣,玄奘在那里搞不出什么大动作。

于是,玄奘三藏选择了让步,同意在弘福寺开始自己的译经工作,但他紧接着开始了自己的表态。

“百姓无知,见玄奘从西方来,妄相观看,遂成阛阓。非直违触宪网,亦为妨废法事。望得守门,以防诸过。”

什么意思呢?玄奘告诉李世民,长安的百姓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看到我从西方取经归来就好奇得很,所以形成了人潮如堵的现象。我这个人一向遵纪守法,当年私自出境也是迫不得已,我愿意成为百姓们的表率,做一个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的模范和尚。您老人家还要多多包涵,我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啊,现在经历了这么长久的跋涉,对于世事早已看得透透的了。

玄奘的这些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里去了,马上就安排人送他去弘福寺译经,并且安排人专门负责他的起居,同时调遣了大量的学僧辅助他的译经事业。当然,李世民也有一个条件,那便是他要求玄奘将自己的见闻都写出来,玄奘也答应了他的这个条件,这本书便是后来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可以说,玄奘大师与李世民的试探有来有去,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顾虑和打算,但这也是历史真实且引人思考的原因。

笔者一直以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圣王”、“圣僧”,一个人的伟大并非是强加于他身上的种种荒诞的“神性”,而在于他在人间行走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李世民有着玄武门血腥残暴的一面,但也有着深明大义、文治武功的一面,他是复杂而立体的历史人物,并非是戏剧舞台上的一张脸谱。而玄奘三藏作为佛门龙象,他虽然不愿意卷入世俗的争斗,但这是任何高僧都无法逃避的现实,他有着他的苦衷和打算。但不管怎么样,玄奘与李世民两个人总体来说相处得还算是融洽,晚年的李世民经常请玄奘为自己讲经。

玄奘三藏在归国后的二十余年,一直挣扎在世俗与佛教之间,很多时候他的决定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但他对此也毫无办法。

每一个时代的人物都有着他的局限性,这是任由谁都无法否定的道理,懦弱的唐僧固然不是玄奘的本来面目,但被塑造金身也非大德的本意,他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罢了,如你、如我、如一切在大地上行走的人。

而太宗之后的高宗李治,对于玄奘的态度也相当矛盾,一方面他仰慕玄奘的品行与智慧,但一方面帝王的身份又使得他不得不有所防备。玄奘晚年两次提出“去少林译经”,但都遭到了李治的拒绝,甚至被软禁在深宫大院中数年。玄奘大师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原先皇子的寝宫玉华宫内度过的,他在这里译出了600万字的《大般若经》,不久之后便因摔倒而圆寂了。

是的,玄奘大师在某日夜晚摔倒且导致小腿骨折,卧床几日后便圆寂了。这件事情不仅令千百年后的弟子们匪夷所思,事实上当时玄奘的弟子就在质疑他,因为他晚年体弱多病又跌倒导致骨折,于是有弟子便试探性地询问他的修行。

  • “大和尚得生弥勒内院否?”
  • “得!”

这是我听到的最完美的问答,或许这一问一答能消除很多人的执著吧,但这丝毫不影响玄奘的伟大。或许他在回国之初便做好了一切准备,才会料事如神地回避百姓的迎接,躲进驿馆的小房间内等候李世民的接见。这一切都随风而逝了,唯有玄奘大师译出的经典留存在中土,为后世弟子开辟了一条修行的大道。

(0)

相关推荐